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空巢”难题

2019-01-04 05:10肖敏淇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党员队伍空巢农村基层

文_肖敏淇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指挥所和引航标,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继续发展,广大基层党员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党员流动性不断增强。近年来,农村年轻党员流出现象日益严重,导致驻村党员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加大了农村基层流动党员管理压力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难度,同时也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活力与影响力,日渐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空巢”现象。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要努力构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不断为农村基层党建增添新鲜血液,形成“固旧纳新”的基层党员保鲜管理体系,更好推动乡村振兴。

一、农村“空巢”党组织的主要表现

农村基层党组织“空巢”现象是指由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年轻党员流失且管理不到位以及基层党员队伍的普遍老龄化等问题,导致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党员队伍割裂化、党员老龄化、党组织建设失核化失活化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党员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随着社会变迁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基层党员尤其是年轻党员流失现象日趋严重,导致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出现年龄结构普遍失衡、党员干部年龄偏高等问题。

二是基层活动开展少。农村基层党建中出现一些新问题,不少基层党组织活动开展存在无规律、无秩序、无场地、无经费等现象。

三是党员先锋意识弱。当前,我国农村党员队伍总体质量较高,但仍存在党员队伍中个别党员素质低、宗旨意识淡化、荣誉感偏弱,与党员标准和先进性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四是制度建设不完善。现阶段我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制度可行性不足;制度千篇一律,不切实际;一些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形式化等问题。近年来,尽管围绕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国上下各级均建立起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很多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五是党员队伍选优配强难。近年来,随着村级事务逐年增多,群众工作难度大,部分优秀人才对村干部望而却步,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缺乏人才基础。同时,配班子难。素质稍高的农村青年通过参军、外出务工、经商等渠道离开农村,致使有的村选拔干部只能是“矬子里拔将军”。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空巢”现象的主要原因

我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由于党员外流、党员老化、党员意识淡薄、党建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而造成的“空巢”现象,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对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

流动党员管理不当影响党建工作健康发展。其主要有如下表现:党员流动去向难掌握、党组织活动难开展、基层党组织服务理念淡薄、关爱方式单一等。从根本上来说,出现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一方面,大部分农村流动党员知识水平不高,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思想上也不重视,教育管理方式僵化单一,使得党员很少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党员意识弱化缺失,难以对党组织产生心理认同,在行动上对党组织产生应付心理,在情感上无法找到归属感。另一方面,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在管理上适应不了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缺少对流动党员的动态监督管理机制,致使许多流动党员成为“三不”党员、“口袋”党员。

(二)基层党员老龄化进一步加剧

一是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基层党员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深。同时,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是造成农村基层党员队伍老龄化的主要原因。

二是党员队伍后备力量不足。当前,基层党组织存在青年党员少、后备力量不足、人才短缺等现象,离退休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例较大,其基层党员队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由于年轻党员的外流和党员队伍的老龄化,我国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也逐渐呈现出老龄化趋势,干部队伍年龄偏大,队伍结构不合理。

总体来说,由于新时期农村党员外流,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不到位和基层党员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深等两方面原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农村基层党建中出现“空巢”现象,主要表现为“老的多、新的少、现有的发挥作用小”,使得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缺失了核心领导力与组织建设活力。

三、破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空巢”现象的路径选择

面对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空巢”问题,基层党支部要从流动党员管理和党员队伍建设两方面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困境的有效途径,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保持生命力,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一)流动党员管理实行多维度捆绑机制

一是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实现全过程捆绑。建立追踪汇报制实行双向绑定。针对农村流动党员比较分散的特点,在每个村或社区的基层党支部设立专门的流动党员联络小组,“一对一”联系流动党员,实时追踪流动党员身份去向以及思想动态,党组织可开展跨区域党组织活动,确保流动党员的参与度与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流动党员—在家党员—党员专干—党组织”的多级联动双向绑定。同时设立流动党员“到家汇报制”,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回乡时主动汇报,并去所在党支部报到。建立流动分队制强化党员管理。针对相对集中的同岗位、同地域的流动党员专门设立组建“流动党员分队”,以党组织的形式在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也为流动党员提供生活服务以及交流活动场所。党分队负责人直接联系基层党组织,使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更便捷,同时也加强了党组织与农村流动党员间的联系,加大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对应“流动党员分队”,还可设立“流动红旗”,党组织定期考察各“流动党员分队”,对工作开展得好的分队颁发流动红旗,提高积极性。建立双重关系制共促持久保鲜。对于农村流动党员实行双重组织关系管理制度,对于那些外出时间长需要转移党组织关系的党员,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与农村流动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协商,实行流动党员双重组织关系管理,即流动党员经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同意,同时在流入地党组织建立隶属关系的管理制度。保证流动党员可以在流入、流出两地同时参加组织生活、接受管理、发挥作用,促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持久保鲜。

二是创新需求捆绑机制,保障流动党员权益。要重视基层流动党员的各项权益,维护保障流动党员的切身利益,为农村流动党员提供物质、精神和政治上的组织权益保障,满足他们多方面诉求,让农村流动党员能够在基层党组织中找到归属感。强化物质帮扶,满足农村流动党员物质利益诉求。丰富党组织活动内容,满足农村流动党员精神利益需求。创新机制,维护农村流动党员政治利益诉求。建立农村流动党员意愿表达制度,定期开展农村流动党员思想状况调查,针对性地解决农村流动党员的不同需求,让农村党员有归属感。

三是创新思想捆绑机制,渗透教育培训模范先锋。时刻关注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培育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政治沟通意识,强化对农村流动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员意识培养。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升级教育培训方式,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与方法,深入流动党员的工作生活当中。

(二)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实行“控流引流”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可实行“控流引流”策略,在留住优秀党员的同时,为基层党建引入新鲜血液,定专员专干,以新带旧、新旧搭配、多级联动,共同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添砖加瓦,解决“空巢”现象中“老的多、新的少”问题。

一是为党员谋福利,助发展,实现有效“控流”。在政策上要加大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支持。在支部工作上可以实行“分责制”,召集支部内优秀党员,分责管理党组织建设工作,同时也可作为一种对党员队伍后备力量的培养和挑选,有利于强化基层党员的责任意识,调动每一位基层党员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同时,适当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留住优秀人才提供保障。

二是为党员队伍强肌健体,招贤纳士,实现有机“引流”。要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发现、培养、教育和考察,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吸纳新力量。一要广泛宣传,广泛借助多种传播手段宣传党的好政策和党员先进事迹;二要进行思想教育引导,积极组织广大农村青年进行理想信念和党课党性教育,形成青年热爱党、愿意入党的良好社会风气;三要聚焦优秀青年,把非党员的大学生村官和大中专院校毕业后愿意留在农村发展的青年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四要加大资金扶持,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县镇党委可以拨款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村青年入党的培训、考察和选拔;五要规范好农村青年入党程序,坚持实行“双推制”发展党员,坚持群众推优,党员把关,将真正愿意入党、思想过关、作风正派的农村青年纳入重点培养的队伍中来。

(三)加大对农村留守妇女发展党员的力度

农村留守妇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加大对农村留守妇女发展党员的力度,可以缓解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空巢”的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将思想上要求进步、富有奉献精神、群众基础好、“双带”能力强的农村女青年作为入党培养对象。建立18岁至35岁优秀农村女青年档案,通过跟踪培养,及时把她们吸收到党组织中来;要重点将农村致富女能手、农村事务管理能力强的优秀女青年、外出务工经商返乡的“女能人”、产业结构调整女带头人,以及农村文明户、平安和谐家庭建设中的优秀女性发展为党员。在村支两委干部配备上将优秀的女性发展为党员,将优秀的党员发展为村支两委干部,将优秀的干部发展为村委主任或村支部书记,激发广大农村妇女加入党组织及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

猜你喜欢
党员队伍空巢农村基层
信息化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探究
国有企业如何切实提升党员队伍建设水平
关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空巢生日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