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龙 廖和平 李强 李涛
摘要:大都市近郊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面临城市和乡村的双重问题,探究此类地区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与机理,并得到相关启示,对中国新时期城乡建设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梳理了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然后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构建相关指标体系,探讨了大都市近郊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并验证了二者之间是否保持长期稳定的动态协整关系以及因果关系。案例研究发现:①2002年以来,渝北区城乡统筹程度不断提高。②渝北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逐年提升。③渝北區作为重庆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其城乡发展模式主要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协调,渝北区城乡统筹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稳定的协整关系和单向的因果关系。新时期大都市郊区应该进一步重视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融合,推进三产融合,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着力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大都市近郊;城乡统筹;现代农业;动态协整;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19-0048-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9.01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Metropolitan Suburbs
——A Case Study on Yubei District in Chongqing
LI Yi-longa,LIAO He-pinga,b,LI Qianga,LI Taoa
(a.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b.Institute of Land Resour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 Metropolitan suburb is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o it faced double problems of city and villag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connection and mechanism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se areas, and further get inspiration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Based on carding the theory and relevant research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modern agriculture, a set of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to study the level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suburbs of metropolis, and verify whether existed a long-term stable dynamic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ith Yubei district as examp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Since 2002, the degree of 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ion in Yubei District was continued improving.②The level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Yubei District increased year by year. ③Yubei Distric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ongqing metropolitan area,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was mainly by urban areas helping rural areas and industrial promoting agri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modern agriculture has a stable co-integration and one-way causal relationship. Urban metropolitan suburb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omote the factors bi-directional flux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ree main industries, vigorously develop green agriculture,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take efforts to promo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cology, eco-economic industrialization, and achieve local urbanization gradually.
Key words: metropolitan suburbs; 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ion; modern agriculture; dynamic co-integration; causality test
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在中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带来了城乡二元分隔,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国民经济以城镇经济为重点,造成了日益繁荣的城鎮经济和低水平低质量的农村经济[1]。农民与城镇居民在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明显,引发众多深层次结构矛盾。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更是从全局高度上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现代农业以其技术先导性、要素集约性、功能多元性、效益综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出路[2]。
近年来,城乡统筹问题与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学界围绕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国内外城乡统筹的进展、城乡统筹水平的评价、区域城乡统筹的空间分异、现代农业的理论、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现代农业的演进、现状、模式、问题、对策以及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度等问题[1-11]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城乡统筹不断推进的今天,对于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的综合研究仍较为薄弱,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大都市近郊紧邻都市区,是城乡二元结构消融和渗透的重要空间,具有城镇化水平高、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特点,研究该区域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剖析了大都市近郊区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和水平,探究了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与机理并得到相关启示,以期为中国新时期城乡建设与农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理论分析
1.1 城乡统筹理论
城乡统筹实质上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理论,其理论基础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生态学等多个方面[12-15]。城市和乡村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大生产与大分工的作用下产生了城乡关系[16]。统筹作为一种系统、科学的方法论,要求科学把握事物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将事物看作内在高度统一的系统,既总揽全局的利益,又兼顾各部分的利益。城乡统筹战略即是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来考虑,兼顾城市与乡村的利益关系,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同时重视乡村对于城市的支持作用,进而实现城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生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间居民基本生活质量的均等化和城乡发展的协调化[17]。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系统工程,对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测度必须能够客观、科学、全面、准确地反映城乡统筹发展情况。从现有文献来看,众多学者已经对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从多角度、多方面测度和评价区域城乡统筹水平。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发表论文的分析[6,18-25],国内学者主要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城乡统筹水平进行了测度,在指标的选取上主要研究了城乡整体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水平。
1.2 现代农业相关理论及发展
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要素和科学经营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生产[2]。其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在于生产方式更加科学化、资源配置更加市场化、经营模式更加产业化、产品服务更加社会化、发展理念更加生态化。从经济学角度看,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而从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看,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国外的现代农业发展主要凭借发达的工业和充足的资金优势,发展机械化生产和农业产业化,依靠科技研发创新走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经营道路,提高农业生产率[26]。近年来,各国开始重视更加绿色环保的农业经营方式,开始减少化肥使用量、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此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旨在服务城市的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在中国, “三农”工作一直都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中国的城乡差距和农业发展的东西部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区都应该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因此,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测度应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和动态。中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型时期,农业发展面临很多问题,科学评价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已经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27-36],并主要从农业的投入水平、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等方面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1 研究区域
重庆市渝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东北部(图1),是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和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位于重庆市中心城区与郊区的过渡地带,区内辖区面积1 457 km2,西南部位于重庆市中心城区范围内,是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的产业核心区,区内东北部则是近1 000 km2的农村地区。2016年,渝北区常住人口160.25万人,农村人口31.67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20%;农业增加值28.4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0%。渝北区内社会经济发展迅速,GDP总量在重庆各区县中排名第一,该区实施“都市农业+临空农业”双引擎驱动发展模式的现代农业,大力发展高端农产品生产加工、休闲特色旅游、航空食品、农业科技会展、农产品临空物流等临空都市农业新业态。研究该区城乡统筹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及关系,对于把握大都市近郊区城乡发展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2 数据来源
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渝北区2002-2016年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部分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历年统计年鉴、渝北区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渝北区各镇街的实地调研、对渝北区国土资源管理分局、渝北区农业委员会、渝北区交通委员会等相关政府部门的走访以及各年度政府重要会议通过的工作报告及公开文件。
2.3 分析方法
基于渝北区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首先确定衡量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变量,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得到渝北区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并验证二者之间是否保持长期稳定的动态协整关系以及因果关系,对渝北区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测度
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同时考虑渝北区城乡发展特点以及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渝北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拟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表1)。
通过对原有指标重叠信息进行整合浓缩,然后降维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形成的综合指标称为主成分。对原有数据进行分析后,按方差大小排序得到主成分。表2为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其中KMO是抽样充足度的检验,其KMO值为0.605,说明可以接受因子分析。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再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两个主成分,其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见表3。由表3可见,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703%。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共有两大特征根:8.814、1.111,它们一起解释了变量标准化方差的82.703%,因此,前两个主成分提供了原始数据中所能表达出的足够的信息。
建立主成分载荷矩阵(表4),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Y1在指标1、2、3、4、5、6、7、8、10、12上的系数较大,为第一主因子,综合全部指标体系信息的73.448%;第二主成分Y2在指标9、11上的系数比较大,为第二主因子,综合全部指标体系信息的9.255%。
根据上述结果分析,所有指标可降维为两个主成分,即Y1、Y2。两个主成分与具体指标之间的关系如下:
Y1=0.916X1-0.983X2-0.914X3-0.603X4-0.970X5+0.980X6+0.982X7+0.915X8+0.253X9+0.976X10+0.168X11+0.959X12
Y2=0.236X1-0.107X2+0.049X3-0.388X4-0.033X5+0.117X6+0.086X7-0.013X8+0.601X9+0.114X10-0.777X11+0.177X12
再將标准化后的变量代入上述两个式子中,得到新的数据,通过表3可得到两个主成分各自的权重。将各数据代入以下线性方程中,即可得到渝北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Y=0.734Y1+0.093Y2
由此,可以得到渝北区2002-2016年度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得分(表5)。由表5可见,渝北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2年的-10.518上升到2016年的8.216,其中2002-2003年、2007-2008年、2010-2011年上升幅度较大,2016年达到最高水平,但近年来增速趋缓。
3.2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度
现代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的投入、产出、农村社会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及其可持续发展程度等方面,考虑到渝北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指标的代表性、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等4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6。
通过对渝北区现代农业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渝北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分Z(表7)。由表7可见,渝北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发展迅速,从2002年的-13.245提高到2016年的14.625。
3.3 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协整回归分析
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数据主要为宏观经济数据,而许多宏观经济数据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为保证定量分析的准确性,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研究使用Augmented-Dickey-Fuller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观察两个时间序列的协整关系。
根据上文对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指标的计算,分别对城乡统筹水平Y和现代农业水平Z进行ADF单根平稳性检验(表8)。由表8可见,Y变量在5%的水平下一阶单整,Z变量在1%水平下一阶单整,建立Y与Z的回归模型,并对其残差R进行ADF单根检验,小于1%水平下临界值为-2.771 926,小于R的ADF值-5.421 070,说明Y与Z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4 Granger因果检验
Y与Z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表明城乡统筹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发展关系,但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探究城乡统筹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表9)。从表9中可以看出,在滞后3~4年的情况下,Y与Z具有因果关系,即渝北区城乡统筹发展对于现代农业进步具有促进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建立渝北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得到2002-2016年的15年间,渝北区城乡统筹程度不断提高。具体体现在城乡发展不断趋于协调、城乡居民生活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环境不断改善等。与此同时,渝北区农业产值占比持续下降,农业人口近年来锐减,出现了农村空心化的现象,说明渝北区经济社会发展偏重于二三产业,而非第一产业。
渝北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具体体现在农业投入持续加大、农业产出不断增加、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农业产业化及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增强。15年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5番,土地生产率提高近10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森林覆盖率总体提高。与此同时,渝北区农业能耗增加,应重视生态优先,发展绿色农业。
渝北区城乡统筹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单向因果关系。渝北区作为重庆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其城乡发展模式主要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协调。渝北区城乡统筹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可以促进现代农业体系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但渝北区城乡统筹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并非互为因果,主要原因为渝北区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占比较小,且城市发展程度高,农村及农业发展并不能对渝北区整体的城乡发展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以渝北区为代表的大都市近郊应该进一步重视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融合发展,走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匹配、融合和联动。应进一步推进都市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农业,促进三产融合。进一步发挥城市资金、科技优势,增强城乡资金、技术、资源等多种要素流动,逐步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37]。
参考文献:
[1] 陈肖飞,姚士谋,张落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6,36(2):188-195.
[2] 邓秀新.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
[3] 吴丽娟,刘玉亭,程 慧.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关键内容研究述评[J].经济地理,2012,32(4):113-118.
[4] 申晓艳,丁疆辉.国内外城乡统筹研究进展及其地理学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5):6-12,45.
[5] 杨娜曼,肖地楚,黄静波.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湖南省城乡协调发展评价[J].经济地理,2014,34(3):58-64.
[6] 吴先华,王志燕,雷 刚.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4):596-601.
[7] 王 磊,李 涛,曹小曙.基于ESDA-GIS的广东省城乡统筹发展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2,32(9):44-50.
[8] 施 晟,卫龙宝,伍骏骞.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定位及区域聚类分析[J].经济学家,2012(4):63-69.
[9] 靳淑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演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5):95-100.
[10] 江 晶,史亚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2):168-173.
[11] 高春雨,邱建军,尹昌斌.郑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与模式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1):18-23.
[12] 亚当·斯密.国富论[M].杨敬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13] 杜 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吴衡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4] 薛 晴,霍有光.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及其嬗变轨迹考察[J].经济地理,2010,30(11):1779-1784,1809.
[15] 林志明.基于共生理論的都市农业综合体规划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16] 李 泉.中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 51(4):207-212.
[17] 赵英丽.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6(1):32-38.
[18] 田美荣,高吉喜.城乡统筹发展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J].中国发展,2009,9(4):62-66.
[19] 陈鸿彬.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62-65.
[20] 张 晴,高明杰,罗其友.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以中部地区安徽宁国市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6):22-26.
[21] 徐 美,刘春腊.中国城乡统筹绩效评估与城乡统筹趋势的相关性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5):734-746.
[22] 杨娜曼,肖地楚,黄静波.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湖南省城乡协调发展评价[J].经济地理,2014,34(3):58-64.
[23] 谢 晖,胡 畔,王兴平.大都市边缘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估——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66-71.
[24] 王冰松,杨开忠.城乡统筹发展的机理与途径——以重庆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9(4):61-64.
[25] 刘洁敏,吕 斌.川渝地区城乡统筹水平演化特征分类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0):1266-1274.
[26] 戴小枫,边全乐,付长亮.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特征与模式[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3):504-507.
[27] 辛 岭,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646-650.
[28] 齐 城.中国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及应用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3):13-20.
[29] 徐贻军,任木荣.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J].经济地理,2009,29(7):1166-1171.
[30] 果雅静,高尚宾,吴华杰,等.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2):495-501.
[31] 龙冬平,李同昇,苗园园,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类型[J].地理学报,2014,69(2):213-226.
[32] 徐维祥,舒季君,唐根年.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测度[J].经济地理,2014,34(9):1-6.
[33] 蒋和平,崔 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及发展水平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6):646-651.
[34] 韩 叙,石宝峰,夏显力.基于循环修正模型的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4-71,142.
[35] 邱 源,胡光远,郭燕梅,等.自贡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4):282-287.
[36] 高 云,詹慧龙,赵跃龙,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显著性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2):103-113.
[37] 焦晓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困境、重点与对策探析——“城市病”治理的另一种思路[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1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