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与民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双重杠杆

2019-01-03 16:31虞崇胜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民生民主发展

文_虞崇胜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审时度势,及时地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严格来说,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是由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变化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稳步解决了近14亿人的温饱问题,并且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成就足以说明,我国社会原来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起来。

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全新的需求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其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的特征十分明显。在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我国更突出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健康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而且,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除了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外,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些变化要求我们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项需求,与时俱进地研究分析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在诸多发展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中,能够起到纲举目张作用的无非是民生和民主两个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民生与民主是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双重杠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民主,犹如杠杆的两头,哪一头轻了,都不足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而也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一、民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经济基础

在任何时代,民生问题都是第一位的大事。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和组织人民发展生产,解决好人民的温饱问题,以满足人民的生存需要。在新时代,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普遍增长,对环境、安全、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的需要也随之凸显。

在任何民主国家,民生都是民主的经济基础。而且,民生问题绝不只是传统的吃饭、穿衣、住房等问题所能涵盖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活系统,它不仅包含人们物质条件的改善、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还体现为权利的保障和平等的服务等,从而使社会成员能够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根据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我国民生发展战略和目标必须有所调整。在民生基本目标方面,除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外,还必须实现“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的新目标,党和政府必须承担起对孩子和弱势群体的责任,全面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满足人民教育需求方面,要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在劳动就业方面,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劳动权利,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尽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住房方面,要按照“住有所居”的要求,解决贫困人员的住房问题,同时有效调控房价,实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控房目标;在脱贫攻坚方面,要严格按照中央的脱贫攻坚规划,脱真贫、真脱贫,做到脱贫之后不返贫,尽快使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农民彻底脱贫致富;在医疗卫生方面,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全面取消以药养医,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优化自然,努力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绿色发展环境;在社会安全方面,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民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政治前提

纵观人类发展史,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但在不同发展阶段,这对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是有很大不同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物质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人们只有在物质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才能向精神文化、社会尊重、政治参与等高层次需要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不仅在民生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方面的需要也日益增长。这里所说的民主,当然是广义的民主,除了狭义的民主(选举)外,还包括与民主密切联系的法治、公平、正义、安全以及民主精神、民主作风等层面。如果说民生是人类的生存方式,那么民主就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讲,民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经济基础,民主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政治前提。

在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将会突出地呈现出来。与此同时,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人们的政治参与需求也会日益增长。根据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进程中,我们应严格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要求,紧紧抓住民主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突出问题,不断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

一是更加重视民主法治建设。民主法治建设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民在获得物质文化需求满足的同时,迫切需要获得更多政治参与机会和法治保障。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在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畅通人民政治参与渠道,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不同阶层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供法治保障。

二是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美好生活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和保障公平,将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就现阶段而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主要体现在充分保障不同阶层群众的平等生存权、发展权,而社会制度设计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使其生存权、发展权不受家庭背景、种族、性别以及资本占有因素的影响。由政府提供的各类社会保障措施必须覆盖全社会,让发展成果惠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而使全体人民都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更加重视社会安全稳定。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基础。国泰民安、社会稳定、幸福安康,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安全稳定,统筹做好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四是更加重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人是社会的本源,经济社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自身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集中在可行能力(获取物质和精神资源的能力以及获得这种能力的权利)的提高上,比如通过发展教育提高智力、通过扩大参与提高能力、通过发展体育提高体力、通过发展艺术提高审美能力,等等。因此,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更加注重为人民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供给,更加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全面性和长远性,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民生与民主互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保证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在富裕社会,才能出现大批民众理智地参与政治,进而培养自我约束习惯,以避免盲从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反之,一个分化成大多数贫困民众和少数显贵的社会,要么导致寡头统治,要么导致暴政。后来,罗伯特·达尔将不同国家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作五级,他发现,最穷国家当中,没有一个民主国家;次穷国家当中,7%属于民主国家;次富国家当中,36%属于民主国家;最富国家当中,100%属于民主国家。在亚里士多德和达尔分析的基础上,李普塞特结合近代以来民主国家发展的实际经验,得出“一个国家越富裕,它准许民主的可能性就越多”的结论。不过,他们强调的都只是民主的“可能性”,而非民主本身。这并不是说,一个国家越富裕,就必然越民主,而只是说,它更有可能通向民主。

需要指出,“越富越民主”强调的只是一种可能性,一种概率。富裕,虽然不能标志一个国家就是民主,但至少能使其通往民主之路变得比较容易些。当然,这些只是可能性和概率,自然会有例外发生。仅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民主既非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亦非必要条件,相比民主,法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能更大一些。

2016年7月15日,《光明日报》第2版刊载了张家港市杨舍镇依法治村的故事。其中讲到杨舍镇村民在依法治村实践中,提高了对富裕、幸福、民主、权利的科学理解,他们用三句朴素的话概括出了民生与民主关系的真谛:其一,脑袋没有跟着口袋富不叫富;其二,幸福没有随着致富来不叫幸福;其三,只有自己作主才能有获得感。

由此可见,经过40多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脑袋(教育、知识等)富起来,富裕了有没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而且,是否真正参与了也成为获得感的重要体现,“只有自己作主才能有获得感”——杨舍镇村民用朴实的语言道破了新时代民生与民主关系的复杂逻辑:一方面,没有自己作主的发展不会是真实和持久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自己参与和自己作主也不会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内在地要求处理好民生与民主的关系,即通过发展民主来促进和改善民生,通过权力的共享和权利的保障来促进发展成果的共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而所谓共建,就是“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当然,民主与民生的关系并非单向逻辑。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角度看,民生与民主犹如两头相互平衡的杠杆,民主的发展有助于民生的实现,民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民主的进步,不能促进民生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不能促进民主发展的民生也是不可靠和不能持久的。因此,以民生促民主与以民主保民生,是一个钱币的两面,不应厚此薄彼。一方面,民生对收入增长、公平正义和平等尊严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价值的更高追求,驱动和呼唤着民主发展尽快到位,从而为民主进步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民主的发展和法治的完善,不仅有利于公民的广泛参与,而且能够彰显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公平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民主与民生的互动共赢,揭示了民主与民生二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根本保证。本来,民主与民生的相互促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民主建设包含民生建设,民生建设也包含民主建设,民主建设与民生建设有机互动,在推进民生建设的同时,也深刻地优化了民主建设的发展形态和发展战略。而且,民主与民生的互动共赢,也是经济与政治结合的制度体系,在社会主义中国,民主与民生结合,既是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民民主的特色所在。借助于民主与民生的互动共赢,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也将从中得到圆满解决。

猜你喜欢
民生民主发展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