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磊
(丹阳市云阳人民医院,江苏 丹阳 212300)
脑栓塞的形成原因与血流速度降低后血液成分在血管中的聚积有较大的关系,在血流速度降低的情况下血栓的形成概率增加[1],导致血液栓子随循环系统的运动流入脑血管损害脑组织造成神经系统压迫或损害。临床上多数原患有“房颤”的患者易引发“脑栓塞”的原因主要与房颤对血液流速的影响有关。房颤能够降低心室瓣膜的收缩,降低心房射血功能,基于此会直接影响血液流速增加血栓的形成概率。为降低疾病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展开干预,本文结合我院95例符合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展开研究,资料如下: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符合房颤并发脑栓塞诊断标准的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48例采取常规护理,男30例,女18例,年龄62~88岁,平均(74.4±5.7)岁;研究组47例采取常规+循证护理,男29例,女18例,年龄63~90岁,平均(73.7±5.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由科室内资历较深的6名护理人员组成询证组,根据致病原因评估疾病的发展状态,评估患者的疼痛级别以及运动功能的障碍情况,根据每位患者病情的具体发展情况以及家庭背景和社会角色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计划制定后根据(心理、并发症、饮食等)多个方面展开相应的护理。(1)心理护理:循证导致不良情绪的原因,适当应用注意力转移法或音乐疗法,尽量以舒缓患者的情绪为目的展开心理干预。干预过程中需要配合温和的讲话方式,增进与患者之间的关系。(2)饮食护理: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进食方式,提供营养价值较高的三餐计划,降低高热量食物以及刺激物的摄入量,提高钙、铁、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元素的摄入。(3)并发症护理:血栓是房颤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与此同时房颤还能引发肢体动脉栓塞,这些并发症均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威胁。护理过程中应积极指导患者做相关的肢体动作,病情控制后鼓励下床做有氧运动,以散步和原地肢体动作为主,但应合理控制运动时间内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能力评分。采取FIM评分量表评估运动功能,同时采取BI评分表评估生活能力。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运动功能(FIM)和生活能力(BI)评分分别为:(76.6±15.6),(77.6±5.9);对照组的运动功能(FIM)和生活能力(BI)评分分别为:(70.2±12.3),(63.3±5.2)。研究组的运动功能(FIM)评分与生活能力(BI)评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房颤”是心率失常的一种疾病表现,能够打乱患者心房的收缩规律,这种疾病表现会直接影响血液流速[2]。循环系统功能减弱导致血液环境改变,增加了血液栓子的形成概率进而诱发了脑血管疾病。脑栓塞以及下肢动静脉血栓是房颤发生后常见的并发症,能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运动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临床症状能引起胸部不适感,护理时需针对患者的不适感采取绝对“平卧”的体位,控制病房环境,降低噪音分贝。定时检查穿刺部位,降低穿刺部位发生感染的几率。采取循证护理后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展开针对性评估,采取每隔一刻钟检查双下肢的动脉搏动频率的方式,记录静脉波动的状态及时发现异常,以此达到避免下肢截瘫的概率。本文结合我院95例符合房颤并发脑栓塞诊断标准的患者展开研究,结果证明,研究组的运动功能评分与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房颤并发脑栓塞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后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常规护理后显著。
综上所述,房颤并发脑栓塞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