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刚
(陕西鑫元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陕西 商洛 726000)
当前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多数是以人为核心的综合性科学管理方法,是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前提保障。随着国家系列安全生产领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的颁布实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压力将随之逐步增大,而要寻求安全、稳定发展的方法,就必须找寻突破口,改变当前安全管理现状,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从基础的安全培训上转变思路、改变方法,运用科学的培训体系来保障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
矿山企业中生产一线的从业人员自身素质和文化层次普遍偏低,对系统安全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活学活用。同时,事故的发生往往离不开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两个重要因素,相比而言矿山企业生产作业现场环境较恶劣,通常有:阴暗、潮湿、矿井开采深度大通风质量差、温度高等不良环境条件,这些不利因素均会导致生产一线从业人员由生理环境而产生的心理上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自身的安全意识和防范心理感知,从而导致事故率增高。本文通过论述来研究矿山企业安全培训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应逐步加强对从业人员安全心理的培训,继而逐步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强化自保和互保的主动性心理,以求达到降低因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引发事故的概率。
安全心理学能够应用于事故预防中的安全培训、事故调查处理分析和研究等方面。事故成因原理很多,通过对事故分析不难发现,发生的主因仍然是人为失误,尤其是矿山井下采掘作业等复杂系统中更是如此。人为失误一般分为两种:一是错误的感知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人为失误;二是有意接受外界的危险刺激而引起的人为失误。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能够引发事故的行为差错,即在生产活动中,违反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具有危险性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在人机系统中,人的行为超越或违反系统允许的安全范围时就会发生行为差错。掌握人的行为的规律,就可提高对错误行为的预见性。为预测错误行为的发生原因,有必要分析从业人员完成工作时的一切行为。不安全行为源于不安全意识,不安全意识源于不安全心理,如安全意识不高、安全技术素质缺乏、不按规定标准作业等,都极有可能产生不安全行为。因此,人的行为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否则,良好的设备及生产作业环境同样会因人造成事故。
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在此我们通过安全心理学来分析其原因。从事故统计结果分析,95%以上的事故都源于人的行为因素,即使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也不能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人的行为又与心理因素相关联。
安全心理学主要研究分析从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哪些不安全因素,掌握其心理活动规律,预测其不安全行为,采取针对性、科学性的安全培训来提高矿山企业从业人员安全心理素质和安全意识的目的。安全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的过程,首先是感官上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然后通过大脑分析和判断等思维活动,形成意识,指挥行动,进而产生行为。所以,只要存在不安全意识,就必然成为安全隐患,也就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因此,在研究引发事故的不安全行为时,必须研究和分析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1)思想因素。①麻痹思想,即对违章将会引发事故的后果失去警惕性,麻痹大意。②侥幸思想,总认为在现场工作时,遵守规章制度操作太繁琐或机械,偶尔违章不会造成事故。③冒险思想,明知自己违章,而不顾及客观反映,采取盲目行动,把冒险视作为勇敢。④逆反思想,有些人往往存在对抗心理,其人好胜心强,因此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对抗的意识行为,故意去违反相应的管理约束,继而产生错误行为。⑤省力思想,人们几乎总是想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效果,这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及生活中形成的惯性思维。⑥盲从思想,培训中,师傅或者培训者将一些不安全行为习惯也传授给了徒弟,如果徒弟自身缺乏辨识,全部接受,也就成为了违章行为的继承者或传播者。以上种种不良的思想意识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树立避免“三违”的意识,彻底消除或逐步减少因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事故。
(2)性格因素。心理学认为,性格人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思想行为上具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的心理对外界的突出反映。性格的具体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言、行、举、止等行为反映来认知其性格特点。安全心理学就是要深入分析和培养从业人员优良的工作状态,使其养成良好的工作行为习惯,消除和避免容易产生事故的不良性格。因此,企业安全管理者要了解和掌握从业人员的性格特点,根据其不同的性格特点合理的安排工作,确保每个岗位的安全性,从而提升企业整体安全生产水平。
(1)企业安全培训工作的重点。安全心理是从业人员在生产作业中心理活动的反映。通过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心理现象的分析,可以提高安全培训的质量,产生安全培训的心理效应,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因此,矿山企业安全培训应利用安全心理学的首因效应,挑选具有丰富培训经验的培训师,做好新入职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以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识反映给其留下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深刻印象。利用安全心理学的近因效应,通过观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培训。利用安全心理的暗示效应,运用委婉、间接的方法,对从业人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培训方法上,只要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坚持从从业人员的心理意识出发,牢牢抓住其不同时段的安全心理动态和不同类型人的独特心理活动,进行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安全培训工作,就能使培训和心理需求产生共鸣,从而强化人的主动安全心理,实现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根本性转变。
(2)安全心理学在安全培训过程中的心理作用分析。安全培训可以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但往往只强调思想、技术和身体三方面因素,忽略心理因素,而心理因素又是支配和制约前三者的基础。通过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越强就越能激发斗志、增强自信心,安全技能素质的发挥就能够更大的释放,做到临危不乱,化险为夷。因此,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其心理容量和素质,使其提升自控能力,自觉遵章守纪抵制违章。安全培训中应用安全心理学进行行为训练和教育是防止事故发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研究,通常有效的安全心理行为训练主要有七类:一是充分采取现场行为训练讲解的模式培训;二是设置相应的安全目标并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三是促使从业人员充分认识所收获的安全知识在实践中的适用程度,从而激发后续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主动性;四是按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教学,使其增强接受能力;五是利用事故案例警示教学,通过事故案例唤起敬畏心理,使其在心理上抵制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六是通过娱乐、多彩的教学方法讲授应知应会的安全生产知识。
实现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从业人员,从业人员众多,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心理活动,因此,企业要注重掌握每个从业人员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工作,运用安全心理学原理,才能掌握从业人员及其心理和活动规律。同时,要不断强化现场管理,通过系统的安全技术措施来保障安全。要大力宣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应由习惯性依赖责任管理向习惯性技术管理转变的观念,突出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职责,充分发挥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管理知识和能力。
当前,在实际安全培训工作中,注重安全心理学理论知识较少,希望矿山企业能够加强安全心理学理论知识在安全培训工作中的培养和推广,有针对性的开展实施,以求逐步提高矿山企业从业人员的主动安全意识,并逐步研究出更为合理的安全培训方法,以更新补充,确保矿山企业从业人员降低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确保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