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阳榔坪镇幼儿园,湖北 长阳 443500)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场景,而不是一切都必经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可能近乎完美,滴水不漏。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教师事先难以精确预料的问题情景与偶发事件,和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于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大胆调整教学设计,进行生成性教学,通过师生双向参与、沟通和交流而自然展开,创设生态课堂、绿色课堂,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那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将会变得更加精彩。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笔者根据以往的课堂实践体会到,首先应抓住预案中的生成,其次是善于捕捉那些意外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通过合理运用和灵活调整,从而激活课堂的有效生成,使课堂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中。
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然而课堂教学是随时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我们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案例一:在上《认识角》这一课时,笔者精心预设了教学方案,可是,实际的教学过程却“险情不断”。新课伊始出“险情”,当笔者用多媒体出示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它是什么图形。有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是三角形。紧跟着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叫三角形呢?”。这位学生回答:“因为它有3个角”。笔者让他上讲台把三个角指给全班同学看,他三步并作两步上台,指的却是角的顶点。这时,敏于观察、善于思考的马同学没等我说话就大声地喊了出来:老师,他指的不对,它指的不是角,而是角的顶点。“顶点?”“顶点是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我很平静,邀请马同学到讲台上来,结合图向大家介绍一下顶点是什么。他边用手指着角的顶点边说:这只是角的顶点,根本就不是角。他先用手比画角的两条边,然后又在两条边之间画了一个弧形,他说这才是角。还没等我做出反应,他又接着说:我还知道角除了有一个顶点外,还有两条边(边说边用手指);“角”还可以不写(这个)字,用“∠”表示(边说边用手指在黑板上比画)……马同学的“博学”让我颇感惊喜和意外。这时候,笔者把精心的预设收藏起来,让同学们根据马同学的发言畅所欲言再谈对角的认识。有的同学说:我知道我原来认识的角也是错误的,把角的顶点当成了角。有的同学说:我知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顺手拿起三角尺,用手指出顶点和边)有的同学说:现在,我不光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还知道角长什么样。我又紧跟着追问:那角究竟长啥模样,你能把它画到黑板上吗?同学们很快地想到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移”到了黑板上。还有一个同学又拎着学具袋跑上讲台说:我知道,角还有大小。(从学具袋中拿出剪刀,慢慢张开)这样,角就变大。(又慢慢合拢)这样,角就变小……
课后笔者仍为自己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不压制、不漠视,而是能巧妙地与预设融合而感到欣慰。一个巧妙的引导使同学们经历了一次来自他们自身内心所需的探究,在这样的主动探索中他们获得了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假如当时我只想到我的预设,只想到自己的进度而把孩子们急于探索的热情扑灭,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动学习、自我教育的情感将受到多大的打击啊!
课堂是开放的,是生机盎然的,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观察、凝神的沉思、叽叽喳喳的讨论、激烈的争辩……其间折射出了孩子们的自信和成功感,也让师生都共享了教育的幸福。
生成性教学往往发生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的情境以引发“生成”。创设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数学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实物情境演示、语言情境、想象情境、问题情境等。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选择某种情境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感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二:在学习“1—5数的认识”时,笔者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去“动物园”的情景: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大象、小鹿、犀牛……漫步在草地上,天上小鸟在飞,白云在飘,孩子们好像真的到了动物园,非常兴奋,于是我提出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我看到了大象,有的同学说:我看到了犀牛,还有一个同学说:我看到了两棵树。我立马表扬她:你不仅看到了树,还能用2表示看到的树的多少,你真棒。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用数来表示生活中看到的事物的多少,在愉快的参观中,“1—5数的认识”这个主题也随之展开。
我发现,数学课堂上利用生活中接触到的现象设置教学情境,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提出多样性的研究问题、去探索多种的研究方法。这样的课堂使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闪耀、在碰撞、在升腾;这样的课堂有着许多创意和出其不意;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这样的课堂让教师和学生都充分投入自己的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
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肯定会有许多预设以外的东西,学生的自由思维使得课堂中意外生成的资源非常充足。但是,这些资源又是稍纵即逝的,要靠教师及时把握,巧妙地加以提炼、升华,才能使课堂生成极具价值的教学资源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案例三:在学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这一课时,关于12×24的答案是多少?同学们通过独立尝试和合作交流学习后,想到了很多种算法。算法1:将其转化为加法运算,转化为12个24相加,或者是24个12相加。算法2:转化为一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乘法运算。如转化为2×24×6 12×3×8……算法3:转化为(10+2)×24 ……12×(4+20)。算法4:竖式计算,我板书了很多种方法,然后让学生来评价,学生发现算法1如果两个乘数都很大,计算很麻烦,算法2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其中一个乘数为31不能转化为两个整数的乘积,算法3和算法4任意一个两位数乘以两位数都可以用,但竖式计算解题过程更简便,更清晰。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还要选择最佳途径。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光靠我们老师课前认真备课,做好教学预设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只是一节课的“总导演”,主要“演员”还是我们学生。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课堂上,只要教师能善于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表达,教师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那么,我们一定能收获无法预设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