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的审计思考

2019-01-02 01:38应悦
审计与理财 2019年8期
关键词:营商公平部门

应悦

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习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抓手。为此,各级审计机关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提升营商环境政策措施落实情况陆续部署实施跟踪审计。跟踪审计结果表明,近年来各地出台的相关政策对营商环境的改善,对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在具体落实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值得审计的关注与思考。

一、政策措施落地是根本

我们不缺少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依据,也不缺乏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政策措施,根本的问题是,这些政策措施是否能落地,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是否充分响应。

一是放权。“简政放权”政策讲了很多年,内容也多次翻新,但效果不明显,可以说,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管的事比以前更多了,程序也仍然复杂。单说招投标政策,2018年6月以前,国家发改委规定200万元以下的工程项目、100万元以下设备采购项目可以不通过招投标程序,2018年6月以后,这一规定分别提高到400万元和200万元以下。但在实际执行时,政策落不到下面,各级政府层层加码,有的地方加码到10万、5万的都要招投标。只不过有的招投标玩的是形式,可以由县、乡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站)工作人员代办,只要企业交资质费、资料费、合同签证费等就全给办好。这种“过度”执行招投标政策的背后,实际隐藏了更多的违法转包分包、围标串标等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建设程序和成本,降低了建设质量,还存在安全隐患。

“简政放权”政策难以落实到位的真正原因,一可能是政府及其部门推卸监管责任风险,二可能是某些部门及个人不想放弃权带来的“利益”。

二是减税降费。减税降费政策是为了给企业减负,让企业轻装上阵谋发展,但这一政策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有的还造成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的表象。营改增政策和最近的各种减税降费政策出台后,为了不让本地税收收入出现大幅下滑的不利状况,地方政府和税务部门有了新的对策:开辟新的税收增长点。开税务发票必须去同级财政部门申报审核签章,这叫综合治税,结算收款时光有建筑劳务发票不够,还得要有材料发票,要开材料发票就得交税。这对提供劳务的企业来说,不仅实际税负比以前增加了,而且因“三流合一”操作模式还增加了企业办税程序和麻烦。

从政策法律层面看,的确是以前建材厂商或原材料、半成品供应商等没有按规定缴税,现在只不过是对以前的做法依法进行了规范。但这条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上下游企业都能规范纳税的路还有很长,表面看来,目前一些行业的税负确实是不减反增。

三是红顶中介。优化营商环境政策难以落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红顶中介的长期且普遍存在。红项中介的存在,既有这些中介复杂的前世今生,也有中介执业规范本身的缺陷。不可否认,红顶中介执业考虑最多的,通常不是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维护客户和社会公共利益,而是中介自身利益最大化。有的中介不通過招投标程序,甚至不通过集体决策而由部门领导直接指定长期为本部门及下属单位提供服务;有的中介成为财政投资评审的前置中介,赋有“二次审批”的“生杀大权”,有的中介还成为个别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指哪打哪”的工具,如政府当初大力提倡并支持的,事实并不构成环保威胁的农村养猪业就是通过中介环评一刀切死一大片的。而那些真正严重威胁环保的如水泥搅拌站、化工等行业,也是通过中介环评得以持续保存不被切掉。

有的时候,企业或项目行或不行还真的全凭政府及其部门聘请的中介一句话。这些红顶中介因是内定,业务得来容易且稳定,缺少市场风险意识,服务质量不可避免存在问题。治理整顿红顶中介一直在路上,但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现有监管模式下,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享受公平政策是关键

公平,是营商环境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假设上述的相关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落地了,也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能公平享受,跟踪审计实践中,不同企业不公平待遇随处可见。

一是政府大型项目准入不公平,民营企业就很难享受得到。国家政策鼓励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各类型企业积极参与提供公共服务,但从近年来的审计实践看,进入政府大型项目的社会资本方基本上是国企。原因很简单,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普遍认为政府与国企之间不存在利益输送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资金始终姓“国”,损失、受益的都是国,决策者不会犯错误,即使有错误也大不到哪儿去。所以招投标时设置限制性条款,阻止民营企业进入。

部分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官员正是利用这种大众思维,在政府大型项目运作过程中从事违法违纪勾当。

二是融资不公平。这几年地方政府财政与金融机构合作推行的“财园信贷通”和“惠农信贷通”等刺激经济发展的融资政策,真正能公平享受到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并不多。如某市“财园信贷通”资金,说好是给急需扶持的中小科技产业,最后用于总部经济企业的“招商引税”。个别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还利用产业扶贫政策,用财政贴息资金补助每个贫困户2000元,然后用这些拿了钱签了保证书的贫困户的身份证为招商引资企业申请银行贷款。这些招商引资企业如果真把资金用在了企业生产经营,助力脱贫攻坚和发展本地经济上倒也无可厚非,但事实并非如此,有的就给了房地产开发商或其他不能获批的建设项目。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政策措施,但融资环境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首选的,是政府性债务或政府隐性债务,其次是具有垄断性质、资产优质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出于信贷资金风险和有限贷款指标考虑,都会有意无意限制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额度,甚至人为设置融资障碍。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短期内很难实质性得到解决。

三是财政补助项目安排不公平。财政补助项目政策设计初衷,是面向符合条件且有需要的所有对象,但实际执行中还是会“因人而异”。要想拿到一个财政补助的项目,必经程序非常多,不谙此路或不肯花钱铺路,又没有后台铺路的“弱势”企业基本拿不到,这充分说明了政策公平的“相对性”。跟踪审计发现,某个有从政背景的企业法人租赁农用地5000亩50年,头三年搞药材种植,拿到了财政补助项目,三年后摇身一变,搞南方种草养羊项目,又拿到了中央财政补助。去年再以产业扶贫的名义,申请了茶果种植,拿到了林业部门的项目资金,莫名其妙的还拿到了国土部门的土地整治项目资金,名符其实的一路通路路通,这是典型的政策惠顾“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情况也普遍存在,本地要是在中央、省市有人,并掌握项目资金计划分配实权且乐于为家乡贡献的人,本地的财政补助项目自然就多,基础设施建设等营商硬件环境自然比“上面没人”的地方要好。

如此种种不公平现象,说是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没人会相信,其背后的利益输送才是真的。一些老实本份遵纪守法的企业人,只能靠自身的努力经营,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想要做强做大非常困难。

三、服务能力提升是保障

政策能落地,且能公平惠及每一个遵纪守法的企业——尽管这只是个假设,还得要有政府及其部门的服务能力做保障,这是营商环境得以优化的一个必备条件。

一是服务平台建设。营商环境的平台建设,既包括营商环境的网络平台和商品会展平台的建设,更包括营商环境的安全秩序平台建设。这些环境建设需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来承担,并要杜绝利用政府平台变相收费,杜绝营商环境的花架子或为了宣传而宣传。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有高质量和负责任的商品推广监管机制。要有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切合市场需求减少实体商品市场建设,节约土地资源。加快物流业现代化、智能化建设,致力网络交易平台建设,减少企业交易成本,帮助企业更好更大范围地推广商品。更重要的是,要有“扫黑除恶”的长效机制,打造诚信、担当政府,营造安全有序的企业营商环境。

二是服务能力建设。服务能力,既包括营商环境服务人员基本服务素质和服务能力,更包括服务人员防腐拒变的能力,如上所述,很多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都可归结于利益输送,说到底,是廉政建设不够。营商环境服务人员应通过严格的考试或考核竞争上岗,并接受定期和不定期的咨询服务培训,以及时更新服务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加强营商环境服务人员廉政建设,完善问责追责机制,针对办事吃拿卡要和消极推诿现象,要加大问责追责力度,营造一个真正风清气正的企业营商环境。

当然,优良的营商环境是为遵纪守法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打造的,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假冒伪劣商品制造业,或以招商引资为名,行不法之实和扰乱财政经济秩序的所谓总部经济企业,是不容许的。这需要审计、监察、财政、发改委、环保、税务等多部门联手合力监管。否则,那样的营商环境,对那些遵纪守法的企业不公平,对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不利。

猜你喜欢
营商公平部门
渝中: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激活母城发展新气象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一张图看三运营商政企业务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必须公平
89家预算部门向社会公开
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