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波,张永山,陈伟,李燕,褚丽,赵兰杰,房圣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 安阳 455000)
中棉所110(中1007)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常规中熟转基因抗虫棉品种,2018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棉2018001[1];同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棉2018003[2]。转基因生物名称为中1007,2014年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证书(生产应用、黄河流域)。2015―2017年参加黄河流域国家和河南省棉花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中棉所110 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冀1286[3]为母本,以XU2006 为父本杂交后通过系谱法和卡那霉素定向筛选鉴定等方法培育的中熟常规转基因抗虫棉花新品种。
中棉所110 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2 d。出苗好,苗势较好,整个生育期长势好,整齐度较好。植株较高,株型松散,茎秆较粗壮,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浅,铃卵圆形,中等大小,铃尖较明显,结铃性较好,吐絮畅。早熟性好,后期叶功能好。株高106.1 cm,第一果枝节位6.7 节,单株结铃 19.6 个,铃重 6.2 g,子指 11.0 g,衣分 40.2%,霜前花率92.8%。
2015―2016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 4 171.5 kg·hm-2、1 675.5 kg·hm-2和1 554.0 kg·hm-2,分别比对照石抗 126 增产 4.9%、10.4%和9.4%。两年共计41 个区域试验点中,皮棉产量增产点率为87.8%。2017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及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4 215.3 kg·hm-2、1 694.6 kg·hm-2和 1 566.5 kg·hm-2,分别比对照石抗 126增产3.9%、14.1%和 15.3%。合计 18 个生产试验点,中棉所110 皮棉产量增产点率为94.4%。
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15―2016年两年数据平均:HVICC 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 29.3 mm,断裂比强度 31.0 cN·tex-1,马克隆值5.5,断裂伸长率6.0%,反射率76.0%,黄度8.1,整齐度指数85.1%,纺纱均匀性指数141.0。纤维品质为III 型。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保室抗病鉴定:2015―2016年平均, 中棉所 110 枯萎病指9.1,黄萎病指29.5,耐枯萎耐黄萎。两年极大值枯萎病指12.2,黄萎病指32.2,为耐枯萎病、黄萎病品种。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鉴定,抗虫株率100%,Bt蛋白表达量级为中,田间罩笼及室内叶片喂食抗虫性鉴定抗性级别为抗。
适于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淮河以北和安徽淮河以北棉区种植。
当地温稳定达到10 ℃时以上时,即可播种,露地直播以4月20日以后播种为宜,地膜覆盖可以提前到4月10日左右播种。
为了省时省工和降低成本,建议采用宽窄行精密直播的方式播种,购买正规企业生产的包衣良种。露地直播播种深度4 cm 左右为宜,地膜覆盖播种深度以2~3 cm 为宜。
根据不同的管理方式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精细化管理棉田密度以 4.5 万~5.25 万株·hm-2为宜,简化管理棉田密度以 7.5 万~9.0 万株·hm-2为宜。精细化管理需要在蕾期和花期进行整枝2 次或者以上,简化管理不进行整枝或者在开花之前进行1 次整枝。打顶建议推迟到7月底或者8月初进行,提倡打小顶,摘掉一叶一心。
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根据田间土壤水分情况和天气状况,及时浇水与排涝。根据目标产量,足量施用加入适当比例缓控释肥料的底肥和花铃肥。结合中耕除草松土,早施蕾肥,重施花铃肥。为了排灌方便,采用机械化作业,利用分沟犁起垄并施入花铃肥。结合病虫害防治,根据田间长势,配入适量的叶面肥和微量元素肥料,后期视长势情况追施叶面肥以防早衰。
结合病虫害防治,遵循“少量多次、前促中稳后控”的原则[4],根据棉田长势、密度及田间土壤含水量等综合因素,进行合理的化学调控。全生育期缩节胺用量以 225~300 g·hm-2为宜。
枯黄萎病以预防为主,在病害易发生的地块,在病害发生之前,喷洒枯黄萎克、枯草芽孢杆菌或克黄枯等药剂溶液喷雾控制或减缓枯黄萎病害发生。
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可不防治,当三、四代棉铃虫达到防治标准时结合其它害虫发生情况应及时防治;根据蚜虫发生与危害的特点,应及时防治并以点片防治为主;棉盲蝽、红蜘蛛等害虫逐渐成为棉田主要害虫,当其发生量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