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进展

2019-01-04 14:02邢立志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18期
关键词:咪鲜胺赤霉病多菌灵

邢立志 张 鑫

(铜陵市义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铜陵 244100)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小麦赤霉病,俗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危害最大的1个病害。它是一种气候性病害,好发于潮湿和半潮湿地区,尤其是湿润多雨的温带,我国主要集中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东部春麦区。穗部发病后,籽粒皱缩不饱满可造成减产40%~60%,小麦赤霉病发病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1-2]。近年来,随着土地的流转,小麦播种面积的加大,目前小麦基本都是稻茬麦或旱茬麦的种植制度,因而经常会受到前茬作物收获时间的影响,造成小麦晚播、迟播。加上来年3-4月份气候的多变,尤其是扬花期连续阴雨天气等特殊天气,导致小麦赤霉病病发越来越重[3]。

1 发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可发生在小麦生长的幼苗期至抽穗期,小麦一般感染赤霉病后,常常会造成茎基部、茎秆以及穗部的腐烂,其中穗腐最为严重[3-5]。苗期的赤霉病主要是由于种子自身带菌,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腐烂,湿度大时会产生粉红色的霉状物体。小麦赤霉病引起的穗腐发生在小麦扬花期后,开始在颖壳上出现水渍状的浅褐色斑,气候湿润时就出现粉红色的分生孢子,用手触摸会感觉有突起,然后慢慢蔓延到整个穗部,最后病部枯竭,由穗轴逐渐扩大到其他小穗,造成枯白穗[5-6]。

2 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一般依附在田间作物的秸秆上进行越冬,当来年春季气候条件适宜时就会产生子囊壳和分生孢子,对小麦花粉产生侵染[3],第2年春季的温度只要达到7℃,土壤水分含量达到50%以上,越冬寄存的病原菌很容易产生子囊壳,温度达到12℃以上,空气湿度相对较大时,产生的子囊孢子成熟后扩散到小麦花粉上进行侵染[3,5]。因而,春季遇到高温高湿的时间长、连续降雨等气候环境,赤霉病的发病程度就会越发的严重。

3 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病可发生在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一般好发于扬花期,颖壳厚且耐肥能力比较差的晚熟小麦品种发病较重;土壤粘重、地块低洼易积水、土壤过于肥沃的田块发病程度重。此外,田间种植方式对于赤霉病的发病趋势也有很大的影响,种植密度过大、氮肥量使用过多等加重赤霉病病发。因而,晚熟颖壳厚不耐肥的小麦品种种植在土壤病原菌基数大的低洼田块,当遇到适宜的气候条件就会引起小麦赤霉病的大爆发[5-7]。

4 防治措施

4.1 化学防治小麦赤霉病防治使用的化学试剂主要是多菌灵和戊唑·咪鲜胺等。小麦扬花期喷施45%的戊唑·咪鲜胺可湿粉剂,施用1050g/hm2,治小麦赤霉病,如施药后7d到连阴雨,必须再次用药防治[8]。王艳等[9]试验也表明,在小麦始穗期和扬花期分别使用400g/L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始穗期和扬花期用量分别为300mL/hm2药剂兑450kg水和900mL药剂兑900kg水),均匀喷施可显著预防赤霉病,防效可达到95.78%,较3000g/hm2的50%多菌灵可湿粉剂和清水极显著。

但是随着某种化学试剂的长期使用,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因此生产上筛选不同的杀菌剂。在小麦赤霉病发生较重或者大范围发生时,施用63.5%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粉剂120g/hm2,只需1次用药,可很好的防治赤霉病,防治效果可达到84%左右[10]。通过开展30%吡唑·戊唑醇(粒粒增)悬浮剂、25%氰烯菌酯SC(劲护)、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钻米尔)3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治效果的研究。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3种药剂防治效果依次是77.1%、80.6%和59.4%,其中25%氰烯菌酯SC(劲护)防效最高,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钻米尔)防效最低[11]。曹辉等[12]利用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4种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试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其中防治效果最好是的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

研究表明,40%叶菌唑EW和20%氟唑菌酰羟胺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可达到80%以上,而且都只需用药1次,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SC和40%戊唑醇SC用药2次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要明显高于1次用药,45%戊唑·咪酰胺EW、50%戊唑·百菌清WP和40%戊唑·多菌灵SC不仅用药2次的效果高于1次用药,且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差[13]。此外,多种杀菌剂的搭配混用也可显著提高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如750mL/hm2的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与300g的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或者1200mL/hm2的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与150g的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混合使用[14]。

4.2 农业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首先要做的是预防为主,除了精选精挑无菌种子外,还要培育无菌无病不易积水的种子田。其次是播种前要进行深耕灭茬,彻底消除前茬病菌的残留,减少和控制病原菌的来源。对于前茬是水稻且水稻稻曲病严重的,水稻收获后及时深翻,及时清理田间和沟渠的杂草。其次,要改进栽培措施,合理种植,种植密度适当,密度过大水分不容易散失,导致水层过深,加重赤霉病。最后种植期间,要合理施肥,不能过度偏施氮肥,要施用有机肥[5-7]。

4.3 品种应用化学药剂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化学试剂容易产生抗药性、过多的药剂也会对小麦产生药害,而且药剂的长期使用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对于赤霉病的防治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抗赤霉病品种的应用。

凌代芬以皖麦47、扬麦158、安科157等10个小麦品种在庐江县进行了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田间抗性研究,结果表明皖麦47和安科157等2个小麦品种的病穗率较低,与其他几个品种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扬麦158、安科157、皖麦47、扬辐麦7号、徽麦202、轮选27、皖麦43号、淮育麦1号、苏麦11和白湖麦6号[15],所以综合发病程度和产量2方面考虑,选择安科157、皖麦47和扬麦158等品种较适合在安徽庐江种植。

5 小结与建议

目前,农业生产中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还是以化学药剂为主,而且农民在种植小麦时,提前预防赤霉病的意识淡薄,只有等到赤霉病大范围爆发时,才会采取化学试剂的方式进行防治,防治效果大大降低,造成小麦大幅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小麦的品质也严重受到影响,对小麦的生产造成严重致命的打击。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2点建议:(1)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试剂防治为辅。首选应选择抗小麦赤霉病的优良品种,譬如安科157、皖麦47等;其次应对种植的田块进行前茬及时清理、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以降低田间病原菌,适时适当的气候播种,播种密度合理;最后应在提前预测可能会发生赤霉病的情况下,包括扬花期时间、扬花期的天气情况等,提前进行化学药剂喷施防治。(2)选用高效持久、渗透能力好、耐雨水冲刷的化学药剂,减少农药的使用,以最少的农药投入,最大限度的减轻赤霉病带来的损失,如氰烯·戊唑醇、戊唑·咪鲜胺、丙唑·戊唑醇和戊唑·噻霉酮等。

猜你喜欢
咪鲜胺赤霉病多菌灵
HPLC-MS/MS法测定32%肟菌·咪鲜胺水乳剂 有效成分含量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超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测定蒜薹中的咪鲜胺残留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咪鲜胺降解菌群的富集及降解特性研究
多菌灵在酸化黑土中迁移性能的抑制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瓜及其种植土壤中多菌灵残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