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茉莉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对于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世情、国情的变化,教育对象和社会的复杂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思政课要迎接挑战,积极探索,寻找改革思路,谋求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互动效果。为此,由杨章钦、徐章海著写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互动研究》一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版),系统研究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作用。总览全书,呈现三个方面主要特点。
该书开篇分析了思政课教改对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引导功能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强化作用,具体包括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功能、思想引领功能、确立理想信念功能;并提出加强教学改革,优化思政课教学,是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该书深入阐述了思政课教改背景下与大学生需求相符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未来走向,从多个角度分析思政课教学改革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最后,该书阐述了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激励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功效和具体实现路径,设计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增强思政课的实际教学效果,使思政课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顺应时代,效果更佳。
该书将高校思政课教育与“互联网+”和新媒体紧密结合,深入阐述了高校思政教育实施“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原则和着力点;探究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具体表现为:运用校内和校外两个平台,加强大学生新媒体素质教育;加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合作,促进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构建高素质思政教育队伍;监督新媒体管理平台,优化大学生思政教育校园环境。在此基础上,该书重点阐明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路径。作者认为,坚持理念创新是实现高校思政课话语权创新的基础,内容创新是实现高校思政课话语权创新的核心,话语转换是实现思政课话语权创新的关键,话语方式的转换是实现思政课话语权创新的重要环节。上述分析结论充分彰显了该书思政教学研究的时代性,对于高校思政课教改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该书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表现形式创新四个方面来重点分析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在课程设计方面,该书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辨力,培育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教学方式创新方面,该书阐述了运用翻转课堂和辩论式教学方式在增强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理性认知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教学内容变革方面,该书重点探究了“慕课”学习+专题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在挖掘思政教育新动力,彰显思政教育的主体性,实现思政教育生活化与教学效果内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表现形式创新方面,该书重点研究了“微”形式下的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路径,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举措,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合理地利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不断创新教育工作方法提供有力的实践指导。
综上所述,该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研究新时代下思政课程建设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及其实现途径,研究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实用性强,是一本具有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意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