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杨
(云南省华坪县人民医院,云南 华坪 674800)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心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间歇性发作的胸前压榨性疼痛为典型临床表现,好发于老年人,严重者可发展为心肌梗死,威胁病人生命安全。西医认为该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以心肌缺氧缺血为主要发病机制,故临床常利用西药扩张冠状动脉,维持心肌的血氧供应,以缓解病情。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是痰阻、热结、寒凝、血瘀、气滞等病理因素引起心脉不通,“不通则痛”,故临床治疗以“化瘀祛痰,通脉止痛”为基本治则,并根据病情辅以理气、清热、散寒之法[1]。
选取我院心内科2018年9月~2019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西药组,每组各70例。
西药组根据患者病情为其选择欣康(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倍他乐克(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消心痛(硝酸异山梨酯片)和心痛定(硝苯地平缓释片)等西药口服治疗,急性发作时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
中西药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之上,以瓜蒌、红花、陈皮、川芎、郁金、桃仁、党参、桂枝、枳实、桔梗等化瘀祛痰中药组成基础方,辨证论治,气滞血郁较重者酌加川楝子和延胡索,心悸汗出明显者酌加牡蛎和五味子,伴有高血压者酌加赭石、牛膝和五味子,600 mL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每10天复诊调方1次,连续治疗1个月[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和治疗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标水平。
发作频率升高、持续时间延长、疼痛程度加重者判定为加重;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疼痛程度均无明显变化者判定为无效;三项中任何一项有所改善者判定为有效;三项均明显改善者判定为控制。
收集的临床资料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西药组和中西药组的7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分别有52例(74.3%)和60例(85.7%)的心绞痛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西药组和中西药组的7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标水平均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注:两组比较,P<0.05。
组别 n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西药组 70 3.3±1.2 1.4±0.2 6.0±1.3 2.7±0.9中西药组 70 2.7±0.1 1.6±0.6 5.2±1.3 1.6±0.9
由表1可见,中西药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有效控制率明显高于西药组患者(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有效控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病情,这主要是因为常规西药治疗能够快速缓解疼痛;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化瘀祛痰,疏通心脉,“通则不痛”,根除病因,进而降低发作频率,缩短持续时间,二者合用,标本兼治。由表2可见,中西药组患者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总胆固醇水平和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低于西药组患者(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西药组患者(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脂指标,降低心血管风险,这主要是因为枳实、陈皮、桔梗等中药具有行气化痰、降浊除脂之效,有利于控制血脂水平。
总之,在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有效减少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减轻疼痛,并改善血脂指标,降低心血管风险,标本兼治,防治一体,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