金再欣,蒋加勇,吴海锋,潘春晓,赵琴琴
(1.文成县大镇农技站,浙江 文成 325300;2.文成县农业局,浙江 文成 325300)
文成县位于浙江省南部的山区,在温州市西南部,飞云江中上游,东经119°46'—120°15'、北纬27°34'—57°59'。全境以山地、丘陵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气候宜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利用域内海拔500 m以上高山小丘陵夏秋凉爽的气候优势,进行春夏菜豆类、茄果类、瓜果类蔬菜延后或秋冬根茎叶类蔬菜及食用菌等提前栽培,主要在炎夏、初秋时期采收,以满足城市居民在“秋淡伏缺”季节对蔬菜的需求。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通过省、市农业科研院校的技术支持,多渠道引进特色蔬菜新品种,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和示范,成功将高山蔬菜从季节性种植转化为常年栽培的生产模式。浙江省南部高山蔬菜被列入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文成县南田镇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2009年温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成县南田镇、二源乡为温州市首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乡强镇;201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文成县二源镇为第一批高山蔬果特色农业强镇创建对象。2017年全县高山蔬菜种植总面积6 186 hm2,总产值3.26亿元,发展高山蔬菜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要素。高山蔬菜是与文成山水风光、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村风民俗高度融合的绿色产业,对最终达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高山蔬菜是浙江省文成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是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增加农业收益,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民生产业。
浙南高山蔬菜历经建国前自给、半自给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原始生产,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生产,到21世纪初市场经济时期现代生产的发展过程,已成为县域3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大致经历如下4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的10年间,菜农选择民间古老蔬菜品种,采用传统生产方式,使其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生长,管理粗放。蔬菜的单位面积产量低,产品质量差,商品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低。此时,蔬菜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1991年蔬菜播种面积1 660 hm2,占全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8.0%,总产量7.95万t,产值1 600万元,占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0.4%[1]。
20世纪90年代,以南田高山台地为中心的蔬菜得以快速发展,培育出蔬菜产业集群,产生集聚效应,优化了农业内部结构,形成了区域特色经济的标杆产业[2]。重点推广低山大棚栽培和高山露地栽培。通过引进特色优势品种,探索先进实用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地膜、简易大棚等蔬菜栽培设施,组建蔬菜产销服务队伍,形成产品营销体系,降低了蔬菜生产风险。形成高山秋茄、毛豆、黄瓜等一批规模基地,种植种类及面积迅速扩大,经济效益显著增长,使其成为低风险、高效益的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推进了蔬菜产业化进程。2001年全县播种面积扩大到6 193.3 hm2,总产量11.87万t,产值达1.13亿元[3]。
21世纪初的10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展优质、安全、无污染的绿色蔬菜成为时代潮流。2001年开始,通过与温州市农科院进行技术合作,引进高产、优质、抗性强的蔬菜杂交品种,并进行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研究,茄子、毛豆等4个“兴绿”牌和番茄、辣椒等10个“邱老汉”牌蔬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A级绿色食品蔬菜认证,全面提高了蔬菜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同时争取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完善一批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改善蔬菜生产条件,年产量和产值稳中有升。2011年,蔬菜播种面积5 540 hm2,蔬菜总产量11.82万t,蔬菜产值1.38亿元[4]。
2011年至今,以发展特色优势产区为主攻方向,以创建高端蔬菜标准园区为重要抓手,突出主导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动蔬菜产业由依靠规模扩张向高端设施蔬菜发展的转变,由依靠要素投入向科技支撑方向转型升级[5-6]。在基地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前提下,积极推广蔬菜优良品种,采用简易大棚、智能温室大棚相结合的设施栽培,应用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现代农业技术[7]。目前,已建成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6个,高山常年设施蔬菜基地3个。2017年蔬菜播种面积6 033.3 hm2,占全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33.8%,蔬菜总产量12.86万t,蔬菜产值3.09亿元,占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5.3%[8],产量、产值位居农业产业之首。
文成县地处浙南山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常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无工业“三废”污染,是生产绿色食品蔬菜的理想区域。
境内年平均气温为14.0~18.5 ℃,最热时段7月,平均气温28.2 ℃,极端高温40.8 ℃,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7.8 ℃,极端低温-4.7 ℃。全年无霜期285 d,年降雨量1 884.7 mm。南田、百丈、铜铃山镇等高山区域的乡镇夏季平均温度15 ℃,无霜期225 d。立体气温差异明显。可避免夏秋高温对不耐热蔬菜生长发育的危害,适宜栽培同时期低海拔平原地区难以栽培的蔬菜品种,为市场蔬菜多样性需求提供有效的保障。
全县有耕地面积27 340 hm2,其中水田18 640 hm2,旱地8 700 hm2。新开垦的低产园、低产田、幼龄果园等1 333.3 hm2,可以用来发展蔬菜的土地面积达23 333.3 hm2,按照现在的生产规模,可以每3~4年轮换1次,给蔬菜水旱轮作换茬提供足够的土地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蔬菜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动力的体能要求不高,一般年龄偏高、体能偏弱的中老年人都能从事蔬菜产业的栽植、施肥、采收、分级等各种工作。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为发展高山蔬菜生产提供了必备条件。
境内的空气、土壤和水质环境因子均符合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要求,是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的“天然蔬菜瓜果园”。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利于蔬菜作物器官养分的积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所生产的高山蔬菜商品性好,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市场的美誉度高。
浙南山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2大经济圈的中间地段,由于夏、秋季高温干旱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市场出现蔬菜供应淡季,品种单调、数量少。这时正好是浙南高山茄果类、菜豆类、茭白水生类等蔬菜收获的旺季,从浙南产地到杭州、上海、广州等“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的蔬菜批发市场只需4~6 h的运输车程。能在短时间内给这些大城市及时提供新鲜、优质的蔬菜产品,满足市民对蔬菜多样化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特色优势产业带布局,大力培育蔬菜产业经营新型主体,突出加工和流通领域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文成高山蔬菜”产业品牌形象,实施“电商换市”工程,使高山蔬菜产业与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体验、农家乐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制定发展规划,发挥蔬菜经营主体在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以蔬菜生产为主体的观光农业和全域旅游有机结合模式,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高山蔬菜旅游观光园、科技示范园、标准精品园等蔬菜产业园区。在大镇龙川建设以文成县丰农休闲农业生态园为中心的休闲娱乐、亲子游、传统厨艺体验、创意灯光展示、果蔬采摘等为一体的城郊绿色生态大棚蔬菜采摘园。精心打造以文成县二源温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中心的集蔬菜生产、销售、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耕文化体验、新鲜蔬菜品味、创意农业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农旅高度融合的南田高山台地文化科教风情田园综合体。创建黄坦镇温州逢左花卉园艺有限公司为经营主体的以特色蔬菜生产为引领,集花卉观赏、畲族文化传承,禅修文化修身、山水风光养生的休闲农业观光园产业带,增添旅游景点特色,丰富旅游景观内涵,推动休闲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民俗风情传承、农家乐等产业新业态,实现产业兴旺,带动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健全文成高山蔬菜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整合项目和资金,鼓励工商资本与经营主体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蔬菜生产基地的排灌水渠、田间机耕路和操作道等基础设施。引进多连体大棚、智能温室大棚、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生态防控等栽培设施。建成一批旱能灌、涝能排、能挡风遮雨、御寒纳凉的科技型、融合型、引领型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切实改善蔬菜生产环境,加快推进以机换人,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水旱轮作、合理换茬、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通过清洁田园,破坏病虫害滋生的环境;田间栽植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喜欢栖息吸食的植物,以创建优质害虫食物链,从源头控制病虫对蔬菜作物的危害。创造适宜各类蔬菜生长的资源永续利用型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多熟制致使土壤变质、肥力下降、连作障碍等问题,有效提高蔬菜单位面积产量、产品品质和蔬菜综合生产的能力。
文成县创建浙江省食品安全县的工作正在全面展开,政府对蔬菜安全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和健全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在质量安全自我管控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引导菜农自主联盟,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突出名、特、优蔬菜品种的示范推广,优化区域特色优势布局,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引进适应当地种植,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的蔬菜新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强化蔬菜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提高蔬菜品质。加强农业投入品和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配备村级协管员,增强生产一线的监管能力,全面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充分发挥文成高山蔬菜协会的能动作用,开发蔬菜多种功能,培育文成高山蔬菜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加大蔬菜产品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发展蔬菜加工业,利用季节性过剩和鲜销有余的蔬菜产品加工脱水菜、速冻方便菜,增加蔬菜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建设蔬菜配送中心,优化蔬菜营销环境,建立“文成高山蔬菜”电商交易平台,实施“电商换市”工程,实现“网上”电子商务网络市场与“网下”实体市场批发、实体商店零售同步推进,形成电子商务+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把文成县蔬菜产业打造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旅游、休闲、文化、服务业为一体的民生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综合浙南高山蔬菜生产基础、产业发展优势等因素,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阐明浙南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业态创新、经营模式和产品布局。特别是要在发展规划、资金融通、基础设施、技术推广、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农合联组织等的作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释放乡村振兴背景下浙南高山蔬菜产业的强大活力,大力推动高山蔬菜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社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