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与破解路径——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
杨程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撰文指出,目前我国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政策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政策过程不仅包括政策制定,还包括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等。调查发现,当前很多民办学校举办者无法对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办学性质作出明确选择。将分类管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效果,离不开政策的有效执行。采用成熟的、修正后的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当前分类管理政策体系尚未完善等不足是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因素。为减少“政策梗阻”和“政策失真”的现象,建议采取制定精细化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执行能力等手段予以解决,这不仅可以实现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的目标,也为其他教育政策的执行提供了借鉴。
我国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的逻辑理路、本质属性与价值选择
黄炳超、肖昊在《高教探索》2019年第9期撰文指出,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是我国依法治校、规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从法律法规层面破解了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法人属性、产权归属、扶持政策及平等地位等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是对反对营利性教育传统观念的一种实践性反思,也是民办教育发展理念的一种创新性变革。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为深入推进“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为解决民办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营造了制度环境,推动了民办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困境及其破解
杨程、周小舟在《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撰文指出,随着分类管理的实施,《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也明确要求维护民办学校教师的权益。面对新征程、新目标和新使命,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地位低、教不好、科研弱和成长慢等问题,这是由民办高校法人属性尚未明确、教师同等法律地位尚未落实、对青年教师支持不足以及青年教师自身能力相对欠缺等因素造成的。为打造一支能够胜任时代要求的青年教师队伍,民办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分类管理的改革精神,切实发挥调控作用;地方政府应自主探索政策创新,切实保障青年教师待遇;青年教师应发挥主体作用,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自身能力;对两类民办高校分类施策,保障青年教师的合法权益。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七十年发展历程——基于政府与市场关系演进的视角
方晓田在《高等教育研究》2019年第9期撰文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断演进,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1949—1953年的改造消亡期、1978—1991年的恢复草创期、1992—2002年的高速发展期、2003—2016年的规范发展期以及2017年至今的分类发展期,现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应把握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多态性和演变性规律,充分认识政府与市场关系演进的中国特色,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