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患者,男,12岁。2012-01-30就诊。患者于2个月前突然出现发作性的不可抗拒的睡眠状态,发作前无明显诱因,只是说疲劳,想睡觉,发作时入睡,口角流涎,呓语,无抽搐,持续12 h,如若强行唤醒则发脾气。已发作3次,其中有2次在发作期出现小便失禁。曾于1个月前在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住院10 d,出院诊断为偏头痛、癔症,出院后症状无任何改善,经人介绍,来我院求助中医治疗。
来诊时症见:多动,坐卧不安,易烦躁,纳食少,时腹痛便溏,喜欢玩手机游戏,舌质淡红,苔腻,脉滑数。检查:头部核磁共振(MR)及动态脑电图均无明显异常。辨证诊断为脾虚痰迷导致的发作性嗜睡症,治疗当以健脾化痰,解郁醒神为主。
2.1 初诊治疗 处方:黄芪镇痫汤。黄芪15 g、党参5 g、白术5 g、赤芍5 g、防风3 g、法半夏5 g、郁金5 g、蝉蜕5 g、僵蚕5 g、全蝎3 g(冲服)、龙骨15 g(布包先煎)、石菖蒲5 g、炙远志5 g、灯芯草2 g、白薇15 g、茯苓5 g,14剂,1 剂/d,水煎2 次,取汤液约300 mL,分2次饭前温服。
2.2 复诊治疗 服药以来,患者嗜睡一直未再发作,较前安静,大便成形,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滑。效不更方,守原方加减。黄芪15 g、党参5 g、白术5 g、赤芍5 g、防风3 g、法半夏5 g、郁金5 g、蝉蜕5 g、僵蚕5 g、石菖蒲5 g、炙远志5 g、灯芯草2 g、白薇15 g、茯苓5 g、当归5 g,14剂,煎服法同上。
2.3 三诊治疗 服药14剂后,嗜睡一直未发,已经正常上学,但纳食较差,上方加砂仁3 g,续服14剂。
2.4 四诊治疗 服药14剂后,嗜睡未发,纳食香,嘱续服14剂后停药,随访1年,嗜睡未再复发。
发作性嗜睡症是一种非生理性睡眠障碍性疾病,临床以突发性不可克制的嗜睡为特征[1]。目前对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2]。患者不可抗拒的困倦嗜睡,工作和生活严重受到影响,非常痛苦[3]。
嗜睡症属中医脑病范畴,临床表现与“多眠”“多寐”“瞑目”“善卧”“嗜卧”“嗜寐”类似[4],乃由痰湿、瘀血阻滞脑络,上扰脑神或脾虚气陷所致。其病位在脑,与心、脾、肝关系密切。《灵枢·大惑论》曰:“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指出多寐乃因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所致,其留于阴的原因,则是阴盛而卫气为阴所困之故,此即《灵枢·口问》所谓“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之意。本案因脾虚失运,痰湿等阴邪内生而上迷心窍,内困卫气之运行,故睡眠不可抗拒;脾虚失运,故平时纳少、便溏;《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云“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土虚则木失所荣,虚风易动,故烦躁、多动、坐卧不安;苔腻、脉滑数,乃痰浊为患之象。治疗用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培土荣木;茯苓、法半夏渗湿化痰;赤芍活血柔肝;郁金理气解郁;防风、蝉蜕、僵蚕、全蝎祛风通络;龙骨潜镇熄风;石菖蒲、远志开窍醒神;灯芯草、白薇清心除烦。全方融健脾、清化痰、熄风于一体,符合患者病情,故很快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