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泽炯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国民经济管理学是国民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既注重基本经济理论的学习,也注重国民经济管理实践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根据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综合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1]。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课堂讨论形式完成教学主要过程的教学方法。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授课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讨论式教学具有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参与主体的角色变化、教学过程的组织性和灵活多变性等特征[2]。一是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是以课堂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而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开放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都具有开放性。讨论式教学是以问题为引导,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围绕讨论的问题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才能使讨论深入广泛,取得良好效果。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指标,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评价则灵活运用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集体评价等方式,评价内容涵盖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等,教学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二是参与主体的角色发生变化。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教学的客体,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参加主体发生变化,学生成为参加问题讨论的主体,主动学习知识、发表观点。教师则成为问题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保证讨论顺利进行[3]。三是教学过程具有组织性和灵活多变性。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在事前围绕教学内容设定好讨论主题、讨论形式、可能论点和讨论环节等,是一个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同时,讨论式教学具有灵活多变性,讨论是即兴发挥的,讨论内容和教学细节具有不可预测性。但问题讨论不能任由讨论自由发展,偏离中心论题,因此,教师需要控制讨论过程,合理引导讨论,使其顺利进行[4]。国民经济管理学课程讲授的许多问题都是国民经济运行与管理的热点问题,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将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讨论来澄清认识、培养能力。比如,在讲授“国民经济总量调控”知识点时,我们进行2学时课堂讨论,让学生分析我国消费需求构成、消费规模、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等,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也充分了解到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经济热点背后的原因也有更深刻的认识。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具备基本知识和分析能力后,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运用典型案例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提高问题识别、分析和解决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互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5]。一是互动性。案例教学有效实现师生之间互动,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师生共同选择案例分析主题和分析方式。二是实践性。案例教学过程,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承担相应角色,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和讨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案例发生的机理、提出问题解决措施,从而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三是综合性。
案例教学过程涉及不同领域,需要运用多种专业知识、多种分析方法和工具,具有综合性特征[6]。国民经济管理学课程虽然是理论课,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政策性,在讲授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剖析来认识问题。比如,在讲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理论”知识点时,我们通过“抓住四大国家战略,调整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特别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方法等。通过生活中各种经济活动案例,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社会经济现象,加深了对国民经济管理问题的了解。生动活泼的案例也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现场教学法是一种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现场,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对现场事实进行参观、调查、分析和研究等活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相比,现场教学具有实际性强、多方位互动、教学要素多等特征。一是实际性强。现场教学法以现场作为教学场所,让学生置身于现场环境中,考察现场的人、物、事、理,主动进行思考、作出判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多方位互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主,时间限定、空间封闭,而现场教学跳出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整个教学过程是不断运动的。现场教学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还包括现场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形成多方位互动。这种多方位交流互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吸收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三是教学要素多。现场教学包括现场、事实、实践者、学生和教师等多个教学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影响,不可或缺。其中,现场是事实的存在地,缺少现场,现场教学就无法开展。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或物,缺少事实的依托,现场教学发挥不了效果。实践者是指事的经历者或物的知情者,缺少实践者的介绍与引导,学生对现场的具体情况便无法知晓。学生是现场教学的主体,在现场凭借感悟来获得知识,发挥自主性。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引导现场教学顺利进行[7]。国民经济管理学课程通常在学科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开设,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还有限,对现实了解得还不多,因此,仅通过课堂讲授方法无法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为此,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使用了现场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理论”知识点时,我们组织学生到工业园区参观,在现场给学生讲解区域发展规划制定的基本思路、内外部条件、产业布局、产业重点等知识。
研究式教学是一种将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由此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教学具有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多种能力并重、思维独创性强等特点[8]。一是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研究式教学强调科学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使其在研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式教学要求师生都以研究人员的身份参与到“教”和“学”过程中,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科学研究活动贯穿始终[9]。二是多种能力并重。研究式教学强调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并重,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培养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是思维独创性强。研究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10]。在国民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了研究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来弄清事情的原委,并撰写研究报告或调研报告。比如,在学习“产业结构理论”知识点时,我们指导学生调查研究部分地市的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性高,积极查阅与产业理论相关的资料、实地考察当地产业发展情况,最后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学生在调查研究过程,得到科研训练,提高了科研能力。
通过讨论式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主动学习能力。讨论式教学中,教学的主体发生改变,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讨论主题,主动收集资料、思考问题,形成观点,从而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问题分析能力。讨论式教学中,学生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主动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形成一种不断思考、加深认识的过程。通过“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这一整个过程,学生对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认知水平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显著增强。
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也得到提高。国民经济管理学课程中所采用的案例均提取于现实生活,生动现实的案例吸引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案例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模拟场景,使其身临其境,主动分析和判断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提出问题解决思路和措施,使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现场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国民经济管理学课程的现场教学具有较强的实际性,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分析现场环境,激活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国民经济管理学课程的现场教学,通过针对性的讲解、分析、指导和交流,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深化认识,从而为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通过研究式教学,一方面明显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研究的兴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国民经济管理学课程的研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学习和自由思考的空间,使其在科学研究氛围中探究新知识、开展研究活动。通过研究性教学,学生更热衷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探讨事物的本质,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国民经济管理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强调科研过程是有效的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相关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申请科研基金项目、参加社会调研活动。在参加科学研究和社会调研实践时,学生积极查阅资料、撰写调研方案和研究报告,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研究成果数量明显增加。
通过不断改进国民经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讲授法基础上,综合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教学模式,该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逐渐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