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19-01-03 19:43张雅宁
报刊精萃 2019年1期

张雅宁

摘要:中国新闻史上,民间报人报刊从来都是璀璨的一笔。民间报人筚路蓝缕的同人办报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新闻从业者;民间报刊在40年代坚守自由主义立场,因追求民主,发表独立声音而为国民党政府所不容。现有的一些研究都集中在《大公报》、《申报》等影响力很广的一些报刊上,对陈铭德、邓季惺夫妇的关注不及前者,此书则填补了这一空白。

关键词:民间报人;陈铭德;邓季惺

自1929年创刊,到1948年6月30日蒋介石御笔亲批南京《新民报》永久停刊,同年冬天,邓季惺、陈铭德先后逃亡香港,在将近20年里,《新民报》曾是强有力地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现代媒介。其兴衰荣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以来,我国同人办报的筚路蓝缕的历程。

《民间的回声: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传》的作者蒋丽萍和林伟平以七年之功完成这本人物传记,这本传记是一幅既新鲜又熟悉的历史文化图像。说熟悉,是因为这幅图像折射出现代思想史总体图景中的某些基本特征;说新鲜,是因为它的叙述以人物命运为经,以报社和报纸的发展为纬,经纬勾连,观照同人办报的历史。

本书共有九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对陈铭德、邓季惺夫妇的早年经历和创刊经过做了详细介绍,另介绍了创刊最初的人才张友鸾和罗承烈;第四章至第八章以浓墨重彩之笔介绍抗战结束后,《新民报》从全盛期到成为蒋帮的“眼中钉”被查封的兴衰之路;第九章则介绍《新民报》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新民晚报》出版至今的岁月。

读罢此书,我真正理解了《民间的回声》这一题目的深意:那就是这本书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一份有关什么是真正的民间报纸,自由与公正的办报理想如何可能的答案。

吴敬琏在再版序言里说:“我对《民间的回声》这本书怀有特殊的感情,不只是因为它讲述的是我的父母如何创办和苦心经营《新民报》的历史故事,还因为这个报纸的历史,是前辈知识分子为建设现代中国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一个片段或者缩影。

叙述到《新民报》史上的“较场口事件”就不得不提到“礼送陈翰伯出境”事件。陈翰伯回忆说:“对较场口事件的两个报道,国民党很不满意。陈铭德将其找去说你要可怜可怜我这点事业。……又过了幾天,陈铭德没跟我商量就在报纸上登了启示本报副总编辑陈翰伯,回北方省亲已辞职离社,这就说明我已经不是《新民报》的人了。之后,陈铭德给我送来一张飞机票,算是礼送出境。我在1946年3月15日上了民航德一架运输机,从重庆飞到上海去了。”(见《新闻研究资料》总四十辑)这段回忆曾经是新闻史学家判断和重叙《新民报》在处理较场口事件时态度的重要依据。为此,作者于2002年9月赴重庆再次采访时任重庆《新民报》日晚两刊总编辑陈理源先生,他出示了当年报纸的复印件,说明较场口事件的报道不存在陈文所说的两种立场、两个报道;并且,陈翰伯是因不满自己被调任资料室主任而向陈铭德提出辞职,至于那张飞机票,也不是陈铭德送的,而是报馆先送了一张轮船票给他,他自己希望乘飞机离开,由陈理源向当时的经理张君鼎提出后才更换为飞机票的。

《民间的回声: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传》的语言没有追求文采的华丽和情节的热闹,而追求历史的广度与思想的深度。平实的语言和精心嵌置的细节将陈、邓夫妇为民主社会奔走、为新闻自由理想奋斗的情景和精神呼之欲出。书中第一章的标题是“一个日后被称做刘备的年轻人”,陈铭德确实是这样,他惜才爱才,《新民报》的兴盛发展离不开这一点。1947年5月25日,《新民报》上海版被当局勒令停刊,罪名是:“破坏社会秩序,意图颠覆政府”。经过社会舆论的支持和陈铭德等人的多方活动,事情出现转机。上海市参议会和国民党中宣部提出复刊的条件之一便是要《新民报》辞去上海社赵超构和南京社浦熙修。陈铭德、邓季惺夫妇拒绝说“赵、浦二位在《新民报》工作多年,从来没有过不正当的活动,也绝不是共产党。如果以不用此二人为复刊条件,上海、南京两社的许多朋友都要为之心寒,不愿在《新民报》工作了。如果你们坚持,我无法交代,报纸只好不出了”。这句话便可看出陈铭德软中带硬,一退到底了。这一细节就可看出,在陈铭德那里,委曲求全,亦是有度的。为了坚持这一点,他甚至可以把根本目的放弃,这便是陈铭德得人的重要因素。再说到邓季惺,三十年代的中国,大多数妇女连起码的工作权力、婚姻自主的权力都没有,而邓却将女权声张的轰轰烈烈。她热衷于妇女运动,还和曹孟君、谭惕吾等一起创办了《新民报》的《新妇女》周刊,旨在“群策群力为妇女界作一番日新月异的工作”(《新妇女》创刊词)。可见,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在那个时代与众不同的价值观是他们事业的助力。

作者这种有温度的文字,在不紧不慢、似乎有意要显得舒缓的叙述当中,经常会跳出一两句机敏活泼,还每每带有一点揶揄意味的话,让读者眼前一亮。读罢此书,也会理解陈铭德的种种温厚、热情、周到、隐忍、乃至四处疏通、八面周旋背后蹲伏着的对事业奋斗和对人才爱惜的毅力和欲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新闻自由的回声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战争年代民间报人的办报热情没有被抹去,这就激励着我们要有一份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蒋丽萍《民间的回声: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传》[M].新世界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