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史观在史学研究领域兴起之时,高中历史教学中新史观的运用也随之推进。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建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由多角度、多层次,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多样化统一的史学方法论体系。通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教学唯物史观;多种史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9-0016-03
国际历史教育协会(ISHD)主席苏珊·波普指出:“历史教育所寻求的目标是促进青年一代在理解本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同时,推进他们自觉融入到世界史和人类史的总体中。”①综观国内外史观理论研究所体现出来的崭新史学理念,对历史的多元一体审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眼光向下的观察视角、重视新史料的运用、善于从微观的个案分析中把握宏观历史线索等,拓宽了史学研究的新视野,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加富有时代气息的手段与途径,这些成果也成为进一步研究史观的理论来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课程就是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而唯物史观则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
一、唯物史观及多种史观概念界定
高中历史教学中所涉及的“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本文研究的“多种史观”概念,是指多种视角的史学研究方法和视角。高中历史新课标、教科书在体现唯物史观指导地位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其他史学范式。②“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精髓,但不能完全代替历史学科自身的理论和方法”③。历史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史观自身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不同时代运用单一史观去解读整个人类历史难免会具有局限性,历史教学应该建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多样化统一的史学方法论体系。④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视野吸收其他史观的精华从研究视野上对唯物史观进行补充,开拓高中历史教学视野,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多种史观引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历史核心素养落实到高中历史教学就要将之与高中历史新课标相结合,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要素。其中,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素养中最为根本核心的素养,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依据唯物史观为主的核心素养做好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是“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⑤。课程设计在编写中也适当添加了思想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等方面的内容,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凸显了史观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导向作用。当下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由于新课标与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多种史观的影响,史观类试题也频频出现在高考中,一线教师们已经将新的史学观念带进历史课堂,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唯物史观”作为教学设计指导,建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由多角度、多层次,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多样化统一的史学方法论体系。
三、多种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历史课程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将其他史观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在运用中要讲究策略,避免运用某一种史观去解释所有的历史问题,又或者忽视唯物史观对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的作用,而盲目夸大其他史观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多元史观的视角是对唯物史观的补充,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开拓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视野。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多种史观的总体把握
历史绪论课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三册必修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和内容,为学生勾勒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宏大轮廓,坚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引入其他史观内容,为在历史教学中自如运用新的史学观念做好理论准备。
历史专题学习中,要抓住不同专题模块所体现的新理念,循序渐进介绍新史观。如:政治文明史内容体现了文明史观的基本观点,按照贴近时代精选教学内容,强调研究那些对今天人类社会仍然起着重要作用的历史内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以文明史观历史地看待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将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复杂影响。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立足文明史观,辩证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影响,以及古代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异同,体会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高三历史复习课,通过总结近年来高考试卷中对史观类题型考查,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史观的知识训练对历史问题的多元认识,提高在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新史观的相关理论知识,利用专题导入和专题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多种史观。
(二)运用多种史观设计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建立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由多角度、多层次,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统一的史学方法论体系。尝试运用多种视角设计教学内容,尤其在一些典型课例中合理设计史观教学的内容。如,对于教材必修一中《鴉片战争》一课的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多种史观去设计本课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战争中的细节去探究中国战败的原因,设计问题层层探究,如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等问题的探究,结合同时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使学生了解战争爆发前东西方文明的各自发展情况;战争过程中工业文明带给农业文明的碰撞;以及战争结束后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尝试运用多种史观的视角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将中国发展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多种角度去解释鸦片战争对于中国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爱国意识进而强化主动参与实现“中国梦”的自觉性。
在讲战争背景时根据课前布置,分别请两个调查小组的代表介绍搜集的相关资料,并完成下面中英双方国情比较的表格(如表格1所示),进一步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刻背景。(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内容,教科书里面没有详尽的去介绍,这就留给学生一些疑问和不解,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通过播放相关资料片,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和学习战争爆发的相关因素)。
通过学生搜集的资料和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出结论,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发生某种冲突,于是鸦片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在进行到本课最后一个环节时,启发学生思考并介绍国内外学者对于鸦片战争的不同认识,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中我们是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⑥马克思在评论这场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⑦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教师引导,学会依据史料,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史观分析历史、解释历史的核心素养能力。
(三)高考中史观类题型的把握
综观近几年全国卷以及各地方卷都曾多次考查史观,命题率较高。有考查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人类历史,如:对中国唐代科举制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进行比较、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对于各自区域内政治制度的影响等。03版新课标实施以后,历年全国文综卷41题的设置,通常是以新材料出现的材料解析题。试题突出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以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的史学观念为导向的学科命题形式,体现了多种史观指导下的高考试题命制特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界限,也反映了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以新史观为视角的历史高考试题,要求历史教学处理好唯物史观与其他史观间的关系,掌握运用史观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如2012·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1题所示:“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认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了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如图1所示)解释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⑧
该题的解答需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结合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其他史观的视角完成,考查学生多视角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如从文明史观的视角:列强侵略,破坏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同时客观上使中国接触西方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近代化工业文明,促使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现代化史观强调了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列强的经济侵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不能夸大西方列强侵华的客观积极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中以多史观视角解读历史问题和历史材料的命题已成为一种趋势,教师应通过对试题的解读引导学生做出归纳和总结。首先,要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明确题目的设问,确定题目所考查的主题和所涉及到的史观知识,从而确定解答问题的方向和要点以及所涉及到的主要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科学合理地运用史观分析题目。其次,根据问题的特点坚持辩证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史观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基础上运用其他史观知识将所学历史知识进行迁移,将题目中所涉及的历史现象和问题置于史学研究和多种史观的视角下进行分析,多视角解析历史问题。最后,解答史观类题目要注意不同历史人物对历史现象的不同看法,尤其要注意人物所处的时代立场和阶级立场,同时注意看待历史现象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辩证看待历史现象的影响。客观理性选择史观运用史观解决问题,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并开阔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结语
“历史能够塑造人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世界的观念、范围和地位。有关整个世界和事物意义的信息也是通过教学传播的。”⑨史观的思想性、时代性和基础性决定了中学历史教育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随着新史观进入高中历史教学,不论是常规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还是高考命题中对新史观题型的考查,能够更好地处理唯物史观与其他史观的关系至关重要。立足高中历史教学,使历史教学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运用其他史观,将不同史观所展现出的新视野与高中历史教学紧密衔接,在教学实际中有侧重、有针对性的联系当下,形成对历史多元一体的审视,发挥史观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导向作用。高中历史教学只有不断吸纳新史观,运用新史观,既遵循史观运用的原则,又能灵活而有选择性地运用史观,才能做到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高中历史教学要建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多角度、多层次、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一体多样的史学方法论体系。坚持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史学范式来更好的完成教学,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理论去审视历史,了解历史,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注 釋:
①孟钟捷.苏珊·波普.吴炳守主编.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教育.亚欧教科书叙事特征比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第1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③许殿才.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J].河北学刊,2007(1),第110页.
④张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简要回顾及评价[J]江西社会科学.2005(1),第50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⑥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1).
⑦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⑧试题来源: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41题.
⑨孟中捷.苏珊·波普.吴炳守主编.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教育.亚欧教科书叙事特征比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第125页.
参考文献:
[1](德)恩斯特·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黄牧航.史学观念的更新与历史高考试题的命制(上)[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3).
[4]唐瑾.论综合运用多种史观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唐作莉(1990—),女,甘肃靖远人,硕士研究生,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历史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王宝林)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7B-64);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全科培养模式下通识教育人文课程研究与实践(項目编号:JXGG20171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