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若干重大事件的国家记忆与广西实践

2019-01-02 08:22钟启泉
文史春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北海责任制自治区

● 钟启泉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广西发展的历史。

改革开放的政治宣言:“真理标准”大讨论

——国家记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该文原稿由时任南京大学政治系教师胡福明撰写,后经数度修改,最终以《光明日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联合发表了一篇社论《学好文件抓好纲》,在这篇社论里提出了“两个凡是”的论调。在胡福明看来,这种说法简直“不可思议”。如果承认了它,那就意味着中国停滞不前、寸步难行,胡福明开始认识到,阻挠国家发展的根本问题就在这里。胡福明这时还只是南京大学政治系的一名普通教师。那年夏天,妻子住院,他在病房走廊的灯光下翻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和《毛泽东选集》,寻找论据,准备写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文稿。1978年4月上旬,经近3个月修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原定在《光明日报》哲学专刊第77期上发表。但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看完这篇文章后,觉得放在哲学副刊发表太可惜了,作为重要文章,要放在头版发表,影响更大。恰此时,胡福明要到北京参会。4月13日晚上,胡福明到北京的第二天,杨西光便把他请到光明日报社,在座的有光明日报社理论部主任马沛文、编辑王强华和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孙长江。而后,文章又经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吴江等人的斟酌修改,最终于4月27日定稿。为了扩大影响,这篇文章先在中央党校5月10日出版的《理论动态》上刊出,篇末注明“《光明日报》社供稿,作者胡福明同志,本刊做了些修改。”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后,新华社当天全文转发;5月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转载,紧接着一场全国性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拉开了序幕。

——广西实践。1978年8月9日,自治区党委委托广西社会科学研究所在南宁召开真理标准问题理论讨论会,主要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广西日报》转载《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讨论中还存在着许多“禁区”。8月15日,自治区党委召开区、地、县、公社四级干部会议,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央〔1978〕37、40、44、48号文件,研究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落实按劳分配政策,讨论转变领导作风等问题。10月16日,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党委主要负责同志重新提出要用实践的观点检查思想和工作。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自治区党委解放思想指明了方向。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78年12月26日和1979年1月,自治区党委召开工作会议和四届三次全会,传达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这是广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广西的拨乱反正做了思想准备。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乔晓光在会上讲话,对广西实现工作重点转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等重要问题进行了部署。1979年,自治区党委召开一系列会议,进一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文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部署广西工作重点转移。8月 下 旬,自治区党委召开会议,要求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进行“补课”。9月,自治区党委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一部分干部对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某些原则问题有疑虑,最根本的原因是对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理解不深,必须在全区范围内继续深入开展大讨论,补好这一课。为配合解放思想大讨论,自治区党委撤销了在“反击右倾翻案风”和“批修批资总体战”中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有关文件和自治区领导人的有关讲话。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在头版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华社于当天向全国全文转发。

正在写作的胡福民教授

改革开放扑面春风:恢复高考与科学大会

——国家记忆。1977年10月国务院宣布恢复高考和1978年3月召开全国科学大会。1977年7月1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指示教育部准备召开一次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并且让教育部定向邀请一些学者来开会,对学者的要求有四:一是敢说真话有独立见解,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二是非行政人员;三是自然科学领域有才华;四是与“四人帮”无任何牵连。1977年8月,人民大会堂江西厅,邓小平召集了一次科学教育座谈会。当时还是武汉大学副教授的査全性也意外地被邀请参加座谈。8月3日,查全性按通知赶到北京饭店,发现出席会议的有吴文俊、邹承鲁、王大珩、周培源、苏步青等著名科学家以及科学院和教育部的负责人。相比这些科学家,查全性分析自己被邀请的原因时说:“教育部长刘西尧和部办公厅负责人刘道玉跟我是校友,知道我敢讲真话,有意这么安排的。”会议的前几天,还摸不准时局走向的专家们谨小慎微,未敢畅所欲言,每会必到的邓小平同志在一旁安静地听,既不引导大家往哪方面谈,也不对别人的发言表态。“他真的是来听意见的!”查全性说。8月8日,会议进行到第三天。查全性开始“放炮”:“招生是保证大学质量的第一关。当前新生质量没有保证,原因之一是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不高,二是招生制度有问题。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他说,大学的学生来源参差不齐,没法上课,就像工厂进的原材料没通过检验不能生产合格的产品一样,必须废除群众推荐、领导批准那一套,恢复高考招生,凭真才实学上大学。在会上,查全性还指出当时招生制度的四大弊端。他建议:“从今年开始就改进招生办法。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听完査全性的一番言论,邓小平同志没有表态,他环视四座问道:“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见在座的吴文俊、王大珩等科学家纷纷表示赞同,他又问坐在身边的教育部长刘西尧,当年恢复高考是否来得及。刘西尧部长说还来得及,代表们也都说来得及。“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明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说。

1977年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后的合影,邓小平右侧为刘西尧,左侧为方毅,第三排左八为查全性。

据教育部原部长何东昌回忆,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了30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8月6日下午,会议讨论的重点转移到高校招生这个热点问题,在此之前,教育部以“来不及改变”为由,决定仍然维持“文革”中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并刚刚将方案送出上报中央。这引起了与会者的反对,纷纷揭露这种办法的弊病,并主张立即恢复高考,建议如果时间来不及可推迟当年招生时间。这些意见得到邓小平的支持,他要求教育部立即把报告送中央的报告追回来。

随后,8月13日开始,教育部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会期长达45天。会上最大的障碍和阻力就是1971年在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上通过的《纪要》,由于是毛主席圈阅“同意”,并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国的,“推荐上大学”这种招生办法就成了金科玉律。其实,大部分与会代表都不支持《纪要》,但没人敢站出来打破这块坚冰。人民日报记者穆扬就此展开调查并将这些代表的意见写成内参报送中央。9月20日,教育部传达了邓小平对内参的看法。他说,这份材料讲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产生的经过,很可以看看。《纪要》是姚文元、张春桥定稿的。当时不少人对这个《纪要》有意见。《人民日报》记者写的这份材料说明了问题的真相。最后,会议终于在10月初通过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0月3日,邓小平在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的请示报告》上批示:此事较急,请审阅后,批印政治局会议讨论批准。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了高等学校新的招生政策,即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

1977年底,全国约有570万青年参加了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大专院校从中择优录取了27.3万名学生。

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在有6000人参加的开幕会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

——广西实践。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文称高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中断了11年的高考恢复。在各地恢复高考前,广西百色率先进行试点。1977年11月26日,广西的高考试点工作队进驻百色。百色试点遇到的各种情况实时上报教育部,作为指导全国高考的依据。百色试点至12月6日结束,全国各省区市的考试安排在1977年12月10日以后进行。那年,广西高考报考人数达到454871人,是1965年高考报考人数的8倍多。他们于12月15日开考,1978年2月录取入学。当年,区内外高校在广西共录取6958人,录取率约为1.5%。其中文科231306人报考,只录取了979人。1977年后,广西高校的录取人数逐年上升。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在百色试点之后,广西也进行了多项高考制度改革。1996年,广西试点更能体现高考成绩含金量的标准分,不过这样的计算方式不接地气,老百姓看不懂,2005年起广西不再推行标准分数制。1996年,广西选择了清华大学等4所高校,率先在全国进行计算机网上录取试点。1999年,广西在全国率先对高考英语科目实施计算机无纸化“网上阅卷”。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恢复高考。

农村改革出新招:联产承包拉开改革序幕

——国家记忆。1978年11月24日的深夜,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的一间破草房里,生产队队长严宏昌带着18户农民,神情紧张地在一张字据上按下红手印,把村里的田地分给各农户。就是他的这一举动,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严宏昌连夜将耕地和牲畜、农具按人头分到各户,小岗村的“大锅饭”被彻底打破。第二年秋天,小岗村获得了十几年来的首次大丰收,一举解决了温饱问题,还第一次交了公粮。在当时的安徽省委和省政府领导的支持下,小岗村的大包干经验很快在安徽全省推广。严宏昌当村长的1978年,凤阳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几乎颗粒无收,农民们更大规模地外出讨饭。严宏昌从父辈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岗农民的生产一度干得很好,一年能收10几万斤粮食,还有余粮交给国家。他最后下定决心,要分田单干。曾任安徽省委书记的黄璜事后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如此描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安徽农村的景象:其实,在“小岗变法”之外,人们绝不应该遗忘已在历史洪流中渐渐变得淡漠的“省委六条”和“借地度荒”这两个词,事实证明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创造者。

——广西实践。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经验从1979年春开始传遍全国,广西的农村改革也是从“学习推广安徽经验”、突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僵化体制、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开始的。1979年8月,一篇反映武宣农村搞联产承包,盖满了干部、群众指印私章的稿件寄到了《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广西日报》,3家新闻单位都先后派记者到武宣进行调查核实。11月24日,《人民日报》加“编者按”发表文章《不是倒退而是前进》,旗帜鲜明地支持武宣县农民联产承包的做法。1980年9月,中央指出,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经济。10月,自治区党委允许特殊条件下实行“包产到户”,11月,进一步明确了在广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法性。1981年5月,自治区党委在南宁举办县以上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重点解决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问题,经过讨论研究统一认识:全区各地实行什么样的责任制,由生产队的大多数群众自己决定。至此,“双包到户”责任制由山区向平原地区辐射。上半年,实行“双包到户”的生产队占到全区生产队总数的35%。10月28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生产统一管理包干到户责任制试行办法》。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广西推行开了正式“通行证”。随后,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抽调5万多名干部组成工作队下乡入户,帮助指导农民群众建立、稳定和完善责任制。至年底,实行“双包到户”的生产队达到62.4%。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各种形式的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到当年底,广西实行“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已达到96.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严宏昌和分田到户的协议

广西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一开始,有的干部不自觉地拖住顶住,有的出现了放任自流的现象,“统”和“分”的关系处理不够好,不该“分”的分了,该“统”的没有统起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82年8月,自治区党委要求农业生产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12月,进一步指出完善、提高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核心是一个“包”字。1983年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生产队合同管理试行条例》,要求建立健全合同制,保障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当年春,全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到全区生产队总数的99%。除了土地承包,改革还由农业向林、牧、副、渔业发展,出现了技术、加工、运销、服务和开发性承包等多个领域、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至此,在广西农村实行了20多年的“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及其管理体制,彻底被以农户家庭自主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取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瓦解了农村人民公社制度,极大调动了广西各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2年,灵山县国营新光农场实行联产计酬、承包到劳责任制,打破了“国营农场不能包产到劳”的框框。1982年,全区粮食产量净增203.7万吨,创广西粮食增产最高纪录。为了健全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治区党委多次开会进行研究部署。从1983年到1985年,继续抓好农业体制改革,完善双层经营体制;扩大农业经营承包范围,扶持发展各种经济联合体;完善土地承包合同,延长土地承包期,落实林业“三定”(定山界林权、划定自留山、推行林业承包);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项工作。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广西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实体。如允许农民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合理流动,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等等,打破了城乡分割、农民只能种田务农的二元经济结构。1984年起,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广西经济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鼓励发展广西乡镇企业。各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于发展全区经济建设,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特别是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984年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后与吴南生等合影。前排左起:吴南生、马万祺、邓小平、罗柏心、卓琳。

对外开放新布局:特区建设带动全方位开放

——国家记忆。中国的对外开放先从建设特区开始,1980年11月,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4个特区相继成立,拉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序幕,接着全国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继而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全社会多领域的对外开放全面展开。首任广东省深圳市委书记吴南生是广东经济特区的主要开拓者,也是奠基者之一。1979年1月,广东省委分工吴南生到汕头去传达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他在家乡汕头看到了不忍直视的一幕:楼房残旧不堪,摇摇欲坠,道路坑坑洼洼。打电话十次有九次不灵。整个城市经常停电,夜里漆黑一片。自来水管年久失修,下水道损坏严重,马路污水横流。吴南生回忆,在汕头的那段时间睡不好觉,闭上眼睛就想:“我们当年豁着性命扛起枪杆闹革命,可不是为了换取眼前这样一副江山啊!”有朋友提议,敢不敢办台湾那样的出口加工区?敢不敢办自由港这类的东西? 朋友的话启发了吴南生。在省委常委会上,吴南生在汇报工作时说,建议在沿海划出一片地方,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他主动请缨,“如果省委同意,我去办。要杀头就杀我。”很快,吴南生的想法得到了中央支持。邓小平给了三句话:“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1979年3月,他向中央提议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划出一块地方,用各种优惠政策把外资吸引进来。邓小平同志果断地说,就办成特区。铁幕拉开,中国大变革的时代来临。当年,在创办特区时,吴南生主动请缨,提出“广东先走一步”。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的两个报告(即著名的1979年中央50号文件),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这为后来中国经济的起飞奠定了基调。

——广西实践。1984年3月下旬,国务院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再考虑开放几个港口城市”的意见,做出了开放包括广西北海(含防城港)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决定,并赋予这些城市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5月4日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北海市(含防城港)正式列入全国第一批14个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之列,标志着广西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4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将北海市(含防城港区)列为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国家在引进外资、进口物资及关税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北海成为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的沿海开放城市,对于加速广西以及大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19日至22日,自治区党委在南宁召开北海市经济开发会议,提出以深圳速度建设北海经济开发区,把北海建成我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初步提出了广西要为大西南进出口服务的方针。北海被列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后,中央领导同志和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相继到北海进行考察访问,对北海的开发给予了具体指导和建议,一批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也随之确定。1984年l1月,国务院批复了广西关于开发建设北海、防城港的规划,决定在政策上给予北海市(含防城港区)特别的支持。在国务院和自治区的支持下,北海市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了以改善投资环境为中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国务院在关于开发建设北海市的规划报告的批复中指示:“北海市的对外开放应坚持从实际出发。近期内要着重搞好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和旅游宾馆等)建设,为打开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局面创造必要的条件。”按照国务院的指示,参照早期开放的沿海城市的经验,北海市人民政府于1984年第二、三季度,先后邀请两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及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共120多人,到北海作实地考察,并就城市的性质、任务、发展方针等重大问题展开充分讨论。经过反复论证,确定把北海建成广西和西南各省的“通道”“窗口”,对外贸易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围绕这个奋斗目标,提出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工业为主体,第一、第三产业为两翼,搞活流通为突破口的建设方针,走符合北海实际的资源开发型和外向型结成一体的发展道路。依循上述方针,北海市人民政府聘请清华大学建筑系吴良镛教授等专家对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设计后,采取内联外引筹集资金及张榜招标等措施,对1.57平方公里新区的通路、通水和一批宾馆饭店等建筑群,以及日供水5万吨的水厂等基础工程进行了重点建设。经过两年多努力,到1986年10月基本建成。与此同时,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先后拨款5850万元,建成了具有先进导航设备、可供波音737等飞机全天候起降的北海机场,合浦至北海11万伏的送变电工程,1860路南宁至北海的微波通讯工程等项目。此外,南宁至北海的二级公路改建工程也在进行中。短短两年多时间,全市就完成基建投资2.17亿元,超过1950年至1984年35年基建投资的总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使投资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为支持北海的开发建设,国务院批准北海市248平方公里范围可享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自治区人民政府也给予“收入全留,支出自理”和外汇全留的特殊政策,并在开放初期把土地征用权下放给北海。北海的开放不仅促进了城市建设和港口建设,也促进了对外经济贸易业务的发展。开放5年中,经北海市人民政府采取扩大对外贸易流通渠道,出口创汇按50%留成,扶持企业的对外资源型产品的深加工,改变出口产品结构以及进行联营出口等措施,使进出口贸易额上升到4.3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13.53%。到1991年,全市共有万吨级装卸码头2个,年吞吐能力202万吨,与98个国家和地区的218个港口有海运业务往来,有货轮航线通往上海、厦门、广州、香港、澳门、越南海防等10多个港口。1986年12月,全天候的中型机场开航,先后开通了北海至北京、广州、香港、深圳、贵阳等空中航线。1991年,动工兴建钦州至北海的铁路。由于基础设施的加强,较好地吸引了国内外投资者。1991年底,北海全市已有“三资”(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经营)企业90家。防城港市也按照对外开放城市的功能要求,先后建成一系列生产、生活设施。1990年4月,开通了经香港中转世界各地的广西第一条全集装箱航线。1991年,已有泊位1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7个,港口吞吐量268万吨。随着年中转50万吨散装粮食、30万吨水泥中转库的建成,防城港成为全国十大接粮港和四大水泥出口港之一,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进行贸易往来。到90年代初,广西已形成以沿海沿边开放城市为前沿、以沿海经济开放区为纵深,带动内陆腹地发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其中,沿海开放城市是北海市、防城港市港口区;南宁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政策;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梧州市(含苍梧县)、合浦县、防城港市防城区、钦州市钦南区和钦北区、玉林市;沿边开放城市为凭祥市、东兴市。

猜你喜欢
北海责任制自治区
党建责任制要算好“两本账”——优化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体系研究
北海北、南海南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北海 美丽的地方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顺利“首考”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
南方的北海
主审法官责任制论析
杜润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幕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