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融入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2019-01-02 11:17金世红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长征育人思政

金世红

(安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1 调查背景与价值

长征精神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巨大的理智动力、情感动力和意志动力[1]。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求实效、勇于创新的基本原则。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既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又要有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征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其内涵丰富,有《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忆秦娥·娄山关》等深刻反映党和红军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的崇高革命理想诗篇;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等充分展现红军艰苦奋斗精神的革命历史事件;有“一袋干粮、占地女杰、雪山小太阳”等展现和歌颂红军战士智勇双全、忘我奉献精神的感人故事,等等。马克思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3]新时代背景下,长征精神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是培养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自觉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融入地方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是促进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之应然要求。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共设计了19个问题,主要涉及6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对长征历史的认知情况、学生了解长征文化的主要途径、学生对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评判、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情况、学生对长征精神教育教学的学习诉求、学生对长征精神教育教学的建议。调查对象为安顺学院及贵州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分别在大一至大四的部分学生中发放问卷,进行团体测试,筛选有效问卷,并利用相关数据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共收回1 047份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9.8%,基本覆盖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当前,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势必要主动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本调查以长征精神融入地方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为切入口,旨在了解当前大学生对长征文化的认知程度、学习诉求以及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为探究和构建长征精神融入地方本科院校思政课的有效教学方案提供现实依据,为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高等教育理论添砖加瓦。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受访学生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收到的有效问卷中,女生占64.2%,男生占35.8%(见表1)。2014年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些地方本科高校多数为具有师范院校背景的新建本科院校,故转型高校中女学生较多。

表1 受访学生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39.5%、31.2%、21.2%、8.0%。各年级受访学生的比例基本符合本次调查目的之预期。在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几乎是在大一上学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多数学校是在大一、大二开设。其中安顺学院“形势与政策”在各年级、各专业开设。本次调查受访学生中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所占比例,一方面能尽可能反映高年级学生对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建议;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了解和落实低年级学生对长征精神教育教学的诉求。

本次调查中,文科专业的学生占23.8%,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占52.5%,艺术、体育类学生占17.3%,其他类专业的学生占6.4%。各专业学生基本覆盖,受访学生比例能反映各类专业学生对长征文化的基本认知情况。

2.2 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途径

对于大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途径(见表2),调查显示:课堂教学仍是学生了解和学习长征精神最主要的途径,其次就是媒体宣传起着重要作用。由此说明,对大学生进行长征精神教育要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尤其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QQ等微媒体在宣传和弘扬长征精神中的重要功能。

表2 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途径

2.3 学生对长征基本历史知识的了解

对于学生对长征基本历史知识的了解情况(见表3),调查发现:对于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这一基本的历史知识,仍有38.5%的学生不清楚;对于学生对红军长征中重大事件的了解,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些经常出现在中小学课本里的长征历史事件学生比较了解,而学生对于湘江之战、突破腊子口、直罗镇大捷、血战独树镇、激战嘉陵江、转战乌蒙山这些重要长征历史事件了解较少。由此表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长征精神教育,其基本前提仍是教师要尽可能全面、深刻地给学生讲授长征历史文化,切实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获得感。

表3 学生对长征基本历史文化的了解

2.4 学生对长征精神的了解认知

对于学生对长征精神的了解认知(见表4),调查发现:99.7%的学生对长征精神“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精神,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服务人民、依靠人民的忘我奉献精神,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求实创新精神”[4]的新时代内涵普遍认同;96.1%的学生认为在新时代伟大的长征精神不会过时;95.2%的学生觉得长征精神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92.1%的学生认为长征精神对现代生活意义重大;99%的学生认为当今大学生有必要弘扬长征精神;8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长征精神的主要原因在于要学习和铭记历史、珍惜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弘扬和践行伟大长征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不难看出, 大多数大学生有着较强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以及强烈的长征精神学习诉求。

2.5 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情况

对于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情况(见表5),调查说明在高校思政课中均讲授过长征精神,而且主要集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4门课程,只有50%左右的学生能明确长征精神具体涉及的课程。显然,高校思政课的5门公共必修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课程任务重,加之教材内容与长征精神的表面关联不是很强,使得长征精神在此门课中融入较少,仅35.6%的学生明确知道长征精神在此门课程涉及。总体而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长征精神育人化人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

2.6 学生对长征精神教育教学的学习诉求

对于学生对长征精神教育教学的学习诉求(见表6),这部分是本次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调查显示课堂教学、影视教学、网络教学是学生普遍愿意接受的长征精神教育的主渠道,25.7%的学生选择长征主题网络游戏、手机游戏。这一方面表明学生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较为全面、深刻地学习和领悟伟大的长征精神;另一方面,较少的学生选择通过“长征主题网络游戏、手机游戏”主要在于目前与长征精神相关的网络游戏几乎没有;其他方面也反映出长征精神主题游戏的设计和开发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力求知识性与娱乐性的有机结合,力图满足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现实需要。82.5%的学生期望的教学模式是老师精讲,同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发言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这表明,唯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才能切实提升长征精神教育教学的实效性。64.8%的学生认为应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思政课相应章节进行讲解,事实上这正是“融入”的主要形式,学生并不愿意接受“满堂灌、单一化”的“输入”模式。50%以上的学生认可长征精神教育教学中要积极弘扬长征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学会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培养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思维等。68.9%的学生希望通过参观学习实践长征精神,65.1%的学生愿意参加志愿服务,58%的学生愿意接受一次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含开发潜能、认识自我、熔铸团队精神、增强意志力等),55.8%的学生愿意参加长征主题演讲比赛,52.7%的学生愿意表演长征主题情景剧。

表4 学生对长征精神的了解认知

表5 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情况

由此可见,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是“融入”的核心原则,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是重点,开展好实践教学是关键,培育和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是落脚点。

表6 学生对长征精神教育教学的学习诉求

2.7 学生对长征精神教育教学的建议

对于学生对长征精神教育教学的建议,调查显示:1 047名受调查学生中,有73.3%的学生积极提出建议,主要涉及转变老师“唱独角戏”的旧教学模式、凸出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长征历史文化的讲解与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有机结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契合、构建“忆长征、讲长征、行长征”的长效机制4个方面,这为当前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 调查结论与建议

长征是千年来中国影响人类的3件大事之一,伟大长征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培育和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极为宝贵的教育资源。本次调查为长征精神融入地方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现实着力点。

3.1 明确“融入”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内涵

明确长征精神融入地方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内涵问题,其实质而言就是解决“为什么要融入”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以文化人”,强调“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6]。新时代背景下,将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一方面,即以文化人,教师要努力成为传播长征文化坚定支持者和执行者,要全面地、深刻地给学生讲授长征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发扬中国精神。另一方面,即以文育人,就是指教师要坚持历史知识的传递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发展的有机结合[7],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志存高远、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自觉践行长征精神的能力,切记把长征精神“万能化”“神圣化”。

3.2 解决好“融入”的核心原则和检验标准

解决好“融入”的核心原则和检验标准,本质上就是解决“融入什么”的问题。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长征精神融入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原则就是“立德树人”,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长征精神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性,其检验标准就是学生在教学中有“获得感”。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获得感”[8]。因此,如果学生在长征精神教育教学中对长征历史文化没有强烈的认同感、自豪感,没有切实领悟并践行长征的伟大精神,缺乏学习获得感,就没有做到真正的“融入”。

3.3 创新长征精神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长征精神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长征精神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就是要解决“怎么融入”这一现实问题。本次调查充分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普遍认同伟大的长征精神。“老师精讲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发言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是绝大多数学生渴望实现的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增强学习获得感是学生普遍的学习诉求。正所谓“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生活、学习诉求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的具体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将“长征精神”这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发挥长征精神的化人育人的作用。

3.4 做好长征精神教育教学反馈和反思

做好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反馈和反思,归根到底,就是要解决“融入的实效性”问题。要坚持“以实践反思为价值取向,师徒反馈结合同伴反馈”的反馈机制[9],一则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学有所获;二则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师生反馈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高校的长征精神教育教学,对学生来说可谓终身受益。长征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定要建立系统、有效的教学反馈和反思机制,不断强化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4 结语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伟大长征精神是思政课教学极为宝贵的资源。本着“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原则,将长征精神融入地方院校思政课教学,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然而,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一方面,要突破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口不服心不服、口不服心服、口服心不服、心服行不服”等异化问题,充分发挥长征精神的化人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出既适合于思政课又充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学生自身兴趣的融入路径,构建和完善长征精神融入地方本科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积极弘扬和践行伟大的长征精神,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之成为“又红又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猜你喜欢
长征育人思政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