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周
盗汗不止与刀口不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症状,然而从我在中医外科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恰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局部与整体互为因果。
盗汗是一种病理症状,《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又称其为寝汗,指寐则汗出,寤则即止。多属虚劳之症,尤以阴虚者多见。
刀口不收,也称刀口不愈,是常见的手术后遗症,也是现代医学比较棘手的难题。手术刀口长期渗血流脓久不愈合,不仅给患者造成了肉体的痛苦,也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气血影响刀口愈合
有一位顾姓女患者,患胆结石在某市级医院行胆囊切除术,术后刀口不愈十月有余,邻床相继出院,心情格外焦急,虽经多次扩创取出线结,屡用抗菌消炎等方法,仍迟迟不能收口,于是该院外科医师陪同患者前来会诊。经检查:腹部刀口如唇,肉色转淡,分泌不多,且无瘘道,为何该愈不愈,停滞不前,颇觉疑虑。每当此时,局部找不出潜在原因就必须更弦改辙,从全局出发,从整体考虑,遵循中医辨证原则来探隐索奥。家属责言:“火腿、黑鱼不断,为何刀口老是不长呢,此必开刀之误!”但见患者面容清瘦、神疲体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证属气血两虚,阴津亏损。问及体温正常,饮食尚可,两便也匀,无糖尿病病史,唯合目则汗出,内衣如浸,已有数月,一直未作介意。
实践证实,刀口不愈,无一不与人体气血密切相关:气血旺盛者,刀口愈合快;气血虚弱者,刀口愈合慢;气血长期亏损者,焉能望其生肌长肉乎!凡影响患者气血的诸多因素,都属疮家大忌,必须一一加以纠正,临床颇为多见的是盗汗不止,刀口不收;盗汗一止,疮口也随之愈合。中医学认为,汗血同源,汗乃为气血所化生,夺血者无汗。即谓有出血的患者,不能再用发汗的药物,以免重伤其气血,犯虚之戒。《伤寒论》第八十五条曰:“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上述顾姓患者经用益气养阴固表敛汗方十余剂,汗止而疮愈。
温某,34岁,温州人,以海鲜贸易为业,于去年歲尾在上海某专科医院行二尖瓣置换术。手术后刀口感染不愈,高烧二十余天,每天注射大量抗菌药物,并做切开排脓,经治五月许,胸部正中切口处仍有蚕豆大的溃口迟迟不愈,肋弓略有隆起,不能触摸,偶然触及疼痛彻心。初诊时,形体瘦削,语声低哑,肢体疲惫,双目无神,舌质淡红,脉来沉弱,问及夜卧出汗否,回答已有数月,甚则床垫湿透如人形。余先拟加味当归六黄汤止汗,后拟知柏八味汤加减止痛,二十余天后胸前溃口自行愈合(见图1)。在离沪之前,又去专科医院复查,刀口愈合之快,康复疗效之显,前医为之奇。
沈某,78岁,江苏建湖人,于去年4月中旬在上海某专科医院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搭桥3根)。术后刀口不愈,创面约有半个掌心大(12厘米×3.5厘米),且有三根钢丝外露。其来时,形体消瘦,胸廓如搓板,肋骨根根在目,且干呕不欲食,懒于言,问及近有盗汗否?回答一个字,凶!可见盗汗之甚。仍拟敛汗为先,继以调养脾胃,经治50天创面平整愈合(见图2),避免了植皮之苦。
盗汗可致气血亏损
所谓盗汗者,如遇盗贼,越货劫财,盗汗日久,其人气血必亏,治当止汗为先,方能堵漏开源,转亏为盈。前贤曰:“见咳休治咳,见痰休治痰,……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始信,不治疮而疮自敛,犹如兵法中围魏救赵之计也。
医者意也,医者理也。医理、病理恒与常理相吻合。凡处方、用药合乎情、顺乎理者其病必愈。临床除必要常规检查之外,还当留神于细微之处。细微之处,又常常是症结所系,关键所在。
清代医学家陈修园《医学实在易》称:“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可见问汗,在问诊中的重要作用(此汗,所包括的范围更广泛)。在临诊时不可轻忽!有问:“有术后盗汗者,有术后无盗汗者,其原因何在?”谅由平素禀赋强弱,手术大小,创伤程度,感染轻重,耗气伤血程度,以及药物毒副作用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我曾做过粗略的统计,凡术后刀口不愈前来治疗者,其盗汗率占27%。为此,我将盗汗列入专项问诊及内治法的主要内容,采取针对措施治疗,每获效验。
(作者每周二、四、六全天在武夷路200号门诊部有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