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较的方法研究“黛、钗”形象

2019-01-03 02:00郭康祖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47期
关键词:文化意义现实意义比较

郭康祖

【摘要】《红楼梦》中的钗黛形象不仅是单独的人物形象,更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文化意义。它足以表征一个时代又超越一个时代。传统的红学人物品赏,大都认为宝钗是儒家典范,黛玉则多有反叛精神。其实“理想”和“现实”并不是绝对的,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开始关注钗黛形象的其它方面。

【关键词】比较  黛  钗形象  现实意义  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7-0016-02

《石头记》中曹雪芹塑造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一个互相映衬的网络体系。一个人物,往往可以在别人的身上看到他(她)的影子,如:晴雯之于林黛玉,袭人之于薛宝钗,芳官之于史湘云,香菱之于秦可卿等等。或者,两个人物之间互相对立,读者可以通过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对比,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如:晴雯与袭人,秋桐与尤二姐,尤二姐与尤三姐,王熙凤与秦可卿等等。然众人之中,黛、钗二人的可比性最为明显。

曹雪芹在写黛、钗二人时,有意将此二人进行对比。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曹雪芹将黛、钗二人安排在同一首词中:可叹停机德(此句,甲戌本有夹批:此句薛。),堪叹咏絮才,(甲戌夹批:此句林。)玉带林中挂,(玉带林,倒过来谐音林黛玉。)金簪雪里埋。(寓意深远,皆非生其他之意。)作为女性形象的两个代表,薛宝钗和林黛玉,应该说各擅风月,也可以说是代表了两种性格和两种志趣的取向。钗,笑语盈盈;黛,自矜自重。

用比较的方法研究黛、钗二人,前己有之,红学家俞平伯对她二人有如此论:“双峰对峙,双水分流。”可见此二人确有可比性。

一、黛、钗处境对比

林黛玉虽出身官宦,但亦已式微。祖上曾官封列候,但到父亲一代已经不能再袭官爵,父亲出身科甲后官至巡盐御史,且又已亡故。黛玉的家庭使得她不可能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接受严酷的封建教育,也没有受到更多的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练,故而还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所爱,憎自己所憎,很少顾及后果。但也由此处处碰壁,得罪人,在贾府中,她的小性子是四处“闻名”的,她的好恶放在脸上,她的随意摆在面前。当元春送给贾府的兄弟姐妹们各色礼物,唯独宝钗和宝玉的一样时,她就变了脸色;当她得知贾府为宝玉四处提亲时,她就暗自垂泣,且哭肿了眼,写在脸上;她又不能象宝钗那样拿出各色礼物“行贿”上至贾母、下至丫矍。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她用率真与锋芒去对抗庸俗和圆滑,只能招致失败。但也由于此,宝玉“认识”了黛玉,宝玉崇尚自然天真,向往自由平等,力求摆脱一切束缚,超脱尘世的纷扰;黛玉极力维护自我的尊严,漠视环境的恶劣,她要求知合重人,忠于自我,忠于感情。孤傲的脾性以及自定终身的越轨行为,最终导致眼泪流尽,幻想破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泥中。”

薛宝钗虽说出身皇商之家,母亲是金陵王家的小姐,外祖曾主管皇家外事贸易,舅舅是九省都检点。但宝钗幼年丧父,哥哥薛蟠是个酒色之徒。薛家虽富却不贵,薛蟠打死人,只能倚仗贾家的势力,因而薛家也面临败落的危险。出身这样一个家庭,宝钗就自觉而又不自觉地承担起家族的责任。她“稳重和平”、“随分守时”、重分寸、讲礼仪。她做任何事都非常务实,重视人际关系的稳定和传统的价值。从最初的进京开始,她就想一登龙门做人上人,但当她失去了候选的机会时,就退而求其次,把目标锁定在坐上宝二奶奶的宝座。她观察贾宝玉,其人品和才情是一般王孙公子无法企及的,他不像贾琏那样浪荡酒色,也不像贾蓉那样游手好闲,更不像薛蟠那樣不学无术。他有才华,诗词歌赋堪称拿手;他有真情,不为闲花野草所惑;他有个性,不为传统礼法所缚。故而,她坚定自己的选择,觉得这样才算不致于白走一趟。从宝钗的角度看,她把握的是现实的利益,是一种物质的欲求。

二、黛、钗性格对比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母亲贾敏是贾母的亲生女儿,早故。她十一,二岁时就寓居贾府,后其父亦亡故,遂长期寄居在贾府。她像无根浮萍似的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事实上却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她孤单一人,深感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养成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孤标性格。她的性格命定的八字是“口才伤人,文才伤己”。前者是她孤女身份,寄人篱下形成的敏感自卫,同时亦是被评尖刻,人际关系不得谐和的主因。湘云批评她:“专挑别人的不是”。小说评为:“嘴爱刻薄人,心里又细。”

薛宝钗出身于金陵四大家族之一,舅舅王子腾是九省都检点,哥哥是“金陵一霸”,又有钱又有势。宝钗具有美丽的容貌,出众的才华及良好的文化修养,在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练达的世事人情。她深谙世故,善于处世,她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在贾府中周旋敷衍,如鱼得水。这位有冷美人之称的贵族小姐,努力适应贾府的生活环境,装愚守拙,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理智。她平日罕言寡语,也不爱修饰打扮。她豁达随和,别人说她什么,也不太计较。平日曲体人情,深得下人之心。尤其善于揣摩家长的爱好和旨意。贾母要点戏,她就点贾母喜欢的戏。她的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完美无缺的少女典型。

三、牡丹与芙蓉

钗、黛二人也同时并列于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第一页;“可探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样凄宛的画面。钗、黛二人之所以屡屡被相题并论,也无非是两人分别代表着出世与入世两种典型,而宝钗在怡红寿筵间所执出的花签乃为“艳冠群芳”的牡丹,所配的诗题乃为“任是无情也动人”,相较于黛玉所执出“风露清愁”的芙蓉与其诗题“莫怨东风当自嗟”,竟也分别彰显出“春艳”,“秋艳”的两种美丽呢!春艳是春色的集结,秋艳是秋色的排开。前者是一大涵盖的美,在万象之“同”里所显现的美,是一种“顺”,一种“丰满”,一种“滋润”,一种“富丽”,一种“辉煌”,却有多少又显出了一种肥硕,有时候毕竟会有些腻呢;而后者呢,既是秋色的排开,所以有一种超脱的美,相对于春艳的“顺”,秋艳则是一种“逆”,在万象之“异”中所呈现的,又是另一种“爽朗”,一种“明丽”,一种“清辉”,却也不免是消损,也毕竟会有一些飘起来。牡丹之所以为春艳,却还是因为肥中有瘦,因为牡丹表现得十分高贵而又发扬。反之,芙蓉之所以为秋艳,也是瘦中有肥,因为她表现得很是盈盈又痴憨。也可以说,牡丹的肥是丰盈,芙蓉的瘦则为潇洒。

然而不论是春艳还是秋艳,宝钗千载难逢的停机美德抑或是黛玉旷世的咏絮才情,不过都是薄命司中的一个存档,也不过都是因果名册里无奈的“可叹”与“谁怜”。纵然太虚幻境中所奉的茶酒,喝在嘴中,是怎样清香甘冽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而掠过耳际的,还是殷殷叮泞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哀音。而其他大观园中情无尽,债难偿的痴怨女子呢。

自有《红楼梦》以来,读者一直有黛、钗二人孰优孰劣之争。其实,黛、钗二人之争为“儒道文化”之争。正所谓“儒者见儒,道者见道”。爱儒家文化者爱宝钗,爱道家文化者爱黛玉。总之,读不完的《红楼梦》,说不完的黛、钗之争。不论是诗词也罢,性格也罢,还是文化意义。黛、钗之争是说也说不完的。只能留待有意者共体会之。

参考文献:

[1]周哲良.美的自我湮灭——薛宝钗悲剧及其原因分析[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2]冯小时.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浅谈林黛玉的“热”和薛宝钗的“冷”[J].读天下. 2017(06)

[3]朱伟明.两种生命的存在方式——林黛玉、薛宝钗形象及其文化意义.红楼梦学刊.1994-02-15.

猜你喜欢
文化意义现实意义比较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