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小艳 孙 皎 白姣姣 王 峥 明 月
作者单位:200040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的足溃疡会导致患者截肢/截趾,甚至死亡,老年患者的发生率为5%~10%[1]。研究[2]显示,>60岁的糖尿病患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的比例为44.7%,并且多伴有血管闭塞,导致局部组织严重缺血。Yotsu等[3]调查显示缺血性溃疡是愈合时间最长的类型。我院糖尿病足整合门诊于2018年4月接诊了1例高龄2型糖尿病合并第四、五足趾间缺血性溃疡的患者,经过10周的治疗和护理,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82岁,患2型糖尿病34年,出现间歇性跛行2年,血管外科确诊下肢动脉节段性闭塞,2年半前出现迁延不愈的左足第4、5趾缝间缺血性溃疡,于3月前行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术。实验室检查:红细胞6.42×1012/L,白细胞6.3×109/L,中性粒细胞56.8%,血红蛋白126.0 g/L,血小板312.0×109/L;血糖5.9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3%;尿素8.4mmol/L,肌酐 162.50μmol/L,尿酸708.0μmol/L。临床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慢性肾脏病3期、高尿酸血症、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足部溃疡面积 2.0 cm×3.0 cm×1.5 cm,伤口边缘有潜行,溃疡面组织呈暗红色,创面有黄色渗液,溃疡表面有黄色分泌物,创面无异味,细菌培养结果为无细菌生长。周边皮肤呈淡白色;患肢缺血、足部皮温降低,为24℃;表面皮肤干燥脱屑,足跟皮肤开裂;趾缝间的溃疡触及骨质层,根据Texas糖尿病足分类分级法[4]为4D期(溃疡累及骨、关节;感染并缺血),患肢水肿、行走时疼痛感加剧,疼痛评分为6分,患者行走能力受损,由家人搀扶入诊室。给予药物对症处理、创面护理等,患者好转出院。
患者为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长达34年。高龄糖尿病患者多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血管闭塞、神经营养障碍等病变,引起下肢微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组织血流灌注减少,溃疡愈合所需的氧气及营养支持不足,延长溃疡愈合时间;遵医嘱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口服二甲双胍50 mg 3次/d控制血糖;培达100 mg 2次/d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立加利仙100 mg 1次/d控制高尿酸血症,甲硝唑片0.2 g3次/d治疗厌氧菌感染。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及相关副反应。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食糖尿病饮食,按照食物交换法计算摄入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合理控制血糖,同时避免进食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火锅等易使尿酸升高的食物。
2.3.1 清洁创面
创面清洁是糖尿病足伤口愈合的关键。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创面及周围组织,去除伤口及周围组织的污垢,减少伤口内细菌的数量及毒素的吸收,为伤口的愈合提供清洁的环境,使敷料更好地贴合伤口,提高伤口愈合速度。
2.3.2 敷料的选择与更换
2.3.2.1 藻酸盐银敷料
含银敷料具有极强的广谱抗菌能力,可持续有效释放银离子,为新生肉芽组织提供无菌环境;且能够快速吸收渗液,减少皮肤浸渍,与创面紧密贴合,使伤口内无死腔形成;银离子还能刺激表皮细胞移行,促进慢性伤口的愈合。将银离子敷料填塞于伤口床内,敷料面积超过创面,外层覆盖二级敷料,妥善固定,每周换药2次,渗液量较多时及时更换。第5周时,患者创面清洁无分泌物,伤口颜色呈淡粉色、干燥无渗出,伤口面积缩小为1.0 cm×1.0 cm×0.5 cm。患肢水肿、疼痛感明显减轻,疼痛评分为3分。
2.3.2.2 羧甲基纤维素钠银敷料
第6周时,患者伤口愈合处于停滞期,创面无异味及异常分泌物,考虑为创面形成细菌生物膜所致。生物膜是一种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含有的微生物被细胞外聚合物质包裹[5-6]。这种保护性包裹不允许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微生物的存在;生物膜中的细菌可以躲避免疫攻击、难以被标准诊断技术发现、以及避免被标准治疗手段破坏[7]。其形成对于慢性炎症、伤口延迟愈合和感染均有影响[8]。选用羧甲基纤维素钠银敷料,该敷料具有破坏生物膜、吸收渗液、促进伤口愈合的特性。带正电银离子对微生物、真菌及部分病毒有高度毒性,可抑制其生长达到破坏生物膜、抑菌的作用,银离子会阻碍细菌细胞壁蛋白的合成、阻止细胞DNA的分裂及破坏细菌的呼吸能量链的合成,使细菌细胞壁破裂而死亡,杀菌效力保持3~7 d。对患者创面应用羧基纤维素的银敷料,每周换药2次,创面渐趋愈合。
2.3.3 运动训练指导
研究[9]显示,运动训练能够增强患者下肢肌肉收缩力,减少氧化应激、扩张微血管、增加神经营养因子[10]、促进侧肢循环的建立,从而增加血流灌注,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为足溃疡的愈合提供充足的血供及营养支持,有利于肉芽组织生成,提高足溃疡愈合的速度。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空中蹬自行车运动。具体步骤为: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做空中蹬自行车的动作。开始时每次5 min,之后逐渐增加至每次10~30 min,2~3次/d。指导患者在进餐1 h后左右开始运动,避免空腹及进餐后立即运动。运动强度以微汗、略感疲乏、无头晕、胸闷等不适、次日无肌肉酸痛、无明显乏力等为宜。该运动不仅可以避免因患足负重时足部压力增加造成的不利影响,而且可以避免病变足部受到挤压和局部的摩擦,减少感染的机会。
患者足部合并真菌感染,且趾缝间位置相对隐蔽,潮湿不透气,容易导致厌氧菌生长,加重感染。给予特比萘芬或咪康唑类软膏涂抹甲缘及趾缝间,1~2次/d。指导患者做好足部清洁卫生,穿透气棉袜及布鞋,避免足部潮湿及磨损。
患者82岁,属高龄,年龄是影响糖尿病足愈合的重要因素。研究[11]显示,年龄越大,溃疡愈合越困难。患者下肢动脉阶段性闭塞,导致缺血性溃疡,致使溃疡面血供不足使得伤口难以愈合;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全身微小血管的病变也给伤口愈合带来了困难。同时,高龄老年患者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降低,局部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加上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导致足部卫生状况差,容易合并感染导致足溃疡长期难以愈合。糖尿病足患者合并真菌感染,导致局部皮肤的完整性进一步遭到破坏,诱发或加重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还可继发细菌感染,导致足溃疡迁延不愈。胡慧萍等[12]研究显示,尿酸水平是糖尿病足溃疡截肢的危险因素。Ye等[13]研究显示,血清尿酸水平可作为评估糖尿病足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当血液中尿酸升高时,可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导致下肢动脉血管闭塞加重,影响足溃疡的愈合。因此,控制尿酸水平十分重要。
对于糖尿病足溃疡长时间不愈的患者,应用打破生物膜、促进伤口愈合的理念,根据创面情况选择适宜的敷料,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规范用药,控制血糖和尿酸结合非药物治疗的策略,通过运动训练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肢血供,是促进伤口愈合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