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飞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特异性皮炎(AD)是T辅助细胞2(Th2)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和哮喘及过敏性鼻炎一样属于特异性疾病。Th2分泌的关键细胞因子是白细胞介素(IL)-4,IL-5和IL-13。所有细胞因子都能导致免疫球蛋白(Ig)E的增加,从而导致过敏反应。肥大细胞表面FceRI(高亲和力的IgE受体)结合了IgE后,会释放组胺,前列腺素和其他介质。其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局部肿胀,发痒。目前AD的治疗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酶抑制剂、保湿霜、抗生素、非特异性抗炎药以及口服抗组胺药。尽管这些疗法的用于AD的各种病理过程,但与AD发病机制仍有很大的差距。近年来,医者们开始使用精准靶向治疗AD,如同在治疗银屑病上。除了生物制剂作用于特定的细胞因子(如 IL-4,IL-13,IL-17,和 IgE)以外,非生物制剂的也在研发中,如小分子药物针对抑制磷酸二酯酶Ⅳ(PDE4)或Janus激酶(JAK)。
1.1.1 IL-4/IL-13抗体 Dupilumab是人类单克隆抗体,直接作用于IL-4/13受体的ɑ亚基(IL-4/13Ra)。IL-4/13是由Th2分泌,并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IgE[1]。Th2主导的细胞反应在AD的发病机制中已得到了证明[1]。另外,在急性AD患者的皮损中发现,IL-4、IL-13和IL-31的基因表达显著增加[2]。在临床Ⅲ期实验中,中至重度的成年(18岁)AD患者中分别使用Dupilumab(每周1次/每2周1次)或安慰剂治疗共16周。结果发现,在患者使用Dupilumab16周后,其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瘙痒程度和患者焦虑程度明显下降[3]。由于在临床试验Ⅰ、Ⅱ期的确切疗效和使用中的相对安全,Dupilumab在2017年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治疗成人中至重度AD,特别适用于局部药物无法控制的患者。由于IL-13的有抗肿瘤活性的作用,因此不能排除使用Dupilumab会增加患肿瘤的风险[4]。所以,现阶段此药物仅用于成人,6~18岁的儿童正进行临床试验中。
1.1.2 IL-13抗体 众多过敏性疾病包括AD在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细胞因子IL-13。IL-13单克隆抗体Lebrikizumab和Tralokinumab最开始是用于治疗哮喘和其他炎性反应[5]。Simpson等[3]近期发现,Lebrikizumab能有效治疗AD,并减少20%的EASI评分。在一项临床Ⅱ期试验中,选209例中重度对外用糖皮质激素无效的AD患者作为受试者。随机分别皮下注射Lebrikizumab,分为125 mg单次使用组,250 mg单次使用组,125 mg 4次使用组(每4周1次)和安慰剂组。其EASI评分终止点分别为69.2%、69.8%、82.4%和62.3%。其中2%~6%的患者发生疱疹病毒感染。
1.1.3 IL-31抗体 IL-31也主要由Th2淋巴细胞产生,是被认为是触发瘙痒的关键细胞因子,与“瘙痒-搔抓”恶性循环有关[6]。此外研究发现,血清中IL-31的与AD的严重程度相关[7]。在一组随机双盲的临床Ⅱ期试验中,Nemolizumab能快速并持续的改善中重度AD患者瘙痒和睡眠障碍[8]。
1.1.4 IL-5抗体 嗜酸性粒细胞常存在于AD患者中的外周血在及皮肤中。IL-5能刺激骨髓产生嗜酸性粒细胞。另外,IL-5是嗜酸性粒细胞的化学引诱剂。因此,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降低被认为是AD好转的标志。在一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中,18例患者接受2个疗程的美泊利单抗(Mepolizumab)(750mg/周),23例患者作为安慰剂对照组。结果发现,使用Mepolizumab后有22%的患者有改善,但特异性皮炎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SCORAD)评分和瘙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
1.1.5 TSLP抗体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是角质形成细胞释放的促炎性介质,促进Th2介导的IL-13和IL-31生成并释放神经生长因子(NGF)和P物质。NGF和P物质最近被认为是鉴定AD瘙痒和血清标志物的介质[10]。同时,在AD患者中发现TSLP的高表达[11]。Tezepelumab作为TSLP的单克隆抗体,正在进行对重症AD患者临床评估试验。
1.2.1 IL-12/IL-23抗体 乌司奴单抗(Ustekinumab)是单克隆抗体,针对IL-12和IL-23其p40亚单位。IL-12是由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产生,其可以激活Th1淋巴细胞。而IL-23会导致增殖和Th17淋巴细胞的活性。在一些慢性AD的皮损中,Th1和Th17淋巴细胞增殖活跃[12]。通过阻断IL-12和IL-23抑制Th1细胞,可能是AD治疗的新方法。Fernandez-Anton Martinez等[13]在4例重度复发型的AD患者中使用Ustekinumab。分别在第1周,第4周及之后每12周注射。结果发现在注射2~3周后SCORAD评分显著下降,且没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然而,也有学者观察Ustekinumab的临床疗效欠佳[14]。
1.2.2 IL-22抗体 IL-22属于IL-10家族,主要通过Th17和Th22淋巴细胞产生。IL-22会激活角质形成细胞,上调前炎性因子,促进表皮增厚,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分化[15]。在急性和慢性的AD患者中,有学者发现IL-22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2]。IL-22单克隆抗体Fezakinumab之前被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银屑病,目前正进行成人AD的临床Ⅱ期试验。
1.2.3 IgE抗体 IgE被认为是引起过敏症状的介质,在AD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增多。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是人单克隆抗体直接作用于IgE。抗体可以与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和肥大细胞IgE受体结合(包括FceRⅠ和FceRⅡ),从而防止脱颗粒和细胞介质的激活[16]。因此,IgE抗体在过敏原导致的炎性反应发挥重要作用。但有报道称Omalizumab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心脑血管疾病,过敏反应以及潜在的癌症风险。Ligeliumab是另一种IgE单克隆抗体,与Omalizumab相比,其表现出了对IgE的更高亲和力。AD患者在使用Ligeliumab后,IgE水平降低,过敏原点刺反应也较前缓解[16-17]。
1.2.4 CD20抗体 利妥西单抗(Rituximab)是一种嵌合的单克隆抗CD20抗体,其可以消除血液循环中的B细胞。CD20抗原在B细胞和前B细胞表面呈现,而不是在浆细胞上。利妥西单抗会导致细胞溶解,但与T细胞不同的是,B细胞在AD的发病机制中没有被完全阐明。尽管如此,在AD患者的血液和皮损中均能发现增多的CD27+、IgE表达的B细胞和浆细胞[18]。到目前为止,针对CD20的靶向治疗已被广泛用于治疗B细胞增生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寻常型天疱疮[19]。
Simon等[20]发现,使用利妥西单抗治疗6例重度AD患者4~8周后(1000 mg,每2周1次),其临床和病理学有显著改善,且没有任何显著不良反应。然而,Sediva等[21]没有观察到这种情况。其在治疗2例AD患者中发现,第1例病人使用10周后SCORAD评分从99减少至58,另1例病人则表现恶化(SCORAD评分从63增至74)。由于疗效的不确定性,随机双盲安慰剂研究很有必要的。
2.1 PDE4抑制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学者发现AD患者其磷酸二酯酶(PDE)的活性增高,能让白细胞过度激活和发生炎性反应[22]。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1种不同的PDE抑制剂在人体中得到认可。抑制PDE4会导致cAMP的累积从而激活蛋白质激酶A和其他效应器。这激活不仅会导致促炎细胞因子转录的抑制,而且使中性粒细胞脱粒和内皮细胞黏附。
Crisaborole软膏作为局部外用的PDE4抑制剂在2016年被美国FDA批准为治疗轻中度AD(大于2岁)的处方药。其应用新的化学技术,合成小分子化合物(251道尔顿)从而能更有效的渗透进真表皮层[23]。在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发现,在连续2次/d使用2%Crisaborole软膏29 d后,62%的患者其皮损有好转,特应性皮炎皮损面积及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指数(ADSI)减少71%[24]。Crisaborole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药物涂抹处疼痛,鼻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但不会发生在像全身使用PDE4抑制剂时所出现的恶心、呕吐和头痛[25]。研究表明,血清药物浓度并没有被系统吸收[16]。
阿普斯特(Apremilast)目前被认为是一种阻断PDE4的口服药物(相对分子质量为450.5 g/mol)。其可以能黏附CD18/CD11b分子,并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2,IL-2,干扰素(IFN)-γ,IL-5,IL-8。同时刺激 IL-10的产生,从而抑制其他促炎性趋化因子[26]。Apremilast曾被研究用于治疗多种免疫相关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27]。2014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活动期的银屑病关节炎、中至重度斑块型银屑病[28]。在对185例AD患者双盲对照临床Ⅱ期试验中发现,使用30 mg/次,2次/d,其EASI评分减少25.99%,使用40 mg/次,2次/d,其EASI评分减少31.57%。
2.2 JAK抑制剂 现正有4种JAK抑制剂在进行治疗AD的临床Ⅱ期试验中,包括口服巴瑞克替尼(Baricitinib),口服及外用托法替尼(Tofacitinib),PF-0496582,和ABT-494。Tofacitinib是一种JAK 1、3抑制剂,被美国FDA批准为治疗对甲氨蝶呤不耐受或疗效差的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29]。在一项对6例中到重度AD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口服托法替尼8~29周后,SCORAD评分从36.6到12.12,降幅达到66.6%。病人其红斑丘疹、苔藓样化、脱屑等症状显著降低[30]。同时,外用2%托法替尼软膏(托法替尼20 mg/g),2次/d,正在进行一项临床Ⅱ期试验,4周后评估其有效性和耐受性。Baricitinib是一种口服JAK 1和2抑制剂,正在进行AD的Ⅱ期临床试验。其已被证实对甲氨蝶呤治疗无效的类风湿关节炎和斑秃有效[31-32]。此药正进行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Ⅲ期试验。
从以往的经验看,控制重度AD患者给医者带来巨大的挑战。当前系统治疗的药物主要是适应症外的,如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其疗效有限,并有较大的不良反应。AD的治疗在近年来获得较快的进展,得力于医者们对AD发病机制的深刻理解和新化合物的开发。在所有药物中,IL-4/IL-13抗体是最有前景的。其中Dupilumab是这些生物制剂中最先进的且在美国上市。另一个改变传统治疗方式的是小分子药物PDE4抑制剂。Crisaborole软膏作为局部外用制剂,也已被美国FDA批准。在未来的几年里,会有越来越多正在进行临床Ⅱ期试验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有希望应用于临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