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茶区无性系茶园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2019-01-04 04:08刘剑云吕锋刘懿史崇英严志慧
中国茶叶 2019年9期
关键词:茶区汉中茶树

刘剑云,吕锋,刘懿,史崇英,严志慧

陕西省汉中市茶产业办公室,723000

汉中茶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是我国茶树自然生长的最北缘茶叶产区,属四大茶区中的江北茶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多、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生态环境极适宜茶树生长,所产茶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的优良品质[1]。2018年,汉中茶园总面积8.2万hm2,其中无性系茶园面积3.1万hm2,无性系茶园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无性系茶园发展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汉中开始分批试验引进国内茶树无性系良种福鼎大白茶、早白尖5号、南江1号、南江4号、黔湄502、黔湄601、蜀永1号、蜀永7号、紫阳群体种(扦插苗)、武义香、武义早、白芽奇兰、龙井长叶、平阳特早茶、舒茶早、乌牛早和翠峰等品种[2]。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限制,无性系示范推广面积较小,成效不明显。2000年以后,汉中市县两级政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开展新一轮茶树无性系良种引进推广,先后成功引进乌牛早、平阳特早茶、龙井长叶、龙井43、中茶系列、浙农系列、名山131、陕茶1号等数十个品种。通过长期观察和生产总结,平阳特早茶、乌牛早、龙井长叶生长势旺、芽叶适制性好、抗逆性较强、整体性状表现优异,尤其是平阳特早适制汉中仙毫名茶,成茶芽形饱满匀齐、色泽翠绿显毫,龙井长叶适制汉中炒青,成茶条索紧结、香气高锐、滋味浓醇,这两个品种被确定为汉中茶区主推品种,逐步在全市大面积推广。从2005年开始,汉中茶区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势头迅猛,种植面积逐年增长。茶园总面积从2005年的3.3万hm2增长至2018年的8.2万hm2,增加了4.9万hm2;无性系茶园面积从2005年的133 hm2增长至2018年的3.1万hm2,无性系茶园占比从0.4%提高到37.8%。目前,无性系良种茶园广泛分布西乡、南郑、勉县、宁强、城固、镇巴、略阳、洋县8个县区112个镇。实践证明,无性系良种在提升茶叶品质、提高产量效益方面有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汉中地区无性系良种茶园比普通群体种萌发时间平均早5~10 d,个别地方甚至早半个月左右,一定程度提前了名优茶采制期,促进了新茶提早上市。同时,由于无性系良种具有芽头肥壮、芽头数量多、持嫩性强的优点,汉中仙毫等名优茶原料亩均产量比群体种高1~3倍,加之新梢蓬面整齐一致,有利于后期大宗茶生产期间推广机械化采摘,提高采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综合来看,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对提升汉中茶区茶叶生产综合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仍是今后一个时期茶叶基地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任务。

二、无性系茶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无性系茶园虽然在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示范作用,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本地无性系良种选育相对滞后。近年来主推的茶树无性系良种基本都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品种选育进展缓慢,到目前为止汉中茶区还没有自主选育品种。二是无性系茶园比例相对较低。目前全市无性系茶园占总面积比例仅为37.8%,与全国平均水平58.4%相比仍然偏低。三是部分茶园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种茶大户建设无性系茶园在园地选址、品种布局、基础建设、产业融合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与设计。四是部分茶园建设质量不高。一些企业、农户不按标准化技术规程建设,茶园立地条件差,栽培管理粗放,成园速度慢,茶叶产量低,机械化应用不高,经济效益没有充分显现。

三、对策建议

1.加快本地良种选育

汉中茶区属于古老的巴蜀茶区,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迄今为止,辖区内还生长着树龄300~600 a的野生大茶树。上世纪80年代陕西省农业区划调查结果显示,汉中地区发现的茶树品种资源包括镇巴紫阳群体种、西乡大河群体种、南郑碑坝群体种、宁强广坪群体种4个群体种和城固梨树坪大茶树、镇巴雌鸡岭大茶树、镇巴青狮大茶树、西乡鸳鸯池大茶树、镇巴葫芦头大茶树、西乡木竹坝大茶树6个稀有单株[3]。这些茶树在汉中茶区生长时间都在数百年以上,能很好地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抗寒性、抗旱性强,芽叶内含成分丰富,是珍贵的种质资源,应充分加以开发利用。选育适宜汉中茶区的优良品种,应建立完善市县两级茶树品种繁育体系,组织相关单位开展系统性试验研究,重点选育高氨基酸、低咖啡碱、香高味浓、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特别是适制汉中仙毫和汉中红的红绿兼制型品种。农业高等院校、茶叶科研机构、市级茶技推广部门重点开展品种资源采集、筛选、选育、鉴定,县级技术推广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重点开展示范推广和技术集成。同时,在西乡、南郑、勉县、宁强、城固茶叶主产县建立5~10个良种繁育基地,解决从外地调运种苗的问题,保证无性系茶苗稳定供应,满足新茶园建设需要。

2.做好品种规划布局

在茶树品种选择上,各地区应根据地理气候特点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做到大范围分散、小范围集中。要辩证看待无性系良种与有性系良种的关系,走无性系与有性系相结合的路子,不可一味重视发展无性系,丢弃本地现有优良群体种[4]。无性系良种虽有萌发早、芽叶壮、芽叶齐、品质优、产量高的优势,但在抗寒、抗旱、抗病虫等方面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短板。有性系良种虽然鲜叶萌发晚、整齐度差、产量低,但其抗性强、内含物质丰富,成茶品质香气高、滋味浓。因此,应当有预见性地发展无性系良种,适度保留有性系良种,无性系良种比例控制在70%左右,最高不超过80%。从区域品种布局来说,要按照生态茶园物种多样性要求,坚持适度分散原则,以长期种植观察表现优异的平阳特早、乌牛早、龙井长叶3个品种为主推品种,以陕茶1号、福鼎大白茶、龙井43、翠峰、舒茶早、中茶系列、浙农系列等为搭配品种,不建议单一品种大规模集中连片种植,预防和避免品种单一引起大面积病虫害爆发的风险,造成经济损失[5]。在标准化示范茶园建设中做到局部品种相对集中,保证芽叶萌发整齐一致,有利于鲜叶采摘加工,便于日常栽培管理。此外,针对汉中茶区春季气温不稳定、“倒春寒”频率高、冬春干旱普遍、秋末冬初降温快等气候特点,可进行茶苗成活率与海拔、地形、温度、降水、土壤等因素相关性及鲜叶适制性试验,探索各个品种的最佳适生区及适合生产茶类,为区域品种布局提供参考[6]。

3.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建园

根据汉中市“十三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全市茶园总面积将达10万hm2,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占到近70%,面积突破6.7万hm2。要实现规划既定目标,今后一段时期建园任务仍十分艰巨,尤其应把建设质量放在首位。通过近年来基层调研发现,部分茶叶企业、茶农在发展无性系茶园时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顾当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有的茶园选址不当,立地条件差,鲜叶采摘运输不便,缺少灌溉水源;有的整体规划不合理,栽植技术不规范,抗旱防寒措施不到位,茶苗成活率低、投产速度慢;有的不注重生态系统建设,园地容易发生水土流失。针对这些问题,在新建无性系茶园时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海拔高、坡度大、水源缺乏等不适宜种植无性系的地方放弃发展,可适当推广种子直播建园,有助于提高茶苗成活率,降低建园成本,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及资金浪费。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充分利用平地、缓坡地等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集中连片发展无性系茶园,严格执行《汉中茶园建设技术规范》(DB 6107/T 01.2—2016),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建园,加大资金技术投入,科学规划水、电、林、路等基础设施,统一管理措施,严把关键环节,力争建成一片投产一片。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茶旅融合发展思路,逐步完善茶园休闲观光、茶叶采制体验、茶文化展示、茶叶科普教育、健康养生、茶园民宿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茶叶农场、茶叶小镇等田园综合体,实现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助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4.开展配套技术研究推广

良种良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优良的品种必须配套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一些已建成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只重前期栽培,不重后期管理,定型修剪、除草、施肥技术措施不到位,栽后3~4年只有少量投产,甚至发生草荒撂管。无性系茶园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可见栽后管理的重要性。根据不同的无性系品种特性,可围绕茶树修剪、茶园耕作、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配套技术进行试验研究,总结一套符合生产实际的技术规程。传统茶产业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人工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占茶叶生产总成本的比例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制约茶叶生产的最大瓶颈。

全程机械化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出路。因此,机械化管理技术是无性系良种茶园配套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开展机械化茶园耕作、修剪、施肥、灌溉、除草、采摘技术研究推广,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业效益,积极示范应用茶园物联网管理及大数据技术,实现栽培管理自动化、智能化,促进现代茶叶生产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茶区汉中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基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湖北绿茶产地判别
北缘茶区秋季修剪对茶树越冬及次年茶芽萌发影响的探讨
汉中石门十三品
平和白芽奇兰的修剪技术要点
茶树工厂化育苗的关键影响因子探析
幼年茶树如何定型修剪
汉中为王(二)
汉中为王(一)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