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经梅
摘要: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彰显。从教育目的来说,它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这种培养不仅仅是依靠口口相传,还应该在加入个体主观能动性以后衍生出新的内涵。换句话讲,教育不光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养成。那么,基于这种考虑,作为教育主体学科的小学语文,更要秉承这样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用“童话”推动教学,制定切实可行的施教方式。
关键词:“童话”教学;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课堂教学
“童话”教学不是指教学中的“童话故事”,而是指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童”可以理解为儿童,“话”指的也就是儿童的话,即儿童在教学中表辞达意所用的语言。俗话说“三年一代沟”,它主要表达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在交流中确实存在着差异,这也让“忘年交”这样的词汇应运而生。教学作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一项双边活动,我们不能不考虑其交流的方式是否有效,因为这将直指教学。所以,教师势必要考虑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用“童话”指导教学。
一、阅读教学中的“童话”探究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对的群体是儿童,所要通过阅读文本指导言行,影响情感的主体也是儿童。但是,实际上当我们去看教学内容的时候,这些充当教学材料的文本可谓无一例外都出自成人。也就是说,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其实我们的阅读教材并不算是“童话”,它只是被作者抑或编者进行了加工,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使它更合儿童的胃口,但无论怎样努力也只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或产生共鸣,绝对不会像儿童之间的对话交流那样。那么,什么样的才算是“童话”教学?这不单要求文本中有“童话”,更要求课堂中讲“童话”。课文《番茄太阳》,就是运用“童话”教学的好案例。
在这篇课文里,有很明显的成人气息也同样有清晰的儿童话语。像是对盲童小女孩外貌的描写,“乌黑”“象牙色”“精致”等这样的詞汇,对儿童来说其实更像是大人的语言,而他们则更多是通过课堂中理解这些词语代表的意思来让自己逐渐成长为大人。但是在刻画盲童性格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运用小女孩的“童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像“番茄太阳”这样的表达,在成人的世界里,太阳可能是“老公公”,也可能是“大火球”,因为这好像早已司空见惯约定俗成。特别是小女孩表示自己的眼睛是别人给的,等长大了就把腿给“我”的想法,都是让成人为之一震的“童话”。可也正是因为这种“童话”,让教师产生震撼的同时也给儿童树立了榜样,这才是属于儿童的话语和内心。
二、用“童话”教学小学古诗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从古至今对文言学习的一种常见方式。究其原因,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脑是一个在不断认知的范畴,通过反复的诵读会形成不同的理解机制,在循环往复的猜测、肯定、否定中,语文的含义也能够彰显。但是倘若结合到当前的教学实际,这种方式在操作性上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选择儿童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教学方式能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古诗两首》中,就可以看出用“童话”进行教学的优势。
往常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除了要求学生会读会背会默写外,还要考虑到能否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是否能说出诗文的中心思想和诗文大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较高的要求。但是倘若就古诗文本而言,实际还应该加上能够进行赏析。那么,儿童是不是就不用或者不能够进行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答案不尽然,因为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提出用儿童自己的话来表达古诗的要求。就像在本课中出现的《村居》和《咏柳》这两首古诗,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描绘诗词中所蕴含的场景和画面。用孩子的话来说自己眼中的古诗意境,才是儿童对诗词真正的喜欢。
三、“童话”让学生习作更具生活情趣
有时候我们极力地引导学生学习各种写作技巧,甚至对他们不能正确使用比喻修辞,分不清楚本体还是喻体大发雷霆。优秀的写作技巧带给习作教学的是一种“有文采”,而表达学生的内心才能够称作“有感情”。文采不论在哪个阶段都可以通过训练和积累习得,但是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却很难实现。而深究一篇佳作,有文采可以丰富内涵,但是不能决定情感。这就是一些文字虽然优美却不能打动人心的原因。因而“草根文化”不断涌人人们的眼帘,凭借着更淳朴的表达来吸引更多的阅读。同样的,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也要意识到“童话”教学是更适合学生表情达意的写作方式。例如在习作《小小“动物园”》中,就可以看出儿童语言对习作的重要性。
这篇习作最先吸引学生注意的是插图上的一组对比:妈妈和绵羊,他们的共同点是爱吃素、性格温和以及波浪卷。学生在捧腹大笑之余,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表达就比较“童话”,再细看文本,爸爸像憨厚的熊,姐姐像水中的鱼,爷爷像威严的大老虎……这样的想象既合理又有意思,孩子们喜欢这样的话题内容,就会喜欢上这篇习作。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用“童话”引导他们说话,说一说家人们分别像什么动物,既是对身边人性格的了解,更是对身边物的认知,一举两得。然后在“童话”的基础上,用文字呈现出来,便是一篇儿童喜闻乐见的习作。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要更多地将思考指向儿童的需求,多一些符合学生内心感受、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童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