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化疼痛管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

2019-01-03 23:13王凤仙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四肢骨折康复

王凤仙

( 丹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 , 辽宁 丹东 118000 )

四肢骨折往往伴有神经系统的损伤,疼痛是四肢骨折的主要临床主诉,疼痛不但会给病人造成生理上的痛苦,还会诱发病人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1]。亦有研究显示[2],疼痛会增加病人体内内源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导致病人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若处理不及时,极易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本研究旨在探讨路径化疼痛管理干预对四肢骨折病人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提供实践指导参考依据。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随机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32例四肢骨折病人分到观察组(n=66例)和对照组(n=66例)。病例纳入标准:未使用镇痛镇静药物,意识清晰,可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愿意配合护理方案。病例排除标准:排除合并骨肿瘤、感染或其他骨骼疾病者,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肺、心、肾等器质性疾病者。观察组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20-60岁,平均(43.31±5.56)岁;骨折部位:尺桡骨骨折6例,腓骨骨折16例,肱骨干骨折14例,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对照组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20-60岁,平均(43.35±5.52)岁;骨折部位:尺桡骨骨折7例,腓骨骨折15例,肱骨干骨折16例,股骨颈骨折1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5例。观察组及对照组病人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等基线资料相比,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表示2组病人的基线资料均有可比性。

2 方法:观察组施以路径化疼痛管理干预,具体如下:(1)成立疼痛管理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2名康复科医师、2名骨科医师、2名疼痛专科医师、4名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组成。由疼痛管理小组共同讨论制定疼痛管理路径内容,并根据护理的实际对路径内容随时调整。(2)制定疼痛护理路径。护理目标为控制四肢骨折病人的疼痛,在护理过程中以认知行为理论作为护理指导,根据四肢疼痛的特点,在病人入院当天、入院第2天至手术前1天、手术后第1-2天、手术后第3天至出院前1天、出院日分别编写具体的护理内容。将护理路径内容统一编制成表,要求每个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路径表的内容进行疼痛护理干预。(3)疼痛管理路径干预内容。①入院当天。首先对病人的疼痛认知程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疼痛健康宣教。观察病人的疼痛部位、疼痛规律、疼痛性质,疼痛是否在活动后加剧以及疼痛是否对病人的心情、饮食、活动、睡眠等造成影响,同时教会病人学会使用疼痛评估尺。②入院第2天至手术前1天。继续加强病人的疼痛教育,向病人讲解疼痛产生的原因,纠正无法耐受时方可使用镇痛药的错误认知。同时将疼痛的相关治疗方法详细的解释给病人,如超前镇痛、多模式镇痛、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等,及时解答病人的各种疑问等。③手术当天。手术前将术后疼痛的规律、特点讲解给病人,并注意观察PCA的镇痛效果,向病人讲解自控镇痛的措施,一旦病人的VAS评分超出4分,及时告知主管医师采取适当的镇痛手段,并密切监测镇痛药物的疗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④手术后第1-2天。待病人麻醉效果消失后,根据病人的恢复情况指导病人进行康复功能训练。此期由于关节活动受限、骨折部位软组织肿胀等,病人对疼痛的敏感度较高,极易由于疼痛感受而拒绝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因此此期应继续加强病人的疼痛教育,同时以病人可耐受的程度进行康复锻炼指导,以消除病人的抵触心理。在病人进行康复功能训练时,应在旁陪护,并详细记录病人的疼痛情况,并根据病人的疼痛情况适当调整康复功能锻炼的力度。⑤手术后第3天至出院前1天。手术后第3-5天是水肿的高发期,此期病人肢体极易由于肿胀而引发疼痛。对于此期病人,应合理摆放患肢,同时合理使用消肿药物,并指导病人进行循序渐进的锻炼,以减轻病人肢体肿胀情况。⑥疼痛治疗方案。对于VAS评分<3分的病人,可予以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放松疗法、按摩等非药物干预;对于VAS评分在4-6分的病人,可予以曲马多等弱阿片类镇痛药物镇痛;对于VAS评分≥7分的病人则予以镇静类药物、塞来昔布、吗啡等药物辅助治疗。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用药指导、生活指导、监测生命体征等,每天对病人的疼痛进行1次评估,当病人的VAS评分在4分及4分以上时则采取相应的镇痛方案治疗,镇痛治疗方案与观察组一致。

3 观察指标:采用VAS评分评价护理干预前后2组病人的疼痛情况,同时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量表)评价2组病人的康复效果。VAS评分分值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病人的疼痛症状越严重。FIM量表共18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为1-7分,满分为126分,分值越高表示病人的功能独立性越好。

5 结果:护理干预前,观察组及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6.63±0.98)分、(6.63±0.98)分;FIM量表评分分别为(101.14±5.64)分、(101.10±5.68)分;2组比较,均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及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2.21±0.32)分、(4.18±0.53)分;FIM量表评分分别为(118.86±8.81)分、(110.44±7.04)分;2组比较,均有P<0.05。

讨 论

四肢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骨折类型,传统的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仅仅是被动的、简单的执行医嘱,加之病人对疼痛相关知识缺乏认知,导致病人在疼痛管理的态度及行为比较消极,不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3]。笔者对四肢骨折病人采用路径化疼痛管理干预,在入院当天首先对病人的疼痛状况进行评估,并加强病人的疼痛健康宣教,可有效减轻病人由于疼痛所致的紧张、焦虑情绪,增强病人的信心。手术当天,教会病人学会自控镇痛措施,有效缓解了病人的疼痛症状,可促进病人及早进行功能训练[4]。手术后第1天,指导病人进行功能训练,并根据病人的疼痛调整功能训练方案,增强了病人康复锻炼的信心。此外,责任护理人员通过疼痛护理路径表的内容进行有计划的护理,使机械性、被动性的护理变成主动性、有计划性的护理干预,有效提高了护理效果[5]。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路径化疼痛管理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IM量表评分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路径化疼痛管理干预的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在四肢骨折病人中施以路径化疼痛管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病人的疼痛,对促进病人的术后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四肢骨折康复
王阿姨骨折康复记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伤筋动骨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