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平台,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重任。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事关校园文化安全,事关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事关民族复兴大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意识形态工作定位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首位,既是政治建设与时俱进的历史选择,也是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和诸多挑战的紧要关头,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构筑和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使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四十年,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四十年。看不到改革开放的成绩,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只看到成绩而忽视存在的挑战和问题,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形势是严峻的,问题是复杂的。
挑战之一:具有资本主义价值观属性的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和渗透,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挖根断源的危险和挑战。
自1949年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世界东方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未停止颠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图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在战争手段不奏效的情况下,西方国家精心包装新自由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利用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机会,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妄图实现杜勒斯所构想的“和平演变”图谋。高校作为各种文化、思潮的活跃场所,是西方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传播的重点领域。虽然西方国家在学术、文化、教育等领域中存在某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数百年发展所积累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实力,精心包装与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文化教育、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得我国高校部分师生对西方文化与价值观产生盲目崇拜心理。同时,西方国家以高额的“奖学金”“绿卡”为诱饵,吸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去留学或访问,除了廉价掠夺大量发展中国家的优质智力资源之外,还借此实现其意识形态图谋。事实上,互派留学生是西方国家实施意识形态战略的惯用伎俩。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总统克林顿曾感叹说,美国通过留学生交换计划,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花费数百亿美元军事打击都无法实现的政治目的,真是令人唏嘘。前车之覆,我们务必高度警惕,引以为鉴。
其次,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不断凸显,特别是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得有些社会成员在处置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在比较中对立,在对立中愤懑,在愤懑中失衡,在失衡中迷失,在迷失中误入歧途。现实中的成长压力,生存中的生活压力,甚至是常规发展中遭遇到的困难会被放大,原有的价值理念很容易被妖魔化而呈现背离的状态;与此同时,通过文化资本市场输入的具有西方意识形态属性的电影、电视和网络等传播途径,西式的生活方式和其巧妙穿插其中的价值理念被夸大虚幻成可以满足需要的精神寄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逆反心理和不信任感,甚至追随西方宣扬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错误论调,丧失对我国道路、制度、理论与文化的自信,质疑甚至否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盲目推崇、宣扬西方的个人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西方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必须要小心应对。
挑战之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因素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威胁与挑战。
几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一些“糟粕”因素,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或“先进”的因素糅合在一起,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和不同情景中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与冲击,需要我们注意识别与警惕。
例如,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儒家的入世主张和贤人政治观念,将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与“君子”作为教育目的,在群雄并起、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时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性。但这些传统观念也容易把当官作为读书人的首选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并衍生成权、钱、色三合一的功利之心,即所谓“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传统观念可谓根深蒂固,以至于后人特别是现代人不断地呼吁要树立“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观念,但文化基因的顽固性使得“官本位”意识依然存在着,并与市场经济中资本收益最大化结合在一起,使其“糟粕”性更为强大,严重阻碍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和创新。
再如,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等封建等级观念在现实中还颇有市场,甚至在某些时刻仍然扮演着“紧箍咒”的角色,这种“糟粕”因素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往往更隐蔽、更隐晦,不易察觉与规避,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有的人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半步,有的领域等级森严、官僚主义盛行,有的单位雷声大雨点小、形式主义严重,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极大的考验和危险。
为保证《纲要》确立的各项原则和制度得到切实贯彻实施,早日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纲要》指出依法行政的六个基本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同时着重部署了相应的具体任务。国务院办公厅随即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4〕24号),明确了各项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并对各部门各单位重点工作任务作出具体分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特征不仅仅是现代社会拥有现代科学技术,更是因为现代社会是由现代精神支撑的。在这个意义上,创新、科学、民主、公平、正义等理念既是现代社会的品质表征,也是现代社会不断前行的文化动力。毫无疑问,当下的中国行进在现代化之路上,需要并将继续需要一代又一代具有现代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直面“糟粕”因素带来的挑战。
挑战之三: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矛盾与诸多问题解决的不及时不彻底,往往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弱化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和话语权。
矛盾无处不在,问题时时都有。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就是解决各种各样矛盾、解答五花八门问题的四十年。矛盾出现了不可怕,问题存在了也无须大惊小怪,但如果矛盾长期存在,问题久拖不决,甚至造成了一系列危害,那么,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受到质疑。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来说,其实效性就会受到影响,话语权就会被削弱。
党的十九大报告实事求是地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降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力。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注]中国文明网.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2018-12-15].http:∥www. wenming.cn/ xj_pd/ssrd/201308/ t20130820_1422721.shtml.,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使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其一,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同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强调“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注]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5-4].http:∥tyzx.people.cn/n1/2018/0507/c372194-29968412.html.。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唯有旗帜鲜明地坚持并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才能更有效、更有序地进行。
其三,加强反腐倡廉重塑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廉政问题关乎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党和政府公信力,也关系社会和谐安定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一直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工作。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对党和人民负责的高度,以坚韧不拔的决心,以对腐败“零容忍”的态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强化反腐倡廉,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查处了包括周永康、徐才厚等在内的腐败大案要案,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国家强化制度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严惩腐败的法律规章制度,健全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完善科学监督机制,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总之,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持之以恒的劲头”[注]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13(9).,以强化反腐倡廉为抓手,严肃党内纪律、党内作风,取得了不少新成效,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重塑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经济建设的有力支撑,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经过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发展的质的飞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物质生活保障和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精准脱贫使中国的贫困发生率远远低于世界贫困指数,我们有了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厚实的物质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证明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就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现历史性转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国际上对于“中国道路”的认同度大大提升,也更有利于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国道路”是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发展而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虽然“中国道路”的探索有成功、有失败,有顺利、有曲折,有信心、有怀疑,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不屈不挠、不懈奋斗,如同邓小平所说:“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1.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从“中国梦”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确立,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的构建,“中国道路”越来越焕发蓬勃生机,不仅鼓舞着中国人民的信心,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中国的发展模式吸引着更多国家的关注等等。这些有利于我国坚定信心做好新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互联网为人们带来信息交流、沟通便捷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个国家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否,“强烈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政治, 推动和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生活, 并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发展”[注]杨正泉.新闻背后的故事: 我的亲历实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310.。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是否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人民根本利益。从国际来看,全球网络空间安全形势严峻复杂,各种思想观点都能通过网络平台飞速传播,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网络空间开始成为国家及各种政治力量角逐的重要场所,从国内来看,近年来,国内一些不良网站为了博眼球,屡屡无中生有、断章取义、混淆视听,发布内容低俗、反动的文章,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败坏社会风俗。网络空间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在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网络舆情问题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
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网络空间的治理问题,注重走网络群众路线,运用网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注]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2).,“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注]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2).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来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让网络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注]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2).。这些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了保障。
其一,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职责分工,强调“高校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为此要加强党委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领导。首先,高校党委书记要切实提高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视,深化高校党委书记对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担当起“第一责任人”的重任;其次,在高校干部人才选拔中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着重考察候选人的政治才干和处理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再次,抓好党委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宣传部对校园文化、新闻舆论等意识形态工作的指挥和协调作用;最后,倡导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79.。
其二,成立国家教材局规范全国教材建设,纠正教材中的西化现象。教材是学校教学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教材所承载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价值观念,是对一个国家特定时代意识形态的反映,它所呈现的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高校教材是课程核心内容的文本载体,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具有很大影响力。所以,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要体现国家意志。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教育西化、教材西化的问题愈益严重。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存在拔高使用外国原版教材的问题,严重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了纠正教材领域的偏差,2017年7月,国家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强调做好教材管理的有关工作。教材内容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成立教材委员会之后由国家统筹指导教材编订工作,教材要充分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在教材中的主导地位,编订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教材”。
其三,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紧密配合,强化立德树人功效。习近平曾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立足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能仅仅依靠“思政课程”,必须充分发挥全课程、全过程育人渠道,将各学科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强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功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78.为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充分发掘高校各学科教育中思政资源,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使各门课都能参与到德育过程,形成完整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
新时代开启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共筑“中国梦”的新篇章。在这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高校也责无旁贷,必须自觉承担起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伟大历史任务,为此应该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思政理论课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一定要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注]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1).。
其一,思政理论课要教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尽管这些课程对于我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都有涉及,但缺少对“四个自信”的系统论述和深刻阐释。因此,思政理论课要强化对“四个自信”的研究与宣传,要深刻揭示“四个自信”理论基础,分析“四个自信”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其二,加强各思政课程之间的纵向衔接和横向协调,增强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从纵向看,中学阶段所教授的“政治课”与大学阶段的“思政理论课”之间,大学本科阶段的思政理论课与研究生阶段的公共政治课程之间,如何避免内容上的简单重复?各阶段的课程设置,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教法上都应该有各阶段的特点,这是一个需要整体规划与深入研究的问题。从横向上看,各课程自身的内在逻辑性与各课程之间的外在逻辑性之间,如何增强协调性?避免课程的有关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复问题,都是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活动的第五空间。互联网是当今社会最为日常化、功能最强大的信息集散地,既可能成为正能量的“扩音器”,也可能成为负舆论的“发酵池”。净化网络舆论空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是保证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首先,应加强网络“红色意见领袖”的培养,积极发挥网络空间“红色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一些知识分子、名人往往在网络空间信息、舆论的传播中扮演着“红色意见领袖”的重要角色,其“网红效应”作用显著,容易受到群众的关注和传播。为此,要增强群众对德才兼备的“红色意见领袖”的关注与认可,使其在网络媒体中发挥榜样作用,积极正确地引导网络舆论。其次,要严厉打击“网上圣人、现实小人”,追究法律责任,以防这些不良分子对群众的误导。再次,国家要加强网络媒介、平台的建设与管理。要积极开发建设类似“学习强国”的正能量网络平台,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不断提升主旋律的影响力,同时要依法惩处为博眼球而传播低俗、反动信息的网站。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和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反映了民族的精神面貌,体现了国家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特征。“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不仅需要中国话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括和诠释,同时也需要中国话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和指导。”[注]庄友刚.论中国话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十八大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较快,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方面确实存在创新性不足、建设水平不高、体系不健全、人才队伍不够强等问题,因此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38.。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的建设,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打造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其次,要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术体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要善于从我国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守正创新,增强学术原创力,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符合时代精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即“只有在创造的过程中,民族文化才能得到发展,而只有发展,民族文化才有生命力和活力”[注]李金齐.全球化与我国文化安全[J].哲学研究,2015(1):120.;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权建设,不仅要继承已被历史和实践反复检验过的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也要创新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同时又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一脉相承的新的话语体系。
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有新气象,要有新作为。高校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领高校意识形态自觉,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作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牢牢掌握中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与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培养一批又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知识扎实的可靠接班人,才能在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