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8-12-29 09:00黄颖
现代企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技能型商业银行教材

黄颖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迫切需要高校金融专业能够培育更多更优秀的银行业专业人才,这对高校金融专业课程变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商业银行经营学”作为高校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围绕商业银行结构、日常业务、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绩效管理等重要部分,研究商业银行日常运营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育起着重要支撑效果。当前高校商业银行经营类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商业银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视角,试从教育资料挑选、课堂教学和教师作用发挥提升等方面探寻提高商业银行技能型人才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商业银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及市场需求

我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现,到2016年末,全国约有380万名银行从业人员,其间80%为柜员。尽管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开展使得商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需求仍继续添加,但2016年,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经过裁退或岗位轮换等方法,减少了约1. 8万从业人员,其间,岗位职工占有较大份额。结合《2016年我国金融人才开展陈述》能够判别:金融银行业工作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将愈加集中于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此外,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通过取得国家认可的专业资格证书,才能在工作进一步细分过程中,成为特定范畴的专业化人才。

二、当前“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知识框架不清晰,时效性弱。当前,我国高校选用的“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教材可区分为国内撰写版别和国外教材译著两大类。在国内撰写版别方面,近年来运用的多为标明 “国家规划教材”,“省市中心教材”的再版教材。但对比发现,不同编者、不同出书社的教材在主体内容上区别不大,只是在章节设置次序及章节份额上有所调整。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该门课程没有构成一致的常识结构,常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要点层次缺少一致标准。尽管在教育过程中能够由教师引导学生串联常识点,说明重、难点,但教材中主从常识点头绪的含糊及专业问题的艰涩,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2.课程评价及教学方法不合理。在“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教学中,学生仍然被动接受教师对理论常识的信息传递,缺少互动性。这一问题的发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作为必修课程之一,“商业银行经营学”内容覆盖面广、章节多、信息量大、常识点涣散,学生在预习和自学的进程中难免出现畏难情绪,自主学习热情降低;二是不同于规划、试验类课程,对“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多是经过书面试卷答题的方式进行,且试卷成果在学生整体成果点评中所占比例较高,这种单一的学习成果检测方法使日常讲堂的学习效果被忽视或歪曲;三是教师教学中虽然可以借助多媒体、事例、自主评论等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但课程互动的效果因学生的参加度和教师的控制能力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多重因素的制约下,使得该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部分教师实践经验缺乏,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从教师自身方面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教材规划的日趋合理化降低了教师备课的难度,部分教师养成了慵懒的习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简单依照己有的教案教学,生硬复述教材内容、板书公式或数理模型,忽视了对职业动态及常识系统创新思维的养成。二是教师对所授内容重、难点掌握不明晰,常识点串联能力较弱。一些新教师对教材了解度缺少,往往备一课上一课,单纯地依照教材章节设置来推动课程,无法为学生整理章节之间、常识点之间的关联性,甚至出现教学内容前后矛盾的状况。三是部分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存在瓶颈。许多教师缺少一线调研学习的经历,无法及时掌握职业动态、管理经历、政策法规、职业数据等的改变。因此,课堂教学中无法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加快高校“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改革,提高商业银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1.合理选择教材及辅助教学资料。一是搭配使用国内外专业教材。在金融专业课程的教材选择上,高校应尽量选择适用于本校专业人才培养、主体内容明晰、结构谨慎、言语通畅、易于了解的教材。以版次更新谨慎、能有效契合职业开展的国内教材为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对我国商业银行运营有促进作用、对高校商业银行经营类课程改革有推进作用以及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部分国外译著作为辅助教材,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二是选择具有时效性的多媒体辅助资料。针对现代金融业及银职业高速发展、职业变革深化等问题,可选取财经类新闻和权威部门发布的职业数据、职业研讨和商业银行官方陈述,结合媒体专题、访谈类栏目和职业纪录片等多媒体资料,丰富讲堂教学方法。三是做好对专业性研究成果的补充。除了国内外相关媒体材料的运用,恰当弥补契合高校学生学力的专业性研讨成果,也是提高学生对该科目专业知识认知才能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定时向学生引荐国内外最新研讨成果论文、杂志、专著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经过校园电子资源港链接海外高校图书馆材料库学习海外期刊、论文。

2.改善授课及课程评价方法。一是改善课程评价方法,鼓励交互式教学。教师应创新调整课程点评办法,鼓励学生参加交互式教学活动,为提高学习效果提供保障。交互式教育着重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讲堂风格,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讲堂沟通,为学生供给更多查验学习作用的时机。要到达师生良性互动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减少书面考试成绩在课程点评中的比重,相对提升平时成绩比重,制定量化评价规范来评判学生学习作用。二是开展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明白案例学习的意图。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选事例篇幅不宜过长,材料表述应简洁明了,且在课前下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提前准备搜集与案例学习的相关资料作业。例如介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内容时,可让学生在课前下载一家或多家商业银行年报,截取借款事务数据及材料,进行概括、比照。教师讲解中可引导学生了解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现状、管理要点、存在的困难等,再联络教材理论知识总结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方法。

3.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一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育归纳型、技术型人才的教育目标要求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和常识结构的把握是基本技能,而運用多种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已成为教师教学中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心,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听取学生意见,才能及时调整授课方法、教育方法,更好完成教学任务。要多开展互动教学,借助多媒体设备,提早做好讲堂预演,增强学生的学习明锐度和对知识苛求的主动性。二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加强高校金融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对提高商业银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教授商业银行经营学课程教师之间以及与金融专业其他教师之间要通过穿插听课和开展集体备课、说课、组织教育研讨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自身对金融、经济专业其他中心课程的学习水平,密切跟踪职业动态及研究成果,提高职业开展的关注度。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要组织至少两位教师一起承当一门中心课程,鼓励教师团体备课,及时沟通专业科研信息等。高校还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邀请经验丰富的银行专业人士进学校、进课堂,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职业法规、市场动态、人才需求,提升教师实践教育水平,并为学生往后的工作挑选供给参阅根据。

综上所述,现代商业银行要求高校可以运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校银行类课程变革势在必行。“商业银行经营学”应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在坚持教材学习的基础上,以媒体材料、专业论著等为辅助和补充,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参与课程互动和实践。同时,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商业银行技能型人才。[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民办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改革的研究”(编号:GXGZJG2015B283)]

(作者单位: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技能型商业银行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