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居松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沧州 061500)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以及致残率,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缩短患者的生存期限。本文研究就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不同药物治疗,对比差异性,现报告如下。
使用动态化随机颜色球抽取的方式将2017年01月~2018年0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2组,各45例。
本研究符合医学实验伦理学原则,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且2组均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经临床综合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2)患者在发病72 h内入院接受治疗;(3)患者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全者;(2)心功能衰竭者;(3)因为自身原因中途退组者。
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65.36±3.99)岁;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平均年龄(66.87±3.81)岁;通过SPSS 21.0系统分析,上述资料无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均选择30 mg依达拉奉(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42)进行静脉滴注,每天2次;口服瑞舒伐他汀(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41),剂量为10 mg,每天1次;
对照组:丁苯酞胶囊:
选择0.2 g丁苯酞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进行口服治疗,每天3次;
对照组:丁苯酞注射液:
选择25 mg丁苯酞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与100 mL生理盐水(0.9%氯化钠)进行混合,之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每天2次,每次于常规用药结束后半小时进行静脉滴注治疗;2组均治疗14 d。
观察2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使用统计学SPSS 21.0软件包处理,用P>0.05表示对比值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NIHSS评分:(3.54±2.74)分、Barthel指数:(78.58±15.69);对照组NIHSS评分:(7.54±2.22)分、Barthel指数:(55.69±15.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有1例,主要包括1例肝功能异常;对照组存在2例肝功能异常;2组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脑梗死疾病较为常见且多发,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存期限,故,选择较为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十分有必要。
丁苯酞主要是从芹菜籽中提取的一种挥发油的主要成分[1],其对抗氧化酶活性具有相应的促进作用。另外,丁苯酞也属于人工合成的一种药物,在治疗期间,能够通过患者的血脑屏障产生一定的作用,进而使得患者的血管逐渐通畅,保护患者的内皮细胞,减少神经元凋亡的情况[2],继而起到相应的保护患者自身脑神经的作用。临床针对丁苯酞具有较多的治疗方式,如口服胶囊、静脉滴注等,丁苯酞胶囊治疗期间,虽然能够得到相应的治疗效果,但是长期实践并不能够使得患者的病情好转,其疗效并不是十分确切,而丁苯酞注射液在静脉滴注期间,能够较为明显的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还可使得患者的病情得到较好的恢复,阻断患者自身缺血性脑损伤多个病理环节,保护神经细胞损伤现象,进一步抑制患者的炎性反应,保护线粒体功能,改善患者的能量代谢作用。
上述结果显示,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可改善患者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稳定患者病情,提升治疗效果,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中,2组相比无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药物安全有效。
总而言之,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