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兵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串联锂离子电池在当今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如新能源汽车领域就是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源,这是因为锂离子电池相比镍氢电池、铅酸蓄电池功率更高、能量更足的优势。电池作为一种能力存储设备,掌握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效率,是进一步加强电池性能的关键点[1]。在过去,国内科研部门多数都是对铅蓄电池、镍氢电池、小容量锂离子电池进行研究,对100Ah及其以上容量的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研究较少,所以为了进一步研究串联锂离子电池组(大容量)特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组进行充放电试验,分析充放电特性、内阻、效率等。
锂离子电池主要包括正负极、膈膜、电解质构成,正极材料主要是磷酸铁锂,负极材料为石墨或碳组成。正负极之间是电池电解液、隔膜构成[2]。电池组就是多个锂离子电池串联,成为串联正负极,中间是锂离子电池组,整体结构和锂离子电池大同小异。在具体实验中,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为了能够检测串联锂离子电池组充放电性能,需要使用NBT电池测试系统、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温度传感器、恒温箱以及计算机[3]。
使用上述试验设备即可展开串联锂离子电池组的充放电试验、内阻、开路电压特性试验。电池充电采用恒流恒压方案,放电采用恒流方案[4]。结合电池组的实际使用要求,本次试验的恒压充电值为3.6V、恒流放电为2.0V。根据电池在新能源汽车运行工况需求,通常电流在60A~200A之间,所测量的放电电流范围在C/3、C/2、1C、1.5C。主要的试验流程如下:
(1)常温下电池试验:①恒流充放电分别为30A、50A、100A、150A恒流充放电试验。②SOC值为20-80%时大电流100A、150A充放电试验。③内阻、开路电压特性试验。
(2)40℃高温下电池试验,步骤同上。
(3)20℃温度条件下的电池试验,步骤同上。
在上述试验流程当中,对所获得的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对锂离子电池SOC进行分析,包括内阻和电池温度提升特性以及电池组效率特性。
本试验主要是研究了不同温度对电池充放电效率的影响,分别采用了0.35C、0.5C、0.8C恒流充电,在电池组中单体电池电压达到了3.6V时,再采用恒压充电,直到充电电流到10A时完成充电。
通过试验分析表明,随着充电电流增加,充电截止时间也有了明显缩短,80A充电充满时间大约只有35A充电时间的50%。也就是在充电电流增加时,恒流阶段充入容量、能量会逐步降低,恒压阶段充入容量逐步增加。实验表明,为了确保电池使用寿命、使用安全,可以适当提升充电电流,从而缩短充电周期,这对串联锂离子电池组领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在低温充电当中,恒流充电时间会有所减少,充电效率更高。电池组恒流充电阶段充入容量、能量占据充电容量与能量的主要部分,所以在低温充电过程中,电池充电容量、能量相比常温充电会大大降低。在高温条件下,电池充电容量与能量相比常温环境有所提升,这是由于在高温情况下电池活性物质利用率有所提升,提升了充电效率,但是高温充电会对电池造成负面影响,提升了安全隐患的发生几率,所以要避免电池长期在高温环境当中。当然,电池充放电环境温度也不是越低越好,最佳温度在10℃~25℃之间,可以有效提升电池回收能量率。
2.2.1 不同放电倍率的电压特性
通过对锂离子电池展开了C/3、C/2、1C、1.5C恒流放电试验可知。锂离子电池在放电初期端电压就呈现出了线性关系,并且放电电流增加,电压会持续下降。在放电末期阶段,电池工作电压会快速降低。锂离子电池组工作电压和电池荷电状态SOC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SOC为0.3~0.9时还呈现线性关系,这也让开路电压结合AH法估计电池的SOC成为了现实。
C/3、C/2、1C、1.5C恒流放电试验当中,1C和2C放电容量要小于C/3的放电容量和放电能量,但差距并不明显,因此随着放电电流增加,锂离子电池放电容量与能量并没有明显降低。
2.2.2 恒流放电温升与内阻特性
串联锂离子电池温升会直接影响电池使用的安全性,还会对电池性能造成影响。
电池组温升主要和内阻有关。结合公式:Q=I*Rt;Rt=Ro+Rp(I为电放电流,Ro为欧姆内阻,Rp为极化电阻)。通过试验数据表明,在恒流放电条件下,电池组表面温度呈现出线性上升形态,在放电电流增加的同时,温升速率也有所增加。为了能够保障电池可以正常工作,需要重点考虑电池箱通风散热系统性能。采用强制冷却技术将电池组的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2.3 开路电压特性
蓄电池开路电压是外电路没有电流流过时电极间的电位差。在实际使用当中,如果电池开路电压低于蓄电池允许的终止电压时,后续放电只占据总放电量的很少部分,但是会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所以放电需要在截止电压指定范围内。通过开路电压能够判定电池荷电状态。《PNGV电池试验手册》中的HPPC试验可以得到电池开路电压特性,主要试验流程为:
(1)使用恒流0.5C限压3.6V,将电池充满电并静止。
(2)使用1C电流放出DOD电量。
(3)静置一个小时。
(4)重复以上三个步骤,直到100%DOD处进行最后试验。
开路电压在不同SOC电池HPPC试验当中结合静置时间得到数据。HPPC测试循环,是先展开10s放电脉冲,之后进行40s搁置后再进行10s充电脉冲过程。
2.2.4 内阻特性
电池内阻主要包括极化内阻、欧姆内阻。其中,欧姆内阻是一个固定值,是正负极、膈膜、连接片内阻的和;极化内阻主要是受到电池充放电、电解液浓度、环境温度影响。在SOC为0.1~0.9内,放电欧姆内阻在1.0mΩ左右波动,变化系数非常小。极化内阻更小一些,大约在0.2mΩ~0.4mΩ范围内。在放电深度持续增加中,锂离子电池组极化内阻会先降低,维持在一定水平,在放电末期会快速增加。锂离子电池单体内阻更小,这也是锂离子电池效率更高的原因。在锂离子电池接近放电完毕时,此时锂离子电池内阻会集聚增加,从而降低了放电效率,这样即可判定锂离子电池处于放电终了阶段,避免电池过放,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的试验研究表明,高温要比常温充入量高一些,这是因为提升了活性物利用率,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充电效率,在低温阶段电池容量、能量均有所减少,充放电效率降低。但为了延长电池使用寿命,还需要控制充电温度。放电末期放电效率会持续降低,这是因为内阻突然增加造成的结果,所以可以根据内阻率判定电池电量。可见,在能够保证生产工艺的前提下,还需要对客观因素进行控制才能够保证锂离子电池组的充放电效率、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因此在实际设计和使用中,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