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县香菇反季节代料栽培技术规程

2019-01-03 22:58:43张洪亮闵志文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9年4期
关键词:装袋农膜出菇

张洪亮,李 群,闵志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香菇品种特性、菇场要求、原料要求、制筒工艺、出菇管理、采收、病虫害防治、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留坝县除过含油脂类的针叶树种外所有阔叶杂木(其中栓皮栎、麻栎、锐齿槲栎、槲栎、青冈栎等壳斗科树材最好)为主要原料香菇栽培,适合农户栽培、半机械化栽培等模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也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5749 生活应用水卫生标准

GB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9170 香菇菌种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 5358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主料:组成香菇代料栽培基质的主要原料,如所有阔叶杂木粉碎加工而成的木屑。

辅料:组成香菇栽培基质的辅助原料,如麦麸。

鲜香菇:采收整理后,未经任何保鲜处理直接销售的香菇。

干香菇:鲜香菇经过热风干燥工艺加工的干制香菇。

4 品种特性

4.1 品种温度

按出菇温度划分香菇反季节品种为中温菇(秋菇),出菇的中心温度为10~20℃;高温菇(夏菇),出菇的中心温度为15~25℃;广温菇,出菇温度范围较广,在5~28℃,以10~20℃出菇量最高,品种最好。

4.2 品种名称

菌种应从具有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购买。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适龄菌种,要求菌丝洁白健壮、无污染,当前适合留坝县香菇反季节品种有申香215、L808,搭配212、武香1号。如应用其它品种,应符合GB19170的要求,并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经试验后方能应用于生产。

5 菇场要求

5.1 场地选择

选择通风、平坦、开阔,周边环境卫生,给排水方便,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的场所,同时符合NY5358的要求。

5.2 菇棚建设

大棚材料:应使用无毒、无害、无挥发性刺激成分的材料,符合国家的相关卫生安全标准,如钢管、木棒、水泥柱等。

遮阴材料:应具有防雨、遮阳、挡风,保温、隔热、耐用等特性的棚架材料,如塑料薄膜、遮阴网、草帘、农作物秸秆等。

环境要求:应保持菇棚内外清洁卫生,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5.3 场地布局

1)布局原则 应结合地形、方位实际安排,合理布局原料堆放及仓库、拌料及装袋区、养菌棚、出菇棚,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安排,防止交叉,避免引起生产混乱。

2)场区规划 整个场区应划分无菌区和非无菌区,非无菌区在下风位置。

3)原料堆放与仓库 设置在便于车辆进出的位置,处于下风口。

4)拌料与装袋区 应有遮雨设施,靠近原料堆放及仓库,便于取料。

5)灭菌区 设有灭菌设备设施,靠近装袋区,方便装好的菌筒运输灭菌。

6)接种与养菌区 应在上风口,紧靠灭菌区。

7)出菇棚 出菇棚以南北走向最好,利于夏季通风和冬季菇棚保温,大棚宽4~5m,棚长不超过18m,越夏大棚搭建外遮阴棚,外架高3m以上,内架高2.5m,进行双层遮阴。海拔在800~1 100m区域棚内采取层架栽培方式,搭架两边架宽40cm,中间双架宽100cm,走道100cm,两边层架6层,中间7层,层距25cm,第一层距地面10cm,菌筒间距3cm,菇棚间距1m。海拔1 200m采取斜靠栽培方式,两边用3根铁丝固定斜靠架,中间用6根铁丝,铁丝间距24cm,两边横档固定长度1.4m,菌筒与地面呈70~80°角倾斜排列,菌筒左右交错斜靠在铁丝上,筒与筒间距5cm,1m长摆放7筒,30筒/m2。

6 原料要求

6.1 木屑

除含油脂的针叶树外所有的阔叶杂木均能使用(其中以栎树、青冈木为最好)。

伐木应选择秋冬季节,此时含水量低、营养成分充足。木屑粉碎时粗细均匀、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无结块。

6.2 辅料

应符合NY5099要求,麸皮新鲜,选择红皮粗片。

6.3 水

应符合GB5749的要求。

7 制筒工艺

7.1 制筒时间

根据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选择适宜的制筒时间,制筒在前一年10~11月底前,出菇期5~10月。

7.2 制筒工艺流程

备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养菌。

7.3 技术要求

7.3.1 培养基配方(推荐)

生产1 000筒配料为:新半干木屑1 600kg、麦麸225kg、石膏12kg、浓缩型抗霉剂5kg、水600kg,pH值5.0~5.5之间。

7.3.2 拌料

根据既定配方比例备好原辅料,按培养基配方称量准确,要求干料拌二次,湿料拌二次。合适的料水比例,以抓一把培养料用力握,指缝不见水,伸开手掌料成团为宜。如遇高温季节生产,培养料容易酸化,每千筒料可加1~1.5kg石灰,石灰化水后取清水拌入料中调节,生产拌料时不要让培养料堆积过高,避免发热、发酸。生产时要求当天拌料、当天装袋、当天灭菌,以防培养料酸化。

7.3.3 装袋

用免割袋双袋栽培,外袋选用幅宽17cm、筒长57cm聚乙烯菌袋,菌袋要匹配,应选用产品正宗、质量安全可靠的品牌产品。内袋宽度选小于外袋0.5cm,长度要选与外袋一致的免割袋。装袋时先套免割袋,只能占装袋机料筒长的3/5,后套的外袋要套到装袋机料筒底部,推料时手只能压住外袋,不得压着免割袋。装袋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干净搅拌机、装袋机。

7.3.4 灭菌

采用常压高温灭菌时,装袋后要尽快装锅灭菌,以免久置使培养料酸化,高温灭菌三要素:“攻头、保尾、控中间”,用最短的时间使大气温度升到98℃,确保在5~6h内上大热气。高温灭菌以5 000筒为宜,正常情况蒸锅6~8h开始上大热气。第一次鼓气后,选择温度最低的方位从底部上来第三层用手触摸,感觉热烫后要进行排冷气约20~30min,要求排出的冷气用手感觉发烫后再进行封闭。第二次上大热气鼓起后,要确保热气温度稳定98℃,同时要保证连续有大热气鼓起的情况下,需保持24h即可停火;停火后不要马上揭开塑料布,要求继续闷堆5h以上,等第二天自然降温后再出锅为最好。

灭菌方法1:灭菌时最好在锅灶底部四个角分别插4支长50cm,直径2cm的塑料管保持向外通气。

灭菌方法2:灭菌时中间部分、底部及捆绳子的边角最易产生死角,为确保热气流通,要求叠堆装锅时在中心部位留宽30cm,高60cm的空间,60cm空洞上面要用菌筒衔接覆盖,以免蒸汽直接上冲到顶部。

7.3.5 冷却接种

生产前首先要准备好接种培养室或接种棚,开放式接种要求选用可密封的房间或接种棚。接种培养场地要求地面干燥、空气湿度小,在菌筒接种前接种培养室或接种棚前应清理干净,撒上石灰,然后用硫磺或甲醛与高锰酸钾进行预先空间消毒。

菌筒高温灭菌结束后,搬入预先消毒好的培养室或接种棚进行冷却,朝路边有风进入的培养室门、窗应该关闭或接种棚棚膜封严以防灰尘进入,其它门窗或接种棚棚膜掀开1/2进行通气。为方便接种,摆放菌筒侧面朝上“一”字型排放,高度不超过1.2m,行与行之间要保留30cm以上的空间散热,才能使菌筒尽快冷却。菌筒内料温降到30℃以下方可接种(严禁菌筒尚有余温的情况下接种)。菌筒温度超过40℃接种会把菌丝烧死,造成不发菌霉变,使接种失败。

一次性接种以5 000筒以内为宜,如果上午不能完成全部接种,要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补充400g的气雾消毒剂消毒。

用具准备:按菌筒数量将所需的菌种、套袋、打孔棒、酒精、药棉及放菌种的塑料盘等一切所需用具放在菌筒上面一起消毒。

消毒药品用量与消毒时间:按接种棚的大小,以每立方米用10g/m3气雾消毒剂的药量,消毒剂分别放在菌筒的周边分5~6个位置点燃进行密封消毒,消毒时间要保持4h才可以进行接种。消毒时间在3h以下由于时间过短会起不到药效,消毒5h以上因时间过长会导致药物失效造成杂菌感染。必须严格控制掌握消毒时间。

用药与打孔:每1 000筒用750ml甲洁星进行开放式接种,用药棉蘸上甲洁星药液,选菌筒紧实的侧面部位擦上该药液,以擦10筒、打孔10筒的时间差为宜(要求药液在菌筒上半干不湿时打孔为好),防止边擦药、边打孔将甲洁星药液带入接种口导致死菌。

接种人员与时间控制:按8人一组,1人擦药及打孔、3人接种、4人套袋(或12人一组)要求4h内完成接种,以防接种时间过长导致消毒药剂失效。要求接种位置选择在侧面,以便培养时菌筒的摆放。

7.3.6 养菌

1)温度管理 养菌棚温度低于13℃,加温至23℃左右,时间7~15d,使接种受伤的菌种尽快恢复萌发至接种口变白为止。气温在15℃以下季节生产,接种后按“一”字型摆放,高度在1.5m以下,行与行之间留30cm以上通风道。气温在20℃以上季节生产,严禁接种后关闭培养室门窗及封闭养菌棚,接种后要按“#”字型摆放,行与行之间留30cm以上的通风道。

2)翻堆 当接种口菌丝长至8~10cm时,将外套袋脱去进行翻堆,按“#”字型摆放。

3)刺小孔 当菌丝相互连接一起,菌丝长到菌筒的1/2时,要对菌筒进行接种孔周围刺8~10个小孔。刺小孔选用0.2~0.3cm铁丝,向内斜刺,深度1.5cm,刺孔位置在菌丝末端2cm内。

4)刺孔 当菌丝布满菌筒后,有个别原基形成时进行刺孔,刺孔数量在60~70个,装袋松软的菌筒刺孔数量40~50个,刺孔深度6cm,达到菌筒2/3刺孔后将扎口的袋头割断并将外袋撑开拉直,菌筒按“△”型或“#”字型摆放,边行距离大棚50cm,最下层接种孔朝上或侧面,高度不超过7层,行与行之间留20cm通风道。

8 出菇管理

8.1 转色管理

待全部完成发菌后,即可将菌筒码成“#”字型脱袋后3~4d,棚内温度控制在20~22℃,不必揭膜通风,让脱袋的菌筒菌丝在适温中复壮,4d后每天通风1~2次,时间为30min。

转色过程中常见的不正常现象及处理方法:转色为黄褐色或灰白色。原因是转色过早,菌丝未成熟或湿度太小。解决办法是,待菌丝成熟后再开始转色,湿度过小要加大湿度;转为暗褐色。原因是转色时间过长。解决办法是,转色后及时入棚出菇。

8.2 催蕾出菇管理

8.2.1 催蕾出菇管理

达到适宜出菇条件的菌筒,在5~8月进行催蕾。高温出菇,必须在菌筒成熟的前提下,先采取降温、昼夜温差12℃以上3d,再配合雨天或降温天气,在凌晨4~5时对菌筒进行敲打震动催蕾。

催蕾出菇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首先,第一茬菇,出菇前不能进行注水,尤其是高温天气,注水后7d内不能出菇,就会很快导致烂筒。其次,菌筒水份严重不足,重量在1.5kg以下的可选择降温天气进行微量补水,补水后不可超过2kg。注水后要覆盖好农膜,等第2d晚上8时左右把四周农膜掀开;第3d早上8时再把农膜盖好,晚上又再把四周农膜掀开,这样连续反复温差刺激3d,见菌筒有小菇蕾形成后再脱去外层筒袋。全部脱去外袋后要先喷水洗菌棒,洗棒后通风3h再盖上农膜进行育菇管理。见菇蕾有1.5cm大时再掀开农膜。最后,每茬菇采后,可将农膜四周掀开加强通风,在32℃以下的阴凉环境中养菌20~30d,保证菌筒收缩、手感硬、重量1.5kg以下才可注水。第一次注水菌筒重量2kg;第二次注水菌筒重量1.75kg;第三次注水后的菌筒重量1.6kg。

9 采收

每天观察香菇的生长情况,在香菇菌膜有裂开迹象(八分成熟时)及时采收。每天采收2次。采菇时要拿起菌筒采菇,要摘干净菌筒上留下的菇脚,每茬菇采收后掀开农膜通风养菌。采菇后要通风养菌20~30d,在菌筒收缩、手感菌筒硬、重量1.5kg以下才能进行下一茬的补水育菇管理,每次注水要选择在降温天气补水催蕾。

10 病虫害防治

接种养菌前,被污染的菌筒及时清除并烧毁或深埋;防治害虫,可在菇棚地面撒生石灰、黄板粘虫诱杀;杂菌病害药剂防治应符合GB4285和GB/T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和国家禁止在农作物和食品上使用的化学药剂,禁止在出菇期喷洒任何化学药剂和增产剂。

11 包装

11.1 鲜香菇

鲜香菇在除杂、修剪菇脚后,分级用塑料筐装好,用冷藏车运输销售或置于2~5℃低温冷库冷藏待售。

11.2 干香菇

将鲜菇按大小、厚薄和干湿度不同分开,排放烘干装置上烘干,烘干后分装入塑料袋内,在避光、阴凉、干燥、洁净处贮存,注意防霉、防虫。包装材料应符合GB4806.7的要求。

猜你喜欢
装袋农膜出菇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全国农膜回收率年底前达到80%以上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新型液动食用菌装袋机的设计要点与应用*
中国食用菌(2020年9期)2020-11-11 04:55:40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板栗的塑料薄膜袋贮藏技术
农家之友(2018年4期)2018-01-30 17:47:26
双孢菇出菇过程的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
灰树花菌棒第二潮菇春季出菇催蕾研究
食药用菌(2016年6期)2016-03-01 03:24:28
农膜回收器
农膜回收器
线上称重器给食品装袋带来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