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运祺 王 巍 袁士博 宿鹏飞 张喜晶 李克昆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 黑龙江 大庆 163316 )
颅脑损伤是常见的外伤类型之一[1]。由于颅脑损伤常导致颅内高压、血肿形成,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形成脑疝者脑组织受挤压明显,病情进展更快。中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9分,此类患者伤残率和病死率极高。骨瓣减压术作为治疗中重型颅脑损伤的常用术式,可迅速降低颅内压,缓解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根据骨窗大小,可分为大骨瓣减压术和常规骨瓣减压术。本研究观察和比较了2种术式的临床效果,并观察了两者对脑组织氧分压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5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5例,包括男19例,女16例,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43.5±9.3)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9分,平均(7.1±0.6)分,受伤原因为跌坠伤13 例,车祸伤11例,钝器砸伤8例,其他3例。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18-53岁,平均年龄(42.3±7.6)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9分,平均(7.0±0.7)分,手术原因为车祸伤14例,跌坠伤12例,钝器砸伤5例,其他4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观察组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全身麻醉后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45°,显露损伤位置,切口起点为颧弓与耳屏交界处,沿耳廓上方、发际线、经乳突到达顶骨正中线,由此点沿正中线向前额发际线做一纵切口,逐层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掀开皮瓣,暴露颅骨,沿颞骨、蝶骨嵴咬除颅骨,去除骨瓣,形成15cm×12cm的大窗口,暴露脑组织,如术前CT诊断或术中发现血肿,应彻底清除并结扎出血点,确认无出血后用尿激酶和生理盐水冲洗术区,放置引流管。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麻醉与体位同观察组,于患侧颞侧和额顶部做一马蹄形切口,按照设计切口咬除颅骨,去除骨瓣,形成6cm×5cm骨窗,暴露脑组织,术中血肿处理及引流装置同观察组。
3 观察指标:手术一般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脑组织氧分压:术前测量方法为麻醉后于额角侧脑室穿刺处,切开皮肤颅骨钻孔,置入Licox探头测量,术后1天、术后3天通过骨窗置入病灶周围完成。出院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
5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04.5±12.7)分钟,长于对照组(74.6±14.8)分钟,术中出血量(186.4±36.5)ml多于对照组(117.4±23.9)ml,术后GOS评分(2.8±0.8)分,高于对照组(2.1±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组织氧分压术前(12.6±3.0)mmHg,术后1天(24.8±5.6)mmHg,术后3天(26.3±5.2)mmHg。对照组脑组织氧分压术前(12.4±2.6)mmHg,术后1天(20.3±4.2)mmHg,术后3天(21.5±4.7)mmHg。2组患者术前脑组织氧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天、术后3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常规骨瓣减压术的骨窗为6cm×5cm,而大骨瓣减压术的骨窗可扩大为15cm×12cm。与常规骨瓣减压术相比,大骨瓣减压术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创伤性大,但术后患者恢复快,意识清醒更快,术后下床时间更早[2]。大骨瓣减压术的疗效优于常规骨瓣减压术的原因为显著降低了颅内压[3],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得到更大限度地缓解。本研究中,笔者还观察了2种术式对脑组织氧分压的影响。脑组织氧分压不但与脑血流量有较强的相关性,其准确性高,抗干扰性强,更能代表神经功能受损后的恢复状况[4]。张礼均等[5]研究发现脑组织氧分压监测可有利于早期发现脑缺氧,并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患者预后。王其平等[6]认为脑组织氧分压可很好的预测患者的病死率。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大于对照组,出院前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天、术后3天脑组织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提示大骨瓣减压术虽然具有创伤性大的缺点,但可显著提高脑组织氧分压,改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