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读书
知识在致密的语言缝隙里发光,纯真藏匿于荒诞的面具后,与世界深情面对。
这两天断断续续读《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去本国化的非虚构写作,是个人色彩和翻译腔非常浓郁的杂文集,亦虚亦实,亦近亦远。刚开始会不习惯字里行间不食烟火的“架空感”和时空上的屏障感,大概是最后一篇同名作品里描述的“总带着一股异邦的气味”,如同异国恋人亲密但总不能无间的关系,但很快会在加纳木雕艺人作坊、苏格兰牧场、杰克逊维尔的教堂、加州黑熊牧场、汉堡夏末的沙滩边落脚,打量在床上谈论文、史、哲的情侣,对印尼“一百家”来了兴趣,想摸摸“就像切对半的梨,梨核一拨就啵楞响”这个比喻里的吉他,跟着不信教的初中摄影老师参加主日学(Sunday School)和五旬派的活动,加入前往自由湿婆(Shiva)故乡的田野流浪(“朝圣”)。且越读越痴迷。
[哥伦比亚]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他有敏感的性感。
马尔克斯说:“我发现小说的现实不是生活中的现实,而是一种不同的现实。支配小说的规律是另外一些东西,就像梦幻一样。”我相信“那些梦幻一样的东西”才是决定性的,那些无法复述还原的东西决定了一部作品是平庸还是伟大,是神作还是泛泛之谈。在南美,曾经有一位独裁者命令杀掉城市中的每一条黑狗,因为他相信,有一个逃亡者伪装成了黑狗。这样的荒唐正是马尔克斯所强调的,他的魔幻都来自于现实。然而,伟大的小说又脱离于现实而单独存在。我们会说,某一段生活境遇真像是置身于卡夫卡小说之中,而不是卡夫卡小说描述了某一段生活。同样,这个世界的某一部分已经被马尔克斯施以魔法,他所描写的一切,他曾拥有的每一刻都永远属于他。
[中]鲁敏如何成为小说家?
《路人甲或小说家》收集了鲁敏20年写作生涯中,近30篇创作随笔、文学访谈与演讲稿,是以非虚构手法还原小说产生的过程。“每一篇小说背后灵感的由来,怎样从生活中的某个瞬间,或者某个闪电般的灵感,最后变成一篇小说。”无论是书写生活,还是创作,鲁敏希望每个字都是货真价实的。“我没有特别想到要保持作为写作者的神秘感。我觉得神秘感这种东西,主要是内心的神秘感。有的时候,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你就是说得特别详细,你说你哪儿出生,哪儿成长,哪儿工作,那都是一种物理节点上的变化和呈现。但真正发生山呼海啸的变化,主要还是在内心。内心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神秘所在。写作的时候真正成为一个源泉,触动力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