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林 徐景峨 蒲龄 余波 王璇 杨莉 朱冠群* 毛凤显
(1,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550005;2,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 550001)
绵羊细菌性腹泻病是一种以腹泻为特征性症状的消化道疾病。国内相关试验研究表明,绵羊细菌性腹泻病的病因较复杂[1],产气荚膜梭菌 (CP)、大肠杆菌 (E.coli)、沙门氏菌(SE)、多杀性巴氏杆菌 (Pm)等均可引起,常为混合感染。
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可造成人食物中毒,引起各种动物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及创伤性气性坏疽等疾病[2]。产肠毒性大肠杆菌是一种嗜热、嗜酸、需氧菌,能引起肠黏膜细胞水与电解质的代谢紊乱,是导致羔羊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3]。肠炎沙门氏菌是引起胃肠炎和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4],随着由SE引起病例的上升,不仅严重阻碍了养羊业的发展,还威胁人畜健康,已成为公共卫生所关注的问题。羊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又称羊出血性败血病,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及内脏器官广泛出血为特征[5]。
绵羊细菌性腹泻主要的检测方法有细菌的分离鉴定、血清学鉴定、PCR等方法,然而常规的诊断方法很难将此症状相似的疾病加以区别,而且常规的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方法又存在操作繁杂、费时费力、敏感性低等不足。多重PCR(multiplex PCR,mPCR)诊断方法可以对病原菌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检测与鉴定,且操作简单、快速,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检测成本低,适合大量临床样品 (特别是混合感染样品)中病原体的快速诊断,从一份样品中同时检测出多种病原体[6]。
本研究拟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CP、E.coli、SE、Pm的多重PCR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简便、快捷、灵敏、准确的检测,为绵羊细菌性腹泻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产气荚膜梭菌 A型 (CVCC41)、产气荚膜梭菌 B型(CVCC1145)、产气荚膜梭菌C型 (C59-30)、产气荚膜梭菌D型 (CVCC84)、产气荚膜梭菌E型 (E型魏氏梭菌)、多杀性巴氏杆菌 (CVCC494)、大肠杆菌 (CVCC1542)、大肠杆菌(CVCC215)均购自国家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肠炎沙门氏菌 (SE)、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结核杆菌为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疫病研究室保存。
Goldview I型核酸染色剂、D2000、EDTA、Tris、Taq DNA Polymerase (5U/μL) 及相应 10×Taq Buffer、 dNTP 等购自宝生物 (大连)工程有限公司。TIANamp粪便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TIANamp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购自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引物由宝生物 (大连)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产气荚膜梭菌 (CP)α毒素基因、大肠杆菌 (E.coli)K99菌毛毒力因子、肠炎沙门氏菌 (SE)外膜蛋白A基因 (ompA)、多杀性巴氏杆菌 (Pm)K基因序列,应用DNAStar软件,设计了4对引物,用于扩增CP、E.coli、SE、Pm目的基因片段,引物的序列 (见附表)。
待检样品如肠内容物、新鲜粪便等组织样品的提取参照TIANamp粪便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细菌DNA的提取参照TIANamp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将提取的DNA于-70℃保存。
单一细菌的PCR反应在25μL体系中进行,Primer1/2各2μL、 10×Taq Buffer 5μL、 dNTP mixture 4μL、 Taq DNA polymerase0.5μL、 ddH2O 加至 25μL, 反应程序: 94℃ 5min; 94℃30s, 53℃ (CP)、 52℃ (E.coli)、 55℃ (SE), 55℃ (Pm) 40s,72℃40s,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7min。取8μLPCR扩增产物于10g/L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鉴定。
附表 引物序列
对多重PCR反应条件优化,包括退火温度 (52~56℃),引物浓度 (5~20μmol/L), Taq DNA polymerase浓度 (0.5~3.5U),以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同时以双蒸水作为空白对照。采用100μL 反应体系, 即 10×Taq Buffer 20μL, dNTP mixture 16μL;Taq DNA polymerase 2μL,用双蒸水补足至100μL。反应条件为: 94℃ 5min; 94℃ 1min, 52~56℃ 1min, 72℃ 1min, 30 个循环;最后72℃延伸7min。取8μL PCR扩增产物于10g/L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鉴定。
将提取的细菌组DNA用蛋白质核酸仪测定浓度后,人为将4种细菌DNA混合,经5倍系列稀释的细菌DNA用于多重PCR反应;经10倍系列稀释的细菌DNA用于单一细菌的PCR反应。
以CP、E.coli、SE、Pm为模板进行多重PCR反应。
应用建立多重PCR方法,重复检测CP、E.coli、SE、Pm单一细菌DNA或人为混合DNA样品3次以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对2015~2017年贵州省毕节地区10个规模化养羊户和养羊专业户采集的1094份病料进行检测。细菌DNA的抽提参照1.4,同时进行多重PCR和单一细菌PCR检测。
CP、E.coli、SE、Pm的PCR扩增片段经胶回收,送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分别为各细菌的特异性条带。
在100μL反应体系中,多重PCR的最佳反应条件为:退火温度53℃,Taq DNA polymerase1U,引物浓度10μmol/L。用产气荚膜梭菌、大肠杆菌、肠炎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异性引物均有效扩增出了其目的片段,分别为258bp、151bp、384bp和585bp,无非特异性片段产生。
在多重PCR反应中,细菌DNA最低检测量分别为羊魏氏梭菌6.0ng/L、大肠杆菌4.0ng/L、肠炎沙门氏菌0.4ng/L、多杀性巴氏杆菌4.0ng/L。在单一细菌的PCR反应中,各细菌的最低检测量分别为羊魏氏梭菌0.6ng/L、大肠杆菌0.4ng/L、肠炎沙门氏菌0.04ng/L、多杀性巴氏杆菌0.4ng/L。
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结核杆菌为模板分别进行多重PCR反应均未扩增出条带,而CP、E.coli、SE、Pm混合DNA均扩增出各细菌的特异性条带。
应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重复检测CP、E.coli、SE、Pm单一DNA或混合DNA样品3次,结果均一致。
利用建立的CP、E.coli、SE、Pm多重PCR及单一细菌PCR方法对1094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1094份病料中有189份 CP阳性,阳性率最高,为17.27% (189/1094);175份E.coli阳性,阳性率为15.99% (175/1094);101份SE阳性,为 9.23% (101/1094); 33份 Pm 阳性, 为 3.01% (33/1094)。其中CP、E.coli、SE混合感染15份;CP、E.coli混合感染43份;E.coli、SE混合感染29份。其结果与单一细菌PCR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100%。
产气荚膜梭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病严重危害养羊业的发展,其共同致病特征均能导致绵羊细菌性腹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PCR方法已经成为众多病原检测和分析的主要手段。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可以在同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4种细菌,能对临床样品中CP、E.coli、SE、Pm单独或混合感染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及鉴定,结果表明,该诊断方法敏感性好、特异性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为研究这4种细菌之间在羊群中感染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是产气荚膜梭菌最主要的毒素和致病因子之一[7,8],其编码基因 (α-toxin)存在于所有型的产气荚膜梭菌基因组中。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主要有菌毛 (主要有K99、F41、F17)和肠毒素。其中K99菌毛蛋白具有黏附于小肠绒毛上皮刷状缘的K99菌毛特异性的受体,使细菌牢固地定居于小肠黏膜上,从而导致腹泻的发生,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9];肠炎沙门氏菌opmA又称热修饰蛋白,是肠炎沙门氏菌的主要外膜蛋白,在维持外膜结构上具有重要作用,且序列高度保守,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10]。Townsend等认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的KMT1基因在所有多杀性巴氏杆菌中均存在,是多杀性巴氏杆菌独有的序列,即KMT1基因是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一个种特异性基因,KMT基因是Pm种特异性的DNA片段[11]。
多重PCR中引物的设计至关重要,本研究设计的引物是针对4种细菌各自相对保守的基因序列,分别是产气荚膜梭菌(CP)α毒素基因、大肠杆菌 (E.coli)K99菌毛毒力因子、肠炎沙门氏菌 (SE)外膜蛋白A基因 (ompA)、多杀性巴氏杆菌(Pm)K基因序列。在这4种细菌中,SE G+C含量较高,在设计引物时,CP、E.coli和Pm这3对引物在相近的退火温度进行多重PCR扩增是多重PCR反应成功与否的关键。
本研究中建立的多重PCR诊断方法,可以用于临床检测,从临床病料检测结果表明,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因,这也是绵羊细菌性腹泻病防制的重点,因而免疫接种相关疫苗有助于降低腹泻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