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当前应科学把握新兴青年群体的发展特征和主要问题,以新兴青年群体职业身份、社会身份的确认为抓手,打造新兴青年群体的青年榜样引领群体发展路径,积极推进新兴青年群体平等融入社会和有序有效参与,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近日,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新兴青年群体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做好新兴青年群体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工作理念、主要目标、重点内容和工作机制、载体方法等进行了整体系统规划部署。《意见》指出,做好新时代新兴青年群体工作,是党交给共青团的重要政治任务,是深化共青团改革、进一步提升团的组织力,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重要要求。新兴青年群体是一个较为庞大且增长迅速的群体,主体是新兴职业青年群体,主要聚集于第三产业尤其是与文化休闲和生活质量相关的服务行业。新兴青年群体是社会结构发展创新的力量,是青年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表现,为打破青年发展阶层固化现象提供了新的流动途径和发展空间。社会变迁、高科技、新媒体等加速发展既使社会结构尤其是社会群体继续分化,又促进社会优质岗位不断生产创造,从而为新时代青年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空间。新兴青年群体的出现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新兴青年群体的整体素质高于青年总体的平均水平,经济收入的平均水平也比同龄人中文化程度和基本能力相仿的职业青年要高。这主要是因为新兴行业形成的服务业比传统服务业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同时又能提供较高的服务附加值或行业利润。从内部差异看,新兴青年群体阶层覆盖范围广,利益诉求多元,彼此之间并未形成共同的社会身份认同。
新兴青年群体虽然有较高的经济收入,但由于尚未明确社会身份和职业身份,以及处于社会结构的边缘地带等社会特征,使他们面临三个方面的发展困难。
一是较大的发展风险。新兴青年群体的发展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表现为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职业未来预期不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抓手与平台,职业发展的不确定风险比传统行业或已成熟行业要大。外部风险主要表现为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的社会认同有待深化,与社会结构的有机联系有待强化,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的社会有色眼镜、社会偏见、社会误解有待进一步减少消除,进一步营造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
二是较大的发展诱惑。新兴青年群体主要是新职业群体,他们属于从社会结构中创造出来的新行业、新技术、新要求、新规范,意味着新兴青年群体处在行业规则尚未有效建立、行业组织尚未有效成立运行的真空地带,缺乏有效的行业规制和职业规范,相比传统行业或已成熟行业更需要这些青年有更高的职业道德和更强的职业自律。但新兴行业处在社会控制和社会规范的模糊地带,致使这些行业拥有了更多的利润空间或寻租机会。因破坏职业底线或社会伦理而带来的暴利有可能使一些新兴青年铤而走险,出现职业失范或道德失范现象。
三是较大的发展焦虑。新兴青年群体具有较高的工作自由度和灵活的生存发展空间,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比较弱,相伴随的就是新兴青年群体缺乏组织归属感,缺少正式组织与制度有效的托底保障。新兴行业的竞争更为激烈,存活率相对更低,身处其中的新兴青年群体遭遇失业的可能性更大,由此形成的工作压力、职业压力、发展压力、生活压力等压力累积的程度更大,且压力化解的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依靠新兴青年群体的个体去承担。
当前应科学把握新兴青年群体的发展特征和主要问题,以新兴青年群体职业身份、社会身份的确认为抓手,打造新兴青年群体的青年榜样引领群体发展路径,积极推进新兴青年群体平等融入社会和有序有效参与,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青年工作基础。
一是确认新兴青年群体的职业身份并提升职业地位。从政策和相关措施方面对新兴青年群体所从事的职业给予制度认可和结构确认,确保他们获得公平公正的职业荣誉感、职业获得感和职业发展空间。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建设,推动行业类社会组织的建设以促进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形成整合力大、认同度强、归属度高的行业组织。
二是确认新兴青年群体的社会身份并提升社会地位。明确新兴青年群体的社会属性,公平公正地评估其社会结构的层次水平。2015年9月,《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单列为统战工作对象,是对该群体社会身份的基本确认。在保持统战部门对新兴社会群体尤其是新兴青年群体加强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在各级人大、政协、党代表、团代表、青联等为新兴社会群体尤其是新兴青年群体提供特定席位,强化新兴青年群体与社会结构的紧密联系。
三是构建新兴青年群体的榜样塑造通道和人才培养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对新兴行业职业发展趋势的研究,为新兴青年群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大致框架和参考路径。要积极挖掘、发现、培养、选树新兴青年群体中涌现出来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规律性特征的青年典型,提升新兴青年群体的明确职业预期和职业发展的稳定心态。要把新兴青年群体中的积极力量和优秀代表纳入从国家到地方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比如共青团开展的面向新兴青年群体的“筑梦计划”,与“青年大学习”“青年岗位立功”等青年工作品牌活动紧密结合,既激励新兴青年在各行各业成长成才,又促进不同阶层、领域的青年相互交流、理解、认同、包容。
四是充分利用青年政策的红利并对新兴青年群体进行科学分类、引导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是推动新兴青年群体发展的基本政策保障,要把该规划的政策红利最充分惠及每一位新兴青年。在惠及整体和促进整体发展的同时,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应充分关注具体亚群体的思想动态、生存状况、成长需求、聚集方式等特点和实际,确定有针对性的工作目标、优先内容、适当方式、有效载体,采取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的工作方法,承担起促进新兴青年群体有序有效参与和积极发展的工作职责,切实推进新兴青年群体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