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皓华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为适应学生的需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主体,以实践平台为支撑,积极为公共艺术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搭建展示平台,推动美育课堂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课程化,让学生美育体验具有成就感、获得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践化 实践活动 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7-0134-02
2018年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美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明确要求全国普通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71号)的精神,我们应从思想认识、管理体制、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平台构建、实践环节、保障激励、考核评价、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公共艺术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主体,以实践平台为支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艺术创新有机对接,积极为公共艺术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搭建展示平台,将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常态化、推动美育课堂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课程化,让学生美育体验具有成就感、获得感。本文对如何进行美育课堂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课程化,结合湖南理工学院公共艺术教育开展情况,从以下方面进行讨论。
一、完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推动课堂教学实践化
学校应把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作为公共艺术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来抓好、抓实,具体落实到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全校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要求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必须修满相应学分的公共艺术类课程。根据《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师资的实际,开设限定性选修课、任意性选修课和艺术类系列专题讲座三个层次的公共艺术课程,力求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完整有序的课程体系。
按照指导方案要求,限定性选修课八大门类课程,应以艺术基础理论和作品鉴赏为重点,授课方式采用面授。在课堂上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多实践,多设计师生互动的环节,满足学生对艺术学习兴趣,课程目标侧重于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体验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任意性选修课应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史论、艺术批评、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内容,课程可利用网络平台(超星尔雅、智慧树等),采用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修读网络公共艺术课程,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由教师在线下进行艺术讨论互动并通过考核后,可取得相应学分。
艺术系列专题讲座,可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大师为大学生介绍艺术理论研究、艺术表演的最新进展,与大学生交流丰富的艺术心得。讲座现场多以艺术实踐互动使全体学生参与,提升艺术感悟能力。为开展好艺术系列专题讲座,学校应引导、监督、保障、激励、考核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活动,通过一定的手段(如学生参与听艺术讲座10次即可获得相应选修课程学分等)让更多的学生有选择的学习。
二、成立学生艺术社团联盟,实现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
学校应重视发挥艺术社团在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把多个二级学院(系)学生艺术社团组合成学生艺术社团联盟,可以营造校园美育氛围,丰富学生艺术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与人文素养。可按照“三化”的工作思路,加强公共艺术教学实践环节的工作,这“三化”是:
(一)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
学校应严格按照课程教学要求规范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将艺术实践纳入到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按照学校选修课对待、让学生每学期开学之初在选课系统里选课,教务处组织对公共艺术实践活动各环节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进一步规范艺术实践课程教学,使课外艺术实践活动课程化,考核合格后给选修学生赋予一定的学分。
(二)艺术实践活动制度化
艺术社团联盟应制定全年艺术实践活动计划逐步形成一种制度,每年可举办多种形式的艺术展演活动,充实校园文化建设,如:新年音乐会、迎新生晚会、艺术实践展演等。各艺术社团除了每学期举办的训练汇报演出外,应使在校学生均以不同形式直接参与各类艺术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艺术实践活动制度化。
(三)艺术实践活动常态化
艺术社团联盟应组织学生到农村、乡镇、企业、厂矿进行文艺汇演活动,把群众喜闻乐见、健康高雅的“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每学期可面向各二级教学学院做专场演出,每年暑假可开展“送艺术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加强校地联系和校企合作提供纽带。
三、湖南理工学院公共艺术教育实施成效
湖南理工学院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院校,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形成了以公共艺术课程为载体,以课外艺术实践为阵地,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美育体系。该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对学生人格塑造、心理健康、审美培育和道德养成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有效提升了大学生人文素养,并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其公共艺术教育实施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实施课程实践化,凝练教研教改成果
该校依托公共艺术教育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与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围绕地方理工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的主题,先后承担并完成省级、厅级相关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十余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数十篇。2009 年,《地方理工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再次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由湖南省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彭时代教授主持申报的课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供需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二)实践活动课程化,各类艺术竞赛获佳绩
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也挖掘培养了一批有突出艺术专长的学生,为学校参与各级各类艺术和学科竞赛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在全国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该校成绩排名全国高校前列。在2009年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该校共有13件作品获奖,其中6件作品获得一等奖,总成绩名列全国高校第二位,学校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其中歌舞《洞庭渔歌》获普通组全国一等奖,并代表湖南省出席全国艺术展演开幕式。在“我的中国梦”湖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该校选送的艺术表演节目、艺术作品、艺术教育科研论文、学生征文等在全省参赛的近70多所高校中脱颖而出,喜获一等奖1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项。在以“理想与信念”为主题的湖南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该校学生获奖等级和数量名列全省前茅。其中,艺术表演获一等奖8项;艺术类作品获一等奖10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论文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三)科学研究为基础,打造教学科研新平台
该校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同时也注重校际、校地交流,发挥示范作用。2010年,学校申报的《湖南省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基地》被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批准为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该基地是湖南省唯一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省级基地,是推进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平台。团队围绕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研究撰写了多篇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论文,发表于全国各类学术刊物。依托该平台还成立了湖南理工学院公共艺术研究所,主要开展公共艺术教学教改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公共艺术实践教学研究等工作。相继出版了著作《公共艺术教育论》(中国文联出版社)、《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理论与行动》(光明日报出版社)、由教学一线教师编著的公共艺术课程教材《音乐的美·音乐艺术鉴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
多年的公共艺术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不是轰轰烈烈、大张旗鼓的,要本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精神,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要坚持向下看(注重学生需求)、向上看(按照政策要求)、向外看(学习先进经验)、向自身看(形成优势特色)的思路,按照重设计(制定发展规划)、强队伍(重视专兼结合)、整资源(利用学校内外)、创方式(创新多维实践)、建平台(开展活动展览)、惠学生(众多学生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公共艺术教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鞠向玲,贺秀梅.艺术教育离我们有多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及价值探讨[J].艺术教育,2012,(08).
[2]张宁.公共艺术双融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艺术评鉴,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