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晋荣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医院麻醉科 新疆 北屯 836099)
无痛分娩是近年来随着麻醉学科技术发展及麻醉药物类型发展而在临床中开展广泛应用的一类麻醉分娩技术,可通过对各产程阶段产妇阵痛反应的有效缓解,促进产妇顺利分娩。但在实际无痛分娩应用中,需从麻醉效果及麻醉后母婴安全性两方面考量,进行麻醉药品的有效选取,将母婴麻醉后不良风险降至最低的同时有效镇痛[1]。因此,为观察分析无痛分娩中应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对产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无痛分娩产妇共140例为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均为70例。
对照组70例产妇,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30.25±3.26)岁;孕周38~42周,平均(40.05±1.28)周,初产妇42例,经产妇28例。观察组70例产妇,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30.57±3.37)岁;孕周38~41周,平均(39.52±1.19)周,初产妇44例,经产妇26例。经医院伦理会批准实施,两组一般资料经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产妇入院后经超声检查均符合自然分娩指征,均具备强烈无痛分娩意愿且为足月分娩;家属及产妇经详解内容后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各类妊娠综合症者;排除所用药物过敏者。
产妇出现阵痛后,立即连接生命体征监测设备观察产妇体征变化,并建立静脉通道,待产妇宫口扩张至3cm时,辅助产妇取左侧卧位接受麻醉,其后选取腰椎L2~L3段间隙或L3~L4段间隙作为穿刺点,经体表局部消毒后,取腰穿针穿刺,现予以5ml利多卡因(1.5%浓度)实施平面麻醉,平面麻醉3min后测试麻醉效果,若产妇麻醉注射后无不良反应、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反应后,采用镇痛泵对产妇实施自控镇痛麻醉。
对照组采用舒芬太尼、布比卡因复合硬膜外麻醉,取0.075%布比卡因与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5ml作为负荷量、持续自控泵注,泵注剂量为4~6ml/h;观察组采用舒芬太尼、罗哌卡因复合硬膜外麻醉,取0.125%罗哌卡因与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5ml作为负荷量、持续自控泵注,泵注剂量为4~6ml/h。两组均在产妇宫口全开后停止药物泵注[2]。
对比两组各产程时间。
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统计两组产程时间后,对照组第一产程为(325.59±82.65)min、第二产程为(78.32±22.46)min,第三产程为(8.19±1.34)min;观察组第一产程为(253.61±63.56)min、第二产程为(65.52±24.27)min,第三产程为(7.92±1.35)min。经不同药物方案实施硬膜外无痛分娩麻醉后,两组第三产程用时对比无显著差异t=1.1876,P>0.05;但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用时较短,P<0.05(t=5.7760,3.2386;P=0.0000,0.0000,)。
无痛分娩中麻醉药物的选取或对新生儿呼吸系统及神经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引发不良妊娠结局,故需在实际麻醉实施中,合理选取麻醉药物在提升麻醉安全性的同时,确保麻醉效果。在相关研究中指出,硬膜外无痛分娩中部分麻醉药物虽具有一定麻醉效果,但在麻醉安全性、镇痛效果及新生儿影响方面均存在着诸多不足,故需谨慎选取药物进行治疗。
结果表明:经不同药物方案实施硬膜外无痛分娩麻醉后,观察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用时明显较短,且各产程内疼痛指标均明显较轻,P<0.05。分析原因:舒芬太尼、布比卡因及罗哌卡因均为无痛分娩临床常用麻醉药物类型,其中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则均为酰胺类局麻用药,均可用于硬膜外麻醉,但相较于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对于感觉神经纤维的阻滞传导作用效果则更为明显,且大剂量应用后无循环系统及呼吸机能抑制作用,且对产妇心脏无药物毒性,故可有效确保新生儿分娩安全性,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且罗哌卡因具有麻醉、镇痛双重效果,故其在各产程中的麻醉、镇痛效果更为明显[3]。
综上所述,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临床无痛分娩中的应用,可有效缩短缩短第一、第二产程用时,总体产程时间缩短,提升产妇分娩安全性且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