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R技术的地方民歌发生场域的再现和展示

2018-12-29 09:28史一丰卞笑莹王钰欣
艺术评鉴 2018年16期
关键词:展示VR技术场域

史一丰 卞笑莹 王钰欣

摘要:本文以徽州民歌为研究个案,通过当下最为先进的VR技术,利用其能模拟场景、情景再现、人景互动的特点,展示已有徽州民歌的发生场域,再现音乐的产生源,为徽州民歌的保护和学者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持。

关键词:VR技术 徽州民歌 发生 场域 再现 展示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175-02

在我国的中东部、皖南山区,是一个地域文化浓郁的地区,以程朱理学、青砖白瓦为表征的坐落于黄山山麓的徽州,就留存了大量的地方民歌,亦称徽州民歌。通过专家、学者的研究,当前能展示的徽州民歌有220余首,体裁和题材多样,音乐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2008年,徽州民歌被收录进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徽州民歌的保护和发展奠定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展以及农民的实地和身份的改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的社会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要想回到之前生存环境已无可能,随之变化的也是徽州民歌的生存的环境。大环境的改变,也就是徽州民歌发生的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徽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以及专家学者对徽州民歌从发生学意义上即源头的研究。值得庆贺的是,当前的VR技术本着其具备模拟场景、情景再现、人景互动等特点,能为徽州民歌发生场域的再现和展示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也是为徽州民歌能获得多维的关注提供实现的路径。

一、VR技术释义及基础运用

VR,是virtual reality的简称,中文意思是虚拟现实的技术,顾名思义,对不存在的现实进行模拟,使其完整的、如实的展现人的面前。VR技术的实质是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光电成像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仿真、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创建一个逼真的、具有视、听、触、嗅、味等多种感知的计算机系统。VR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仿真性、真实感知性和人与景的交互性。VR技术能达到的效果就是人在虚拟的场景如同在实景中一样去感知自身所能感触到的场景。当前,诸多公共场所、教学场所采用了VR技术。当前许多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都开设有学习VR技术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实践的开展,让学生能学会并理解VR技术的来龙去脉和核心内容,并且能够着手开放基础的基于VR技术的软件,运用于学校的图书馆、校史成列馆,甚至学校校园的全景式展示。目的都是通过这一虚拟现实技术让人能更清晰的了解人所不能在平面角度、当前时刻所想要看到、感触到的事和景。

二、徽州民歌发生场域的变迁

所谓“变迁”,是事物表象和内涵发生了变化。因而,“变迁”不简单等同于“变化”。“变迁”的“变化”是历时性的,是表里都有发生了变化。“变迁”多用于描述文化变迁、社会变迁等,而我们现在所提到的徽州民歌发生场域的变迁,它不仅是徽州民歌产生的外在即发生的环境、场景等场域的变化,而且还有此场域所在的文化生态空间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只阐述徽州民歌发生场域的变化是肤浅,它的变化实质上是一种“变迁”,是能涉及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

从音乐发生学角度来看,民歌作为一种人声体,从音乐本体上说是声音艺术、声乐艺术,它是人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从文化意义上看,民歌又是一种地方文化,它的产生于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相关联。这里的关联指的是民歌的创作者的文化背景和创作时所处的场景,即民歌的发生场域。例如,徽州民歌《新安江上背纤帮》,它所歌唱的是当年行走于新安江两岸的背纤夫们背纤的工作场景和情感表达;徽州民歌《卖丝线》展示了旧时徽州市井卖丝线女孩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变化;徽州民歌《月亮起山一盏灯》,讲述的是旧时徽州的妇女在丈夫常年在外经商的时候,在家不辞辛劳的照顾公婆和儿女,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生火做饭和上山干农活。该曲所要表达的旧时徽州女人的地位的低下和人生命运的疾苦,更多的是演唱者对生活现状的无奈之情。以上所列举的徽州民歌题材和体裁都不同,有号子小调和山歌,它们都在不同的场域内人民即兴抒发感情而创作的。所发生的场域在新安江岸边、在市井中、在劳作的田地里……。创作的人有背纤夫、卖丝线的女孩和农妇。那时、那景、那情,创作出了在特定场域内不同风格的民歌。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使得农耕文明逐渐被城市快餐文化所涵化,大量的农民渐渐丢失自己的土地,迫不得已离开故土出去打工,他们带走的不仅去对故土的遗憾,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根。以徽州地区为例,作为长三角农民工主要的输出地的徽州,大量农村空无一人,多半农村只有老人和留守儿童,许多徽州传统的手工艺因后继无人而逐渐消亡。正如徽州民歌一样,许多徽州民歌的艺人在2008年徽州民歌申遗之前已有70-80岁,当前健在的已经为数不多,更让学者和艺人为之叹息的是承载徽州民歌产生、传播的民歌发生场域也随着近些年来原住居民严重外流和旅游的过度开发而不复存在。许多尚在的原住居民已不在农田耕地而从事旅游的附属活动,例如出售旅游商品、出售加工的农产品或者从事停车管理服务等,这些现状从音乐发生学角度来看,民歌产生需要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的思想同时也从农耕文明时期的朴实劳动到当前旅游市场大繁荣下的浮躁。这些从外及里的变化也就是上文所述的社会变迁、文化变迁使得徽州民歌在申遗之后面临着更为艰难的生存和发展之路,这也对徽州民歌研究的造成许多需要克服的难点。

三、VR对徽州民歌发生场域再现和展示的技术支持

VR技术本着仿真性、模拟性、再现性、交互性的特点可以为失去发生场域的民歌依据其本来的特点模拟和再现发生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徽州民歌为例来说,VR技术可以为徽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为研究徽州民歌提供其產生全过程的模拟和现阶段徽州民歌作为音乐形态的展示。主要技术支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生场域的再现。徽州民歌与其它地域的民歌一样,有号子、山歌、小调之分,故而,徽州民歌的产生场域有诸多不同。号子多在江上由船工、纤夫、渔民等创作;山歌是徽州民歌中曲目最多的一种,多为徽州百姓生产劳动时即兴创作的曲调;小调在徽州民歌中数量较少,多为市井之曲,一般由小商贩创作,多为夸耀自己的货品和招揽生意。基于徽州民歌这些种类特点,VR技术可以依照不同体裁的徽州民歌以及其音乐、文化特点,综合计算机图像技术、3D和4D技术、建模技术等综合技术手段,把该类民歌产生的人文和社会环境勾画出来,并辅以立体和动感,且保持高逼真性,就如同该类民歌当时创作时的场景。

第二,场域内创作者即兴创作仿真。在建构了民歌发生的场域后,还需利用计算机遥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仿真性和可感知性,让当下的研究者或者对徽州民歌感兴趣的人立于该场域内,就如同民歌自己是民歌的创作者,感受生产劳动中的有感而发,或者市井中的叫卖、或者抒发背纤的辛劳等感受,使得徽州民歌创作过程从多维给予人感知和感受,更有利于对徽州民歌音乐和文化内涵的体验和深入理解。

第三,整体及多维展示。构建好人和景,徽州民歌产生的背景和创作过程完全可以通过VR技术展示出来,同时展示的是徽州民歌不同体裁音乐的美感。号子铿锵有力、山歌悠扬婉转、小调细腻动听都可以通过VR技术所构建的平台展示出来。该平台可以给人从看、听、闻、触等多维度对徽州民歌近距离的了解和研究,也可以对徽州民歌整体意义上进行分析和深入的理解其文化内涵。

着眼民歌文化来看,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攒起来无数的地域民歌是地方文化的艺术展现,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保护和传承地方民歌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VR技术对徽州民歌发生场域进行再现和展示,将是引领徽州民歌在申遗后如何进行保护、传承和传播的主要思路,也能为其它地区民歌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范例。

参考文献:

[1]陈谊.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J].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1998,(02).

[2]杨慧,雷建军.作为媒介的VR研究综述[J].新闻大学,2017,(06).

猜你喜欢
展示VR技术场域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VR技术现况及其未来对游戏设计的影响
刍议商品展示与陈列的基本原则
解析AR技术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VR(虚拟)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实际应用及影响研究
硫粉与铁粉化合的实验改进
在积极展示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化数学思维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