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
摘要:本文以面向舞蹈表演中专学生的文学鉴赏课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总结了“表演再现法”的实施步骤及要求,并深入探讨了“表演再现法”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表演再现法;具体实施;学习兴趣;综合素质;组织协调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33-0214-01
所谓表演再法,即通常所说的课本剧表演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学鉴赏课堂的教学目的。
一、表演再现法實施的步骤及要求
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可分为导入、选材、阅读、改编、演出、评价六大步骤。
1.导入阶段。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因其专业特点,对表演再现法编演文学作品的课堂实施方法非常感兴趣,但他们往往低估了编演的难度,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有畏难情绪。教师应在编演活动开始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选材阶段。选取合适的作品进行编演,是表演再现法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呈现。在语文教材中,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合采用表演再现法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在选材的过程中要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选取叙事性较强、对话成分较多、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较为鲜明的文学作品进行编演,是较为明智的做法。
3.阅读阶段。要想成功地运用表演再现法对课本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作品进行编演,教师必须确保学生在编演活动开始之前已经对文学作品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阅读阶段最重要的环节便是熟读感知并深入理解即将进行编演的文学作品,要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要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要明确作者的创作主旨,要掌握作品中各色人物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4.改编阶段。学生在改编文学作品的时候,因其对戏剧知识了解的较少,在改编的过程中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或者在照搬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之后便无计可施。教师应该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无论是人物对白还是舞台提示,只要符合原作的主旨,只要适合剧情及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都可以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增加或删减。对于文学作品原著中一些较为关键的人物和细节要力求在剧本改编中得到重点再现。
5.演出阶段。表演再现法是针对舞蹈系中专层次学生而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其演出场所一般设定在教室,因此道具及舞台背景等遵循一切从简的原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表演的重心应该刚在人物对话方面而非道具制作和舞台设计,鼓励他们运用合适的语调、语速、表情、动作等呈现人物个性、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在演出阶段,教师还应该注意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演出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得到实践的机会,力争全面提高班级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人文素养。
6.评价阶段。在分组演出结束之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针对演出过程中的得与失进行讨论与评价,对于创新与成功之处要明确指出,给予肯定与赞赏,对于不足之处也应展开充分的研讨,寻找原因,避免在今后的实践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二、表演再现法的意义和作用
1.表演再现法提高了学生对文学鉴赏课的兴趣。舞蹈系中专层次的文学鉴赏课,最重要的目标既不是建立知识体系,也不是传授技巧经验,而是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以及文学鉴赏活动的兴趣。表演再现法能够使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文学鉴赏活动当中,进而实现人文素养全面提升的目标。
2.表演再现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表演再现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编演文学作品是一项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复杂工作,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言谈举止、节奏语调、身段形体都有严格的艺术要求,对学生风度气质的形成以及艺术素养的提高都将大有裨益。其次,表演再现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编演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内容丰富的系列训练过程,其中包括阅读训练、记忆训练、分析训练、归纳训练、表达训练等多项内容,因此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文学鉴赏课的教学效率,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质。最后,表演再现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在编演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除了要展现准确鲜明生动的台词外,还必须参与到服装道具的设计、舞台背景的创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形体动作的编排过程中,这些任务的核心追求就是对美的追求,学生可以从中得到美的教育与熏陶,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表演再现法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表演再现法的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集体参与、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协调配合能力。编演文学作品,需要学生通力分工协作完成,这样的教学实施过程可以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他们一起商量,各抒己见,互相切磋,可以形成一种团结友爱、蓬勃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很多平时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一旦接受了编演任务,便会表现出很强的合作精神,经常主动为编演活动出谋划策。还有一些平时成绩并不突出的同学,在编演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创作与演出的兴趣,展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难得一见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