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兴伟
【摘要】阅读作为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能力、正确的阅读习惯可以奠定数学学习的基础,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阅读理解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7-0139-01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包含简单的计算,更为重要的是解读题目文本的能力,只有题目信息阅读理解正确,才有可能将题目解答正确。阅读作为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收集信息的重要手段,无法与数学理论知识孤立开来。由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忽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环节,在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时也应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一、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需要学生通过正确阅读、理解的文本题目描述,例如人物间的对话、概念、公式和具体应用问题等,这些都依托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之完成文字与数学逻辑的灵活转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应作为引导者起作用。教师应培养学生提炼阅读主题、分析逻辑关系的能力,通过此种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不只表现在正确理解文本资料,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公式、抽象概念的理解。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更要通过系统的阅读、整理将数学问题举一反三的总结归纳,只有这样才能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使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行为,课外的自主学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的就是学生在预习和复习时能够发现课本或生活中的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点拨、讲解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实施灌输式教学,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带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理论知识的深化。
1.抓关键、重细节,理解题意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中都含有关键词,此时学生对关键词正确的解读对理解和解题有着重要意义。在教学时需要强调对概念要字斟句酌,这样才能体现数学语言的严密性,也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更好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在解题时也要把握住关键词,注重细节,这样才能在阅读中理解题目的意思,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读题时应关注题目中所给概念的意义和推广,在仔细理解關键词的基础上对题目做出合理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得到了锻炼。以苏教版五年级的“方程(一)”教学为例,方程的概念中的关键词是“未知数”与“含有等号”,学生应兼顾两点来正确理解方程的含义。又如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的教学中,教书应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倍数与因数的依存关系,二者是成对出现的。运用此概念解题时,只要正确理解倍数因数的关系,学生便可举一反三的得出正确结果。由此可见仔细阅读对于学生正确解答问题有着重要影响。
2.有问题、有质疑,思考周密
学生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点,学生在基础理论的支撑下解决已发现的问题,此过程可通过分组讨论和交流完成,增加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形成全面看待问题的思考模式。当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思考问题,可以最大化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五年级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通过类比之前学习的方程,也许会提出类似“为什么分数不可以分子分母同时加减”的问题,此时教师应结合实例为学生讲解为何此路不通。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会逐步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概念的外延,通过深入的理解、深刻的记忆的作用,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可举一反三。
3.重比较、促发现,提升能力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交织的、系统的网状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系统性知识网络的构建,引导学生通过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触类旁通,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培养学生对比能力与求同存异思想同样重要。通过学生对比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可以在复习的同时开辟了对新知识的思考途径,同时也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对数学思想理解的更加深入。以教学六年级下册的“圆柱圆锥”为例,将圆柱圆锥的书面理论解释与熟悉的长方体正方体类比,由教师带领学生区分圆柱圆锥与长方体正方体的异与同,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对于圆柱圆锥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联系与区分能力,使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更加具有积极性与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文芳.叩开小学数学的阅读之门——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初探[J].读写算:教研版,2015(4).
[2]刘增芹.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4(10).
[3]周冬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