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愚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1)
慢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疾病,通常是由细菌感染、胆囊结石等原因引起的,具有慢性迁延性、反复性的特点。随着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深度的变化,慢性胆囊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本文主要是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采用清肝利胆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人,其中男26名,女24名,年龄24~62岁,观察组50人,其中男25名,女25名,年龄23~6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服用托尼萘酸片,一次两片,一日三次,口服。观察组患者在服用托尼萘酸片的同时,采用清肝利胆汤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柴胡10 g、黄芩10 g、栀子10 g、车前子10 g、泽泻10 g、川楝子10 g,龙胆草15 g、当归15 g、生地15 g、延胡索15 g,甘草8 g,根据症状数量有所增减;胆石者可以在之前的处方中加入海金沙10 g、金钱草10 g;隐痛者加入沙参12 g,麦冬12 g。上述处方一天一剂,水煎5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一个疗程4周。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的相关标准进行界定,其中,显效:胆囊炎体征和临床症状消失,通过超声可以判断胆囊影像都正常,有效:胆囊炎体征和症状有一定程度的缓解,通过超声检查能够判断出胆囊的影像有所向好,无效:胆囊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和治疗之前没有明显的改善。
对照组50名患者中,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其中显效人数为12例,有效28例,无效10例,显效比例为24%,有效比例56%,无效比例为20%,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50名患者中,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其中显效人数为26人,有效人数为21人,无效人数为3人,显效比例为52%,有效比例为42%,无效比例为6%,总有效率为94%。
慢性胆囊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和病因通常都是和结石有关,结石造成胆囊管梗阻,接着造成了黏膜损坏,从而出现胆囊功能障碍。借助西医治疗,会在短时间内起到效果,但是从长期来看,抗感染药物的反复使用会使患者产生耐药性,后续的疗效甚微。从中医角度讲,慢性胆囊炎属于“胆胀”、“胁痛”等范畴,肝和胆系共主机体疏泄之司,相互影响、互为表里。清肝利胆汤具有保肝的功能,通过强化患者体内胆汁的分泌来实现成分的改变,从而实现胆囊的收缩,最终实现利胆的目标。同时,清肝利胆汤还具有消炎抗菌的作用,能够对胆囊病原体进行遏制,起到促消化、解痉、镇痛的作用,实现患者临床体征的改变,调节机体的免疫力,从而促进病情的缓解,防止复发。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效果非常明显。
综上所述,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清肝利胆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缩短康复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