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丹
(无锡市锡山区梓旺康复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脊髓损伤患者受到病情影响会出现不同部位的反射性膀胱膨胀感,该疾病会导致患者膀胱功能受损,在脊髓损伤患者中对患者进行不同方法的膀胱训练十分必要。为提高每位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效果,对患者开展积极有效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十分必要。在本次研究中,就本院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患者展开研究,以下是具体内容。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使用计算机序列法将这80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一组4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个体化护理模式,所有患者均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本次研究患者均符合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标准。
对照组40例脊髓损伤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范围:26~76岁,平均年龄值为:47.5±4.5岁,颈髓损伤患者14例、胸髓损伤患者16例、腰骶髓损伤患者10例。
观察组40例脊髓损伤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范围:25~77岁,年龄平均值为:47.6±4.4岁,颈髓损伤患者15例、胸髓损伤患者16例、腰骶髓损伤患者9例。
比较上述两组脊髓损伤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性:P>0.05。
对照组脊髓损伤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具体护理内容为:为患者留置导管、开放引流、冲洗膀胱等基础性护理。
在上述护理基础上,观察组脊髓损伤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模式,具体护理内容如下[1]:①膀胱训练:根据患者不同部位损伤情况,对胸椎、颈椎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模式时,注意观察患者膀胱充盈预兆,加强巡房力度,当患者膀胱区、肛门内部出现麻木或发胀时,为患者寻找到排尿反射点,刺激患者大腿内侧、臀部、会阴处,叩击刺激排尿,放松盆底肌肉。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膀胱进行环形按摩。并以环形按摩的方式对患者膀胱进行挤压,促使患者排出尿液。②间歇导尿: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导尿管进行导尿,嘱咐患者在使用导尿管期间应多饮水,规律的对患者进行排尿,白天间隔4~6小时进行一次导尿,夜间开放尿管。根据每位患者残余尿量,调整导尿次数,直至患者膀胱功能逐渐恢复,停止导尿护理。
将上述两组脊髓损伤患者的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情况带入统计学进行对比分析。
将两组患者的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视为计量资料,泌尿系统感染视为计数资料,采用SPSS 24.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脊髓损伤患者自主排尿时间为45.88±3.42(d),残余尿量为78.53±7.45(ml),而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5.00%(2例);对照组脊髓损伤患者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3.64±4.12(d)、120.40±4.58(ml)、20.00%(8例),两组间各项数据对比结果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值<0.05。
个体化护理根据脊髓损伤患者的实际病情,有针对性的、目的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改善膀胱功能,促进患者膀胱功能逐渐恢复,缓解、消除其排尿功能障碍等情况,有助于重建反射性膀胱功能,促进尿液全面排出。
采用个体化护理模式,对患者膀胱进行间歇性训练,定期排空患者膀胱,使其达到较为理想的功能状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脊髓损伤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模式后,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结果:P值<0.05。其中,观察组脊髓损伤患者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个体化护理在脊髓损伤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膀胱功能,促进患者预后康复,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