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婷
“音乐是人类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①“普通高中音乐具有素质教育鲜明的大众性和普及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②普通高中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素养,才能更好地完成其课程目标。新课标中,高中音乐核心素养有三个,分别是:文化理解、审美体验和艺术表现。这三个素养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构成了高中学生在音乐学科中应有的能力和素质。《音乐与舞蹈》是普通高中学业质量水平必修课中的模块5,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1-2能随音乐表演有代表性舞种(1~2种)的基本动作或动作组合。”“3-1能够欣赏和评价有代表性的中外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芭蕾舞等舞种及音乐的特色和风格。”可见,标准详细地描述了学生在学习这一模块中对“文化理解”、“审美体验”和“艺术表现”三个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然而,笔者在这个模块教学过程中发现,要完成好“1-2”和“3-1”这两个质量却不容易。比如:学生通过学习,较容易识别出有代表性的中外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芭蕾舞等舞种,但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对这些舞种的风格及特色的感受却很难,即使说出来,也是把老师总结的内容照搬出来,这说明学生对舞蹈的感受、体验并不深。又比如:学生能比较容易地讲出学习过的舞种的基本动作和简单的组合,也能说出其表演的要点,但真的到了表演的环节,又很难表现出其风格特点,笔者尝试了很多方法都不见效,这还是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地体验到舞蹈的风格特点,究根结底就是没有理解舞蹈,所以体验不深、表现不好!但在一次课堂中,一位女生的提问却启发了我。这节课学习的是蒙古族舞蹈,当说到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之一“翻腕”时,一位学生问到:“老师,为什么他们喜欢翻腕呢?蒙古族人民喜欢大雁,是为了模仿大雁的飞翔吗?”笔者马上启发到:“蒙古族人民喜欢大雁,手部的动作经常模仿大雁的翅膀,时而飞翔,时而停止。”这时,全班学生都发出“哦~~”的回应声,于是,学生在表现这一动作时,就比以往要好得多,不再是生硬的动作,笔者再趁机提醒学生带上情感和呼吸,随着音乐的节奏表现就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这说明了理解舞蹈的文化和背景对理解和表现舞蹈非常重要。于是,笔者在之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探索出了这样的教学方式:让“舞蹈的文化理解”支撑“舞蹈审美体验”和“舞蹈的表现”。那么,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一、设计课前调查问卷,摸清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舞蹈的了解状况,有利于找到课堂的切入点。
笔者每节课课前一周便下发调查问卷,收上问卷后仔细阅读,记录学生对该舞种的了解状况,例如:《汉族民间舞》这一课,从收上来的问卷可统计出以下情况(以高二8班为例):
1.92.5%的学生知道秧歌这个舞种,也知道秧歌所用的道具有扇子、手绢等,但极少数学生知道秧歌的产生背景及原因。
2.75%的学生只知道秧歌是很热闹的,很喜庆的,但并不知道秧歌有哪些种类及各种秧歌的风格特点。
3.有三位学生提出问题:明明是舞蹈,为什么不叫秧舞,叫秧歌?
于是,笔者就把秧歌的起源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也作为本课的导入。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笔者发现,每个班都有小组说出会不会是起源于插秧耕田呢?)之后笔者再进行讲解,学完起源再进入欣赏环节,学生就能说出自己的感受了,比如:说到为什么秧歌喜欢用吹打乐器伴奏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很自然地说出是因为高兴、丰收或者是因为要解劳作的乏味和辛苦。秧歌和伴奏音乐之间的关系问题迎刃而解了,进行简单的秧歌动作表演时,虽然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动作并不那么标准到位,但是也像模像样,尤其感情的表现很好,笔者也不用一直强调情绪、表情这些细节,这说明学生通过了解文化背景,感受到了秧歌的风格特点,有了感受就容易表现了。
二、课前准备好舞蹈的文化背景资料,灵活运用图、文、声、视等手段,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背景,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由于有调查问卷这一环节,在课堂上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介绍舞蹈的文化、背景资料,比如学生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方面了解得少,就多一些介紹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在风土人情方面了解得少,就多介绍一些该民族的节目等风俗,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该民族的文化,笔者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做好笔记,一来加深印象,二来方便随时翻看。
比如:笔者在教授《朝鲜族舞蹈》时,课前就播放了一个短片,短片内容是介绍朝鲜族的历史、文化起源、文化特色等内容,以这个短片来作为课前导入,(看短片前可以先给出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个短片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之后的教学环节里,当讲到朝鲜舞的基本体态是含态时,就有学生提出:“含”是不是与朝鲜族人民含蓄的性格特点和重礼仪的文化习惯有关系呢?这说明对历史、文化、风俗背景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从而更好地体验、感受舞蹈内在的魅力。
三、设计探究环节,引导学生探究每个舞种体态、风格的形成原因和背景,让学生从理性上理解舞蹈和舞蹈文化。
在课堂中,如果只是单纯地用文字介绍各舞种的体态、风格,学生对这个舞种的认识就只停留在了表面,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环节,引导学生探究每个舞种的风格、体态形成的原因和背景。比如:学习维吾尔族舞蹈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维吾尔族舞蹈从头、肩、腰、臀到脚趾都有动作;(与维吾尔族人民热情、奔放、幽默的外向型性格有关,也与维吾尔族音乐的活泼、鲜明的节奏感有关)学习芭蕾舞时,从芭蕾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来探究芭蕾的动作为什么要求标准化?以及感受体验古典白裙芭蕾为什么追求唯美高贵;理解了性格、风俗、经济背景等文化背景,再去从这些角度探究、理解舞蹈,学生对舞蹈文化的理解和学习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的理解。
四、在舞蹈表现教学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通过调查问卷理解文化、理解舞蹈文化后,就可以开始舞蹈表现的环节了,笔者会结合高中学生的情况,为每个舞种设计一些简单易学的基本动作,比如:秧歌就学会“交替花”这个动作;蒙古族舞蹈学习慢速抖肩;藏族族舞就学习2-3个踢踏步;傣族舞学习基本的手型、手位;芭蕾学习基本的手位、脚位。然后随着音乐表演这些基本的动作,虽然已经有了前面的铺垫,在表现的环节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老师要适时点拨。比如:在表现藏族舞蹈基本动作时,提醒学生回忆探究藏族舞蹈体态的环节;表现朝鲜族舞蹈时引导学生回忆“含”态的形成原因,以及仙鹤的飘逸、潇洒的特点。这样,表演时联系学习探究环节的内容,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学生的表演就比较准确了,通过表演,学生就对舞蹈理解得更深了。
以上四点为整个教学环节,可总结为下图:
可见,用这种方式教学后,学生理解了文化、理解了舞蹈,更有一部分学生对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检查教学效果,笔者设计了期末检测试卷进行闭卷考试。
在期末检测的试卷上,笔者设计了这样两道题:
1.本学期学过的舞蹈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你最想学习哪种舞蹈?为什么?
笔者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收获良多,学生也通过这样的学习,获益良多,理解了舞蹈文化,也可以从试卷中看出,笔者的教学让很多学生从不了解舞蹈到喜欢上舞蹈,甚至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
所以,“文化理解”、“审美体验”和“艺术表现”这三个核心素养,缺一不可,并且相辅相成,从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得出,“文化理解”对其他两个核心素养起着支撑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好“文化理解”,让它更好地支撑其他两个核心素养的达成,从而达到培养好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目的。
注释:
①②摘自《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37页,五、学业质量模块5:音乐与舞蹈。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8年1月第1版。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与舞蹈》2004年7月北京版。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与舞蹈》教师用书2010年7月北京版
[4]《舞蹈鉴赏》冯双百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5]《中外舞蹈赏析》袁禾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