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当前,学界也普遍认为,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实践已由传统形态转向新兴模式,我国已进入重视开放、民心相通的公共外交新时代,国际传播主体也随之愈加多元。“讲好中国故事”是习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提到的命题。与中国讲述者相比,外国讲述者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相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原生因素让外国讲述者在与海外受众、特别是其母语国受众交流时,几乎没有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障碍,更易被接受和认可。
随着打造“一带一路”东北亚枢纽城市步伐不断加快,沈阳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升。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沈阳紧跟国家重大外宣方向,立足驻沈总领馆、外国人数量都较多的城市特点,量体裁衣,精心策划一系列外宣活动,引导和带动来沈外国人,特别是他们当中的关键人群,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实现二次甚至多次传播效果。用好“国际范儿”,讲出“中国味儿”;用好“请进来”,推动“走出去”,进一步构建与传播沈阳既有丰厚文化积淀的古老城市、又有强劲生命活力的现代城市形象,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实践中发出洪亮的沈阳声音。
一、民心相通,促进来沈外国人讲述沈阳故事
随着沈阳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到沈阳,常驻沈阳学习或工作。来沈外国人既是沈阳对外传播工作的目标受众,又日益成为传播主体中的新生力量。
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在沈常驻外籍人士共计14730人。从国家来源看,人数最多的五个国家分别是:韩国1988人(主要是就业者和学生)、尼日尼亚1718人(主要是留学生)、朝鲜1286人(主要是就业者和留学生)、美国850人(主要是就业者)、印度791人(主要是留学生)。来自发达国家的有(超过100人以上的)5140人:韩国1988人、美国850人、德国559人、日本542人,加拿大395人、英国276人、澳大利亚273人、法国132人、新西兰125人。来自金砖国家的有1585人:俄罗斯640人(主要是留学生)、印度791人(主要是留学生)、南非138人(主要是就业者和留学生)、巴西17人(主要是就业者和留学生)。
同时,沈阳作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拥有美国、日本、朝鲜、俄罗斯、韩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8国驻沈总领馆,领区覆盖东北三省。因此,增进中外人文交流、展示沈阳地域文化、扩大沈阳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好来沈外国人的宣传推介,引导他们自觉完成角色转换,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成为沈阳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主场外宣,发挥特殊群体的最大影响力
行为主义政治学代表人物之一阿尔蒙德(Gabriel A. Almond)将外交领域中舆论主体分为四类: 精英中的决策者、舆论和政策精英、关注问题的公众以及普通公众。显然,不同群体对外交事务、国际影响力存在强弱之分。沈阳始终重视将外国首脑、政府要员、议会政党、各界名流等高层次外国群体及外国媒体记者作为重要工作对象。
名人效应,汇聚全球目光。在德国总理安格拉·多罗特娅·默克尔(Angela Dorothea Merkel)到访沈阳进行东北首访期间,沈阳故宫、皇家旗袍、酸菜白肉、面塑肖像等特色展示,为其打造了印象深刻的盛京文化之旅。2018年9月,第十八届世界冬季城市市长会议举办期间,精心策划“沈阳国际友好之夜”——第三届“外国人眼中的沈阳”主题晚会,吸引了来自30个国家、41个国际城市的外国政要、政府官员、商业精英等重要嘉宾出席,活动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突破。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将于2020年在沈阳举行,“外国人眼中的沈阳”主题晚会被辽宁省列为会议期间地方特色活动。高层次主场外宣巧借名人效应,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密集报道,提高了沈阳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热点事件,巧借传播路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前夕,沈阳在全市范围征集“一带一路”摄影作品,《哈喽!您好!》和《德国总理默克尔沈阳行》两幅图片在由中宣部指导实施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摄影作品征集活动中荣获优胜奖。《中欧班列直达沈阳中德园》成功入选赠送给参加高峰论坛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一路有你》摄影作品集,这是沈阳图片首次入选国家外宣画册。高峰论坛后,沈阳抓住热点效应,策划开展“一带一路 一路有你”海外摄影师沈阳行活动,以外国摄影师的镜头和视角,对沈阳城市发展成果进行抓取和展现,借用外国记者职业特性,及其背后相应存在的“记者自身—所在媒体—一国公众”的信息传播路径,使这个兼具对外传播对象和主体双重属性的特殊群体成功完成角色转变,大大加深了“一带一路”上的沈阳印记。
三、搭台唱戏,推动外国人讲好亲身经历的沈阳故事
主动设置议题,讲述真实的中国。在国际传播中,最先进行“议题设置”者,更有可能占得话语权先机。因此,讲述真实的中国,需要主动设置议题,增进世界对沈阳、对中国的了解。同时,要抓住国际社会的聚焦点设置议题,大胆讲述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既展现成就,也不回避问题和不足。“在沈外国人故事采访”活动中,通过深入挖掘、广泛征集素材,精心进行了选题策划和议题设置,先后对来自近20个国家、30余位有代表性的外籍人士进行了系列采访报道,听他们讲述在沈阳遇到的人和事以及在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德国人汉斯(Hans Stiefvater)在沈阳生活了24年之久,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沈阳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说,“路宽了,景美了,空气好了,生活更好了……”;在沈阳生活了20年的巴基斯坦人萨比尔·卡子米(Shah Sabir Hussain)說,他不仅把爱人带到了沈阳生活,三个女儿也是在沈阳出生的,他爱这座城市;“辽宁友谊奖”得主美籍专家罗切斯特(Richard Paul Rochester)讲述了自己出资为沈阳学生设立“友谊奖学金”的故事;比利时姑娘徐比莉(Bili Xu)展示了自己扎根沈阳从事文创产业的创业历程……这些平凡而质朴的故事,饱含着真情实感,传递出对沈阳的热爱和依赖。议题设置让系列报道有热度、深度,更有温度,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新源教育控股集团董事、中国区运营总裁黄挺辉专程从新加坡飞抵沈阳,与媒体记者一起先后完成《明年,让沈阳的小朋友享受新加坡式教育》《新加坡商人黄挺辉:沈阳已成为新加坡投资热土》等报道。
借助共通情感,构建“身份”认同。共通的人类情感,不分国别,不分城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推动在沈外国人自觉实现角色转变、构建身份认同、成为中国故事讲述者的重要途径。例如:以在沈读大学的美国姐妹伊亚娜(Nozzari Varkani Keyana)和马苏美(Nozzari Varkani Masumeh)“代言”康平地瓜新闻事件为起点,通过美国人苏珊(Scruggs Suzanne Lorraine)讲述她扎根沈阳25年、资助康平县贫困儿童、运用电商平台帮助农户脱贫等等一系列动人的故事,生动反映出外国人对沈阳真实、浓厚的情感,折射出沈阳充满温暖和关怀的国际化城市形象。《中国日报》策划推出《点赞!俊俏美国小姐妹帮贫困县卖地瓜》的视频报道,一周时间里播放量超200万人次,新华社、《辽宁日报》、腾讯视频、搜狐等30余家媒体跟踪报道,受众反响热烈。“外国人眼中的沈阳”主题活动持续开展,通过开放包容文化的传播和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拉近了他们与沈阳的心理距离,推动他们实现从“被动旁观”向“积极参与”、再到“主动策划”的转变。
四、全球发布,向世界密集发出沈阳声音
融媒体时代,整合资源搭建国际化传播平台。通过积聚各方力量,有利于拓展更加多样化、国际化的传播渠道,向世界发出更具影响力的沈阳声音。在全力打造东北亚四个中心——2018中国沈阳全球发布活动中,沈阳精心策划、设置议题,邀请国内外26个国家和地区、52家媒体、近60位记者来沈采访、采风,向全球发布原创报道稿件近150篇(条),转发链接报道800篇(条),累计阅读量达300万人次。《朝鲜日报》推送的《中国沈阳,全力打造东北亚“四个中心”》相关新闻在韩国第一大搜索引擎Naver连续3天搜索量排名第一。这次活动中,反映沈阳友好开放、交流合作的各类报道在国内外密集发布,使沈阳在全球密集发声,迈出了沈阳探索建立全球发布体系的第一步。
智能传播时代,在主流媒体平台实现“借船出海”。沈阳与亚洲网联盟合作,借助其亚太地区13个国家通讯社开展海外宣传,并成功举办了亚洲网联盟2019秋季年会,这是该联盟自成立以来首次在我国东北地区举办的大型会议。年会期间,以“让世界听见沈阳的声音”为题举办了“新时代中国故事与城市形象国际传播交流会”,邀请国内外传媒界资深专家、学者,海外重点媒体、传播机构驻华负责人等就沈阳城市品牌建设、国际传播、传媒领域最新发展等话题进行了讨论。“首届中国旗袍文化节暨‘盛京1636第三届沈阳国际旗袍文化节”期间,通过亚洲网联盟面向亚太、欧美地区6个国家推广稿件《沈阳以旗袍为媒,向世界发出邀请》(Shenyang invites the world with its cheongsam),第一时间被当地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及重点资讯网站广泛转载,落地总量近500家次,访问量达1.33亿人次。“2019海外主流媒体沈阳行”活动期间,邀请来自拉美社、东京新闻、西班牙科爾匹萨新闻社、葡萄牙卢萨通讯社等媒体记者和代表来沈,走进企业、农场和文化场所,考察经济发展,感受文化魅力,推广稿《外媒记者关注中国沈阳,考察经济发展感受文化魅力》(“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Shenyang, China, foreign journalists gave highly praise to this citys charming culture and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在亚太地区、欧美地区11个国家以英语、日语、韩语、马来语、泰语、乌尔都语、西语、葡语、俄语、德语10种语言同时发布,转载落地总量逾730家,访问量达1.4亿人次。同时,积极在脸书、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上线运营沈阳账号,累计推送图文信息2004篇(条),粉丝总数达77.16万人,最大单贴阅读量达44.5万人次。
五、思考与启示
1. 巧妙借力多层次人群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沈阳以国事访问、高级别外事会议、论坛、经贸活动等为契机,将外国首脑、政府要员、商业精英、专家学者等具有国际影响的外籍人士作为“外国人眼中的沈阳”活动的主要对象,同时注重对驻沈领事馆官员,辽宁省外国专家,辽宁省友谊奖、沈阳市玫瑰奖得主,沈阳市荣誉市民,外籍企业员工及家属,留学生,外媒记者等具有一定传播能力的外国人进行宣传推介,通过互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外宣形式,使他们成为城市外宣重要的制造者、参与者和传播者。实践证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群体具有不同影响力和传播力,有针对性地使用不同传播策略有利于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2. 充分发挥地方外宣的独特优势服务国家外宣大局。地方城市外宣具有形式灵活、资源丰富等诸多优势。沈阳坚持“用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原则,立足城市特点,透过小切口、微视角把沈阳的城市风貌、发展愿景、历史文化、营商环境以及市民幸福生活等方面通过外国人的视角和表达习惯进行阐释,将中国故事进一步具象化和生动化,在服务国家大外宣中发挥出沈阳作用。
3. 深入挖掘优秀地域文化促进形成价值认同。文化是融通中外的重要桥梁,是实现价值观念认同的重要载体。沈阳通过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工业文化、非遗文化、生态文化等地域文化元素,着重推介民间特色技艺、中华老字号、杂技艺术等受外国人欢迎的优秀文化产品,引导来沈外国人形成更加清晰、真实的认知理念和特色鲜明的记忆标识,进而促使其更加了解、理解并接受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贡献出沈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