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国芳
摘要:古典诗词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意象作为文学对象和手法,在言意转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意象性表征分为托物言志、文化传承和隐喻明理,其存在的形态为单一意象、叠加意象和特指意象。在教学实施中要做到:对形象的还原、对背景的求证和对诵读的落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
一、意象的基本内涵分析
意象是意和象的结合体,是借助于象达意的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和智慧。意象的产生与“言不尽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言无法言说“物之精”时,便会选择“立象以尽意”。当然这里的象也是通过言进行表达的,不过当象进入到言意转换过程中后,便具有了鲜明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常言道,做人贵直,作文贵曲。意在做人要率真、爽直、光明磊落,而作文则要含蓄委婉,以达“曲径通幽”之效。象具有直观性,但是同时又具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给读者以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空间,这种思想的自由生成了强大的张力,使人获得了阅读的主体地位。对于意象的分类,有论者把其分为: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1]。“描述”“象征”和“比喻”这些关键语词均能看出意象是一种文学手法。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意象性表征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有古典诗词63篇,从编选的数量分布上来看,第一学段每册安排4~5首,第二、第三学段每册安排5~7首。从编选的体裁上来说,第一学段以五言绝句为主,第二学段以七言绝句为主,第三学段出现七言律诗以及词[2]。从内容倾向性上来看,具有“儿童化”及“说理化”倾向。所谓儿童化,就是诗词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以塑造儿童形象为主,比如《池上》《小儿垂钓》《村居》等;所谓说理化,就是在小学高年级开始出现内容倾向于辩证、说理的诗词,比如《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等。这些古诗词之中,意象性表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托物言志
在编选的古诗词之中,托物言志是意象性最为明显的表现。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志向投射到一个真实或虚拟的事物上,得以委婉而深刻地表达,这个事物由于附着了志,于是具有了典型性,既而得以一定的文化传承。《石灰吟》《墨梅》《马诗》等就属此类。这类诗一般前两句状物,后两句言志,比如《墨梅》中,前两句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从位置、数量、颜色等角度介绍了梅花;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对人生的追求、价值的取舍跃然于纸上,不求世俗的功名,但求内心的坚守。梅花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同为编选的古诗《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的“梅花”所表达的则是斗雪傲寒、坚贞不屈的意义。同为梅花意象,但是所表达的意并非完全一致,所以我们对意象的把握不能脱离于语言环境,也不能脱离作者的人生追求、创作背景。
2.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选编的古诗词之中有很多写到月亮的诗,比如《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峨眉山月歌》《水调歌头·中秋》等,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每一轮月亮背后都凝结着一段思念之情。《古朗月行》是思念童年生活的月亮,《静夜思》是留恋故乡的月亮,《枫桥夜泊》是孤寂旅途的月亮。
三、小学古诗词中意象存在的基本形态
小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突出,对于反映童年生活的古诗词尤其感兴趣,比如“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首诗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小娃”“小艇”,“小”中见可爱;“白莲”“浮萍”,颜色中见生活。这些都是直观可见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小。但是“意象”不仅作为一种“物”,还作为艺术化、文学化的一种方式,在理解的过程中要做到形神兼得,这无疑会给生活经验、文学素养相对缺乏的小学生带来思维挑战。为此,我们要弄清楚选编的古诗词中意象存在的基本形态,在厘清这些基本形态之后,将会产生积极的教学意义。
1.单一意象
在选编的古诗词之中,通篇围绕着一个事物来写的占有相当的比例,比如上文中我们列举的《梅花》《墨梅》《石灰吟》《马诗》等,所表现的意象分别为梅、石灰和马,是单一的存在。这单一的意象具有明确的所指,诗人的笔墨就集中在对其的描写之上,写其形,抒其神,方向集中,语言精练,这是相对简单的意象存在。
2.叠加意象
与单一意象相对的则是叠加意象,也就是说诗中所呈现的意象是多样化的,每一个意象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指向诗人所欲表达的情思。比如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中的松柏、书童、山峦、云雾这些意象依次出现,不仅勾勒出了清幽旷远的画面,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象的汇聚、叠加共同指向一个深层意象——隐者。这个隐者虽然最终也是“不知处”,无觅其踪迹,但是这也恰恰暗合了“隐者”的内涵,既然是隐者又如何可见呢,更增添了其神秘感、飘逸感。所以像这类叠加意象作品,我们一定不能满足于其表面,而要在“松、童、山、云”中感受其“隐”的深意,形成隐者的形象。
四、小学古诗词意象的教学实施策略
意象在诗歌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意象的教学认知和教学策略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通常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
1.对形象的还原
诗歌具有鲜明的形象美、音乐美、意韵美,对意象的领会离不开对形象的还原。我们一般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着力点放在理解、积累上,理解的基本途径是借助于注释,这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有较为明确的要求。这样的理解方式是理性的、专业的,其消极的一面是忽视了诗歌的形象性特点以及小学生的思维傾向,导致了为理解而理解的现象,美好的诗歌经由这一机械过程,生趣顿失。
2.对背景的求证
言为心声,发自于性情,立言就是立人的过程,一个人的言语样貌和人格样貌存在着正相关,虽说也会有“言不由衷”的现象,但只是个例。包括诗歌在内的所有言语作品都在反映着作者的生活现实及价值追求,所以我们要理解诗歌意象,对背景的求证是不可缺少的。事实上,在小学诗歌教学之中,对背景的求证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但相对随意,在诗人、社会信息等方面存在着偏其一隅的问题,不能够相对全面地建立起象和意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尚永亮.试论言意、意象及其在中国诗歌中的表现[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陈文蕾.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4(5).
作者简介:陈月梅 高修军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福州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