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摘 要:多媒体技术是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技术。由于美术学科操作性强,地域性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美术学科具有直觀可视的教学特点,现代化教学媒体被广泛地使用于美术课堂教学中,课件可以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视频,具有动静结合、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高,真正地为美术课锦上添花。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创作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与创作当中去。在中学美术课中引入多媒体教学,集音、形、色于一体,听觉与视觉得到了满足,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能快速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望。比如,在讲八年级《中国山水画》一课时,教师可先给学生播放黄山、桂林的视频。中国河山的雄壮之美马上会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的心里感到无比的舒畅和愉悦,学习的兴奋点提上来了,学习动机自然形成。多媒体动画、视频、图片欣赏等多种教学手段,能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多种途径的引导下学生会动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了解各种事物的特性,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并乐于创作。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创作技能
在传统的造型表现教学中,学生要想完成一幅优秀的作品需要花很长的时间与很多的精力,如果出现败笔还要重新去创作,这样就导致学生时刻处于紧张状态,达不到美术课想要的轻松愉悦的课堂效果。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个困扰美术教师多年的难题。学生可以下载相应的软件随意地创作,对作品的造型、颜色不满意,就可以随意更改,重组。比如,在上七年级《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一课时,我就让学生事先下载了一个小软件。该软件中有人体模特,上面显示有发型、上衣、裤子、裙子、大衣、袜子、鞋、配饰等。学生打开软件就可以随意进行搭配,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搭配出很多种服饰,既愉悦了心理,掌握了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创作技能。
三、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课堂中丰富了学习的内容
学生学习美术知识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而应该从不同方面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让美术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网络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里面的内容是无穷无尽、丰富多彩的。它的资料是时时处于更新状态的;它的资料更是五花八门的,包含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它的资料是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电脑的网络化,为我们提供了随身资源库,为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提供了前提条件。比如,在讲《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课时,教师主要以齐白石的《虾》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为例。讲解齐白石画虾的历程,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使学生明确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还可以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国画作品、版画作品、油画作品,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语录。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的整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触更广阔的天地,学生可以穿越古今,跨越国度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四、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课堂中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
美术学科具有直观可视的特点,而信息技术多媒体恰好能把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对于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可以点击鼠标反复进行观看,直观形象的呈现也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美术教材中抽象的作品或创新的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就可以把抽象的作品放大、分解,逐一地理解,还可以演示大量类似的作品,让学生体会感悟。比如,在讲授《格尔尼卡》一课时,作品的创作风格——立体主义风格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我就利用课件把各个形象分解,让学生体会毕加索是怎么画的,通过对多个形象的观察,学生会发现是把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画在同一平面上,这样便轻松突破了难点。把信息技术运用到美术课堂上对于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信息技术多媒体的运用,使美术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素材随意地加工、重组、再创造,促进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媒体运用到美术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的意识,使学生初步养成了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品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信息资源和辅助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内容,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苗丽.浅谈初中美术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美术教育研究,2017(8).
[2]邱红.浅谈多媒体教学在中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2).
[3]杨辉.初中美术课堂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5).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