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勇,路 超
(1.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 西宁 810007; 2. 青海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青海 西宁 810029)
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有古元古代金水口群白沙河岩组(Ar3Pt1b)、中上元古界万保沟群(Pt2-3W)该套地层为区域内主要含矿地层、石炭系哈拉郭勒组(C1hl)和浩特洛洼组(C2ht)、三叠系洪水川组(T1h)和八宝山组(T3b)、第四纪地层等[1]。
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第四纪以前的地层普遍遭受了褶皱变形(图1)。断裂构造主要有北西向、近东西向断裂两组断裂,次生的北东向断裂与本次成矿关系密切。另外,区域上韧性剪切带发育,平面上呈由西向东逐渐变宽的“刀”形条带状,呈北西西向展布。
区域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有燕山期、华力西期、印支期3个侵入期。岩性从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均有不同程度发育。侵入岩以酸性岩类为主,多呈岩基、岩株及岩脉产出;喷出岩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展布。其中印支期与本次成矿关系极为密切。
区内出露地层为中上元古界万保沟群上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Pt2-3W4)和下石炭统哈拉郭勒组(C1hl)。
中上元古界万保沟群(Pt2-3W):为区内最发育的地层之一,在测区北西部及中部均有分布,为一套浅变质碎屑岩、火山岩及碳酸盐岩组成的地层序列,属活动型沉积。地层展布总体走向呈北西西或近东西向,受断裂控制明显。与下石炭统哈拉郭勒组、上三叠统八宝山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下石炭统哈拉郭勒组(C1hl):主要分布于测区南部一带,呈北西—南东向断续分布,主体南倾。主要岩性为一套浅灰、深灰色的片岩、板岩、砂岩、安山岩、凝灰岩、英安岩、生物碎屑灰岩、石英砾岩。其上与上三叠统八宝山组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下伏万保沟群角度不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与印支期花岗岩体侵入接触[2]。
区内侵入岩较为发育,多呈岩株、岩枝状及岩脉产出,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展布。根据构造岩浆旋回及接触关系,将区内侵入岩的生成时期划分为燕山期和印支期,其中印支期侵入岩最为发育。
燕山期侵入岩主要分为蛇纹石化辉橄岩、黑云母闪长岩和细粒角闪石辉石岩。印支期侵入岩主要岩性为正长花岗岩、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细粒闪长岩等。侵入中新元古代万保沟群和早石炭世哈拉郭勒组地层中。其中印支期侵入岩与本次成矿关系密切。
图1 区域地质
由于受北侧昆中断裂的影响,测区内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主体构造方向为北西向,次为近南北、北北西向。北西向断裂最为发育,断面多南西倾,倾角65(°)~75(°),断裂带内一般可见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等,且附近地带岩石破碎、破劈理发育,脆性变形明显。受北西向断裂的影响,测区内北西向破碎蚀变带发育,蚀变带规模大小不一。
近东西向断裂区内较发育,晚元古代、下石炭统地层中均有发育,沿断裂层岩石破碎,见有断层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及断层破碎带等。
区内地层总体呈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由于受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的影响,地层内部褶皱较为发育,表现为揉皱、石香肠构造相当发育。
区内脉岩较为发育,主要有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闪长玢岩、石英斑岩、石英钠长斑岩等。它们均属浅成和超浅成相侵入岩。它们主要分布于元古代、印支期侵入岩和元古代地层中,其规模均不大,多呈脉状产出。受构造控制较明显,多呈北西向、近东西向展布[3]。
区内共圈出金矿体共4条,矿体形态呈脉状、透镜状。含矿地层为下石炭统哈拉郭勒组,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斑岩与复成分砾岩的接触部位以及附近的蚀变带中。破碎矿化带蚀变较强,主要有硅化,褐铁矿化。硅化主要表现为矿化体内发育少量细石英网脉。其中各矿体特征如下表1[4]。
另外,在工作区还圈出了两条银矿体,品位Ag 60.5~94.0 g/t,厚度0.89~0.92 m。含矿岩性为复成分砾岩,岩石裂隙发育,褐铁矿化较强,可见星点状黄铁矿晶体。
区内围岩蚀变较为发育,蚀变种类繁多,主要有硅化、褐铁矿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孔雀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次闪石化、矽卡岩化、黄铁矿化、钠长石化等。与矿化有关的主要蚀变有: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孔雀石化、矽卡岩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等。
表1 郭勒地区主要金矿体特征
硅化:主要发育在矿体及顶底板附近围岩中及角砾间隙中,石英呈团块状、细脉状分布,脉宽数毫米至数厘米,与金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
褐铁矿化:广泛分布于蚀变带及地表岩石裂隙中,多呈土状、块状、面状。与金及金属硫化物矿床关系密切。
黄铁矿化:为浅黄色,呈星散状、细粒状,多出现在脉岩贯入附近及脉岩中,局部与硅化伴生。
矽卡岩化:分布在埃坑德勒斯特地区印支期花岗岩与安山岩、凝灰岩等形成的矽卡岩中,主要矿物为石榴子石、绿帘石、透辉石。矽卡岩内已形成磁铁矿体。
碳酸盐化:在多种岩中均较为常见,破碎带处亦常见,呈脉状或薄膜状,具有多期性,与区内金矿化无明显关系。
绢云母化:为灰白色,在矿化围岩中较发育,常与硅化、褐铁矿化等相伴随。
郭勒地区金多矿区从宏观地质特征、矿物时间顺序、共生组合及物化条件综合分析,该区金的成矿作用过程可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由早到晚分为别为:早期交代阶段→金矿化阶段→金淋湿聚合阶段[5]。
早期交代阶段:主要表现为花岗斑岩与复成分砾岩接触部的含矿蚀变带中附近硅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等的交代作用,显示为温度较高的岩浆—气化热液作用。
金矿化阶段:在本区含金矿化带表现尤为显现,矿化带主要表现含金矿化带中岩石破碎强烈,且可见黄铁矿化、孔雀石化等多金属矿化特征;岩石新鲜面可见星点状或稀疏浸染状的黄铁矿晶体、黄铜矿晶体。以上表现出金属为伴生矿化,属中高温热液矿化。另外,根据蚀变矿化特征及矿物组合,该阶段可分为两个较小阶段:1)黄铁矿—娟云母化阶段该:娟云母化强烈,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金矿化较弱,黑云母、斜长石等被蚀变、交代明显,多为绢云母和石英所取代,并可见铁的浸染现象;2)硅化—毒砂—石英阶段,该阶段硅质交代明显,可见细粒状毒砂矿物及少量的黄铁矿,且可见石英组成的细脉穿插于含毒砂、黄铁矿物的岩石中,镜下观察,根据黄铁矿分布状态及粒径,认为呈侵染状细粒分布的黄铁矿越强,金矿化就越好,因此认为该阶段是金的主要富集阶段。
金淋湿聚合阶段:在常温、氧化及地表水的共同作用下,原生矿石中的微粒金淋湿聚合富集,形成金。
哈拉郭勒组地层为本区的金多金属矿的矿源层,北西向断裂及其韧性剪切带为成矿物质的运移和沉积提供了导矿构造和容矿构造。后期印支期岩浆活动不但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也为成矿物质提供了热源,含矿热液多次活动使有益组分叠加,富集成矿。综上所述,本矿点成因类型为破碎带热液蚀变岩型。
通过近年的地质勘查工作,在郭勒地区圈出的6条金(银)矿体,初步显示出郭勒地区以找金为主的找矿前景。
1)有利的成矿层位:从区域成矿的地质条件来看,区域含矿地区地层主要为中晚元古代万保沟群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海相沉积中,其次还分布在晚三叠世洪水川组火山碎屑岩中,其火山岩组合为玄武岩、安山岩及流纹岩,反映具陆缘火山弧特征,这一套中基性火山岩组合是形成以金为主的多金属矿产的有利层位。该两套地层,经区域构造活动和动力变质作用,使成矿元素发生活化、迁移,并在局部地段聚集成矿。
2)从构造对其成矿作用分析:本区地质构造(北西向)对矿产的控制比较明显,其金矿体的形成往往产于构造应力集中处。区内主要主干断裂为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具多期活动特征,主期形成的构造岩在后期活动中进一步被辗错破碎而形成泥、砾。断裂带宽约百余米;为一级导矿构造,金矿点的分布均沿该条断裂两侧分布,而由它派生的次级张裂隙则是矿液沉淀场所;区内一些水系沉积物异常、重砂异常,直接或间接受该断裂控制[6]。
3)东昆仑金成矿带岩浆活动比较强烈,其中以中酸性岩浆活动为主,侵入期次频繁。印支期是东昆仑地区成矿最为突出的时代,对该区的找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特别是金、锑成矿最为明显。在区内两个矿床以西均发育有印支期岩体,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岩性主要有灰红、灰绿色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岩石节理发育,沿节理面局部发育有绿帘石化。区内已发现的几处矿(点)区和化探异常,多数与该期的侵入岩有关。
4)郭勒地区金矿化带中岩石破碎较强烈,蚀变发育,后期构造运动为含金热液的迁移提供了通道和赋存空间,从而形成了金的富集。该区所在的土壤异常具有规模大、强度高、浓集中心及浓度分带明显的特点。通过金样品结果现象变化情况来看,金矿体向深部有富集趋势,且该条金矿化带热液活动较强,成矿物质来源较好,具有很好的成矿条件;
5)从围岩蚀变与矿产的关系来看,郭勒地区深成的热液蚀变如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毒砂化及表生作用所产生的蚀变如褐铁矿化、黄钾铁钒化等均与区内金的成矿密切相关。
6)近年来,青海有色地勘局在东昆仑地区沟里整装勘查区内发现阿斯哈金矿床及瓦勒尕金矿床,该两个金矿床属于岩浆热液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是东昆仑地区新发现的矿床类型。通过地层、物化探异常等类比分析,郭勒地区有形成岩浆热液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找矿前景。
郭勒地区的地质环境、地球化学环境,有利于金矿的形成,该区金矿富集的长期性、成矿的多期性,不同地球化学环境、不同含矿岩性—构造期次为金元素的富集及沉淀、叠加提供了机遇,从而提高了金矿床的形成及富集程度。有着较大的找矿空间和找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