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本月 周 怡 刘 广 王 磊 王鲁波 刘 阳 杨 帆 魏万权
(青岛玛斯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00)
脂肪是水产动物生长所需三大营养物质之一,也是饲料中成本最高的原料之一,不仅可作为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的来源,而且能够起到节约蛋白质的作用。随着高档水产饲料的普遍应用,水产动物肝脏超负荷进行着营养物质的合成和体内毒素的分解,严重损伤了水产动物的肝脏功能,影响胆汁的分泌,造成水产动物对油脂消化吸收的不理想;此外,在饲料中淀粉和高水平油脂的添加,导致能量转换不完全,造成大量脂肪沉积在肝脏,形成脂肪肝,进一步损伤了肝脏的生理功能。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乳化剂在畜禽养殖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乳化剂能够有效地促进脂肪微粒的形成,促进肠道对脂肪的吸收。目前有关乳化剂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报道较少,为解决油脂消化利用率低和水产动物脂肪肝问题,本试验在鲤鱼饲料中添加复合乳化剂,研究乳化剂对鲤鱼生长性能、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乳化剂的作用机理,为复合乳化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复合乳化剂主要成分为蔗糖脂肪酸酯、改性磷脂、胆汁酸及脂肪酶,由青岛玛斯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试验用鲤鱼幼鱼购于黄岛淡水鱼苗育种场,试验前期放置于室内循环水养殖水族箱(550 L)内驯化2周,以使其适应养殖环境。驯化结束后,选用560尾初始体重为(76.55±0.95)g的鲤鱼幼鱼,随机分配在16个水族箱中,每箱放35尾鱼。
试验分为4组,每组设4个重复,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和添加0.1%(T1组)、0.2%(T2组)、0.5%(T3组)复合乳化剂的饲料。所有饲料原料先经粉碎过60目筛,混匀后制成直径为2 mm颗粒饲料,烘干后保存于-20℃的冰柜中备用。饲料基础配方和营养成分见表1和表2。
表1 饲料基础配方(干物质基础)
表2 饲料营养成分(%)
正式养殖试验为期8周,于每日8:00、18:00各投喂一次,日投喂量约为鱼体重的3%左右,以鱼的实际需求决定投饵量;定期对水族箱进行清污处理。整个周期,水温23.2~26.3℃,溶氧浓度大于6 mg/l,pH值7~8。生长试验结束后,饥饿24 h,从每个水族箱随机取6尾鱼称重并解剖。采用尾静脉取血,离心后取上层血清于-20℃保存备用;取肝脏和肠道于-20℃保存,用于测定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
增重率(WGR,%)=(终末体重-初始体重)/初始体重×100
饲料系数(FCR)=投喂总量/(终末体重-初始体重)
特定生长率(SGR,%/d)=[(LnWt-LnW0)/t]×100
脏体比(VSR,%)=W内脏/WT×100
肝体比(HSI,%)=W肝脏/WT×100
肥满度(CF,%)=WT/l3×100
式中:Wt——终末鱼重量(g);
W0——初始鱼重量(g);
WT——鱼体重量(g);
W内脏——鱼体内脏重(g);
W肝脏——鱼体肝脏重(g);
l——为鱼体末体长(cm);
t——试验时间(d)。
饲料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和灰分分别采用凯氏定氮法、索氏抽提法、恒温干燥法(105℃)和马福炉(550℃)灼烧12 h的方法测定。肝脏和肠道脂肪酶活性采用脂肪酶试剂盒,总酯酶活性采用脂蛋白酯酶试剂盒和肝脂酶试剂盒测定,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脂蛋白采用相应试剂盒测定,以上试剂盒均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试验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Tukey's多重比较,P<0.05表示差异显著,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mean±SE)”表示。
表3 复合乳化剂对鲤鱼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的影响
从表3可知,与对照组相比,T1、T2组鲤鱼的增重率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T1组鲤鱼脏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各试验组鱼的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肥满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4 复合乳化剂对鲤鱼肝脏和肠道脂肪酶活性的影响(U/mg prot.)
表5 复合乳化剂对鲤鱼肝脏总酯酶活性的影响(U/mg prot.)
结果显示,T1组的鲤鱼肝脏和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T2组和T3组鲤鱼的肝脏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T2组显著提高了肝脏肝脂酶活性(P<0.05),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鲤鱼肝脏总酯酶活性(P>0.05),不同添加水平的复合乳化剂对肝脏脂蛋白酯酶活性影响均不显著(P>0.05)。
由表6可知,与对照组相比,T1、T2和T3组鲤鱼血清TG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T3组鲤鱼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T1和T2组(P<0.05)。T1和T3组鲤鱼肝脏TG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组鲤鱼肝脏T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1、T2和T3组鲤鱼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1组鲤鱼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和T3组鲤鱼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鱼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磷脂或者胆汁酸能够提高异育银鲫、草鱼、大菱鲆、黄颡鱼等鱼类和畜禽(如肉鸡)的生长性能。王纪亭等(2009)研究表明,在建鲤饲料中添加溶血卵磷脂,能够显著提高建鲤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饲料蛋白质沉积率等指标。另外,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以显著促进异育银鲫生长,降低饲料系数。卢素芳(2008)研究表明,在饲喂开口阶段的黄颡鱼仔稚鱼的饲料中添加磷脂,可促进黄颡鱼仔稚鱼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加存活率。本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0.1%和0.2%的复合乳化剂对鲤鱼的生长性能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0.1%添加水平显著降低饲料系数和脏体比,提高了饲料利用率,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但是,本试验中鲤鱼肝体比和肥满度等形体指标未产生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养殖周期差异导致的;不同试验结果的差异说明,乳化剂对动物生产性能和形体指标的影响与试验动物种类有关,也可能与乳化剂的添加量和类型有关。
脂蛋白酯酶和肝脂酶是鱼类肝脏中参与脂肪降解的两种关键酶,合称为总酯酶。肝脂酶作为配体,还可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和乳糜微粒残粒进入肝细胞,参与高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的逆转运和高密度脂蛋白残粒的分解。在本研究中,在饲料中添加0.2%复合乳化剂后,鲤鱼肝脏肝脂酶活性显著增加,总酯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表明肝脏脂肪分解代谢提高。郑宗林等(2009)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0.2%和0.4%的乳化剂(主要成分为脂肪酸单甘油酯和蔗糖脂肪酸酯)均显著提高了吉富罗非鱼肝脏和肠道脂肪酶活性;本试验中0.1%添加水平的复合乳化剂提高了鲤鱼肝脏和肠道脂肪酶活性,与上述吉富罗非鱼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添加复合乳化剂能提高鲤鱼对饲料脂肪的分解能力,促进肠道对脂肪的吸收和提高脂肪利用率。
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磷脂等脂类物质总称为血脂,血脂水平的变化常用来反映机体脂类代谢状况和健康水平。TG是鱼类重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参与体内能量的产生与储存,血清中TG水平较高表明肝胰脏中脂肪的分解代谢较低。本试验结果表明,饲喂添加0.1%和0.2%复合乳化剂饲料的鲤鱼血清TG含量低于对照组,0.3%添加组鲤鱼血清TG含量则高于其余各组,说明适量的添加复合乳化剂可以起到降低鲤鱼血清TG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鲤鱼肝脏脂肪的分解代谢。
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通常以其各自的胆固醇含量来表示,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DLC在高密度脂蛋白-受体(HDL-R)的介导下使细胞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下降,具有清除细胞内脂肪的作用;LDL是携带和转运胆固醇的主要脂蛋白,因此脂蛋白代谢失调就会影响胆固醇的正常运送和排泄,导致血清中胆固醇增高。本试验中添加0.1%复合乳化剂显著提高了鲤鱼血清LDL和HDL含量,与王纪亭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复合乳化剂能够影响鲤鱼的胆固醇代谢。但本试验中鲤鱼血清TC含量并未受到复合乳化剂的影响。此外,饲喂添加0.2%复合乳化剂饲料的鲤鱼肝脏TG含量显著高于0.1%和0.5%添加组及对照组,这可能与鲤鱼肝脏肝脂酶活性提高而影响到高密度脂蛋白的逆转运和高密度脂蛋白残粒的分解有关,也可能是因为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降低这一信号负反馈的促进肝脏甘油三酯的生成,进一步促进脂肪在肝脏和血液中的转运,其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饲料中添加复合乳化剂对鲤鱼生长有促进作用,适量添加复合乳化剂可提高鲤鱼肝脏和肠道脂肪酶活性,改善血清生化指标,增强脂肪代谢酶活性,进而调节鲤鱼肝脏和血清脂质代谢。
(参考文献刊略,需者可函索guoby@vlandgrou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