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璇
摘要:1998年教育部下发艺考政策函文后,兴起了国内艺考风潮。每当春节的喜庆气息还未退却,艺考的学生们就踏上征途,奔赴人山人海的艺考考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艺考生录取率不断攀升,每年艺考,都会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但是每年数千万考生选择参加艺考,有多少是因为热爱艺术而去参加考试,参加艺考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对于那些抱着侥幸心理去考试的学生,他们进入学校或者日后从业中是否能够真的有所成就值得深思。本文就理性参加艺考,展开论述。
关键词:理性 艺考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164-02
随着高招政策的不断调整,越来越多的艺考生源源不断的走向高招艺考的考场,想来,从1998年艺考政策施行到如今,不知不觉已满二十载,国家施行的艺考政策使更多怀揣着艺术梦想的青年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使他们奔赴社会,为大家带来了美的享受,使得丰富的艺术形式走向人民群众,切实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高考政策的调整,以及每年递增的艺术高考生人数,越来越多的考生,选择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艺考,以图以艺术生相对较低的文化课分数跻身高校,顺利升学。本文就社会中存在的艺考各种现状展开几点思考。
一、选择艺考的盲从心态
孩子们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能不能考高分、上大学,成了人生的重要分水岭,不但要上大学,还要上名牌大学,为以后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分数,不但是学生最关心的,也是每位高考生家长的最关切的,比如像河南省这样的高考大省,生源多,分数高,而高校数量与资源与生源数不匹配的省份来说,高考就像是一架拥挤通行却必须紧身而过的桥梁。如今高考政策放宽,虽说上大学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困难重重,但还是有很多分数偏低的学生会被高考亮出“黄牌”。现在存在一种现象就是面对考生分数较低,几乎无缘大学校门的情况,这种学生会在高二甚至高一开始,考虑利用学习艺术学科来进行艺考,以获得跻身大学的机会。这类学生有一部分是不能正确认识到自身条件的,所谓的自身条件有二:一是指自身学习艺术的基础,比如学习舞蹈需要长年的基本功积累、钢琴需要从小的艰苦训练等;二是指家庭经济基础,不要轻视艺考所带来的经济支出。据调查,一个考生从高一开始学习艺术科目到高三艺考,不但要付出训练的时间,也要支付相当数额的培训费或教育经费,按照一节课200元计算,每周一至两节专业课,每年要花费1-3万元教育经费,按此计算,三年的学习加上最后一年考生要到各地去考试的费用,可能要花费5-10万元。为了孩子可以上个好学校,家长费尽心力,促使孩子们走上了这条看似“捷径”却辛苦万分的道路。据实际情况调查,更有甚者,偏远地区的考生,高三模拟考试以后,由学校划定分数线,不合标准的学生者,会按照学校的要求,统一参加艺考,而备考的时间仅仅只有一周,这些人就是盲目、盲从的典型代表。为了逃避高考压力,觉得自己唱一首小曲就可以侥幸的跻身高校了,这样的想法真的是匪夷所思。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知道艺考并非是“高考捷径”,反而要承担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双重压力,而且需要一定的家庭经济支持。但是高考人数大省或偏远地区,还是免不了有部分考生怀有侥幸的心态,认为分数低的就必须通过艺考才能上大学,这样的考生和家长还是比比皆是,从众心理,让他们盲目的踏上了艺考之路。
二、对艺术专业学习和就业前景缺乏了解
上文提到这些从众的考生与家长,之所以盲目,也因为他们对艺术专业的学习和就业前景甚少了解,认为不过就是弹弹琴唱唱歌而已的事情,其实不然,学习艺术门类,尤其是钢琴、舞蹈、体育项目等科目,都需要从小进行学习,就像是体操运动员一样,要进行艰苦的的训练,使他们掌握一项技能,从基本功开始循序渐进,一朝一夕,长年累月,才能有所收获。他们付出的要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真正掌握一门技术,而这些技术,像体操一样,都是4-5岁开始就要训练,以后方成大器。“半路出家”的学子,往往学习起来力不从心,事倍功半。比如器乐专业的学习,需要趁手指韧带柔软、灵敏性最好的儿童时期开始训练,一旦过了学习的黄金年龄,成年后学起来就会非常吃力,协调性较差。这些“后天训练”偏晚的人,很难在实操机能上真正有所建树,而通过“艺考捷径”进入大学的学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专业时,都没有什么基础,还是要从新学习基本功,难免会觉得非常吃力。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也会碰到类似的学生,用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攻克一首钢琴曲,然后通过艺考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除了那首曲子之外一无所知,基本功全无。这就是临时选择艺考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窘态,无奈又感慨,即便考进了大学,也不能作为从此安身立命的本钱。对这些艺术高校毕业生来说,毕业之后何去何从,也往往陷入两难境地,既不能凭着自己尚显稚嫩的技能去艺术团体当一名职业音乐人或艺人,也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专业去转行进入陌生的领域,坚持艺术梦想就注定要破釜沉舟,承受更多的现实问题。转入其他行业则意味着放弃艺术初衷,去适应一个全新的领域,而且这种转变绝非易事,造成了学艺不精,而其他又一窍不通的尴尬境地。国内的艺考,俨然一部分人已经被功利思想所绑架,为了“就业而求学”、为了“上学而上学”,而艺考好像与热爱艺术毫无关联,仿佛艺术本身变成了考生们可以随意抓来利用的牺牲品。
三、艺考乱象
有相当数量的人认为,艺考是学生在寻求“文化课加艺术的双保险”。与日俱增的各种艺考培训机构就是抓住了考生和家长的这些心里,打着各种广告向学生推销自己的培训机构的资历。这些考前培训班的举办者,要么是艺术院校的在校老师,要么是曾在艺术院校工作过的老师,与学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机构的师资和招生资格还有一些是虚假或模糊的,不知内情的家长和考生们根本无法考证这些资历和信息的真是性。2017年就有相关报道,称存在艺考培训机构和学校不正当联合的现象,甚至指出艺考机构心理暗示导致有些考生不切实际的“明星梦”,一些三四线城市或地区有近一半受访人指出有艺考包过的骗局,如此之类数不胜数。这些乱象还包括一些学校对外省发布的招生计划模糊不清,总招生人数不明确,致使考生盲目报考,实际招生人数学校把控远低于报考人数的比例,导致一些能力不错的考生纷纷落榜。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一些学校三四线城市的招生情况不佳的学院,甚至进行虚假宣传的成分,这些乱象背后,一定有着利益的驱使。而导致这些乱想出现,就是那些人利用了考生急迫的心理状态,同时还有相关部门监管疏漏,希望在以后我们能看到更阳光、更透明、更正规的培训机构和学院宣传与选拔机制。
四、艺考招生应该严格把关
作为艺考招生部门,应当严格把关,在考试中,剔除掉那些那些为了躲避文化课成绩的劣势,选择在高考前突击学习一门艺术的考生,这些考生以为凭着一时的功利心态进入大学的门槛,以后的路就能一马平川,实则是非常不现实的。艺考应该是给热爱艺术的考生们提供良好的机会,是否选择从事艺术行业,興趣和天分必不可少,自身基础条件也非常关键。缺少这些因素的学生,即使勤学苦练考进了大学,以后在专业上也是困难重重,难以有进一步的发展。这样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之后,也会降低生源的质量,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就算教师的教学水平再高,也很难使近乎零基础的学生取得非常显著的进步,好比一位辛勤的农民,很难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一片硕果累累的庄稼,即使这些学生通过刻苦训练考进高等院校,也可能会学得很艰难,在专业技能上难以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成就。所以站在学校的角度,也为了自身生源质量和以后教学成果的质量,都要设法严格的辨别和剔除掉这些临时突击的考生,一是为了高校音乐专业自身的发展,二是为了让考生头脑清醒,及时掉转方向,以免以后进入专业院校或今后成为专业技能不过关的人被社会所淘汰。
近年来,广东、安徽、江西、甘肃等地针对艺术招考推行了不少改革措施,制定了相对统一的标准并加强对考试现场的监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制止艺考乱象不是一日而成的,仍不免有所疏漏。如何才能体现艺考的公平公正,使那些真正的艺术可造之才得到更好的教育呢,笔者认为,一是要切断培训机构与考官之间的灰色利益链,加大监管强度,严格执法力度;二是要避免考官的双重身份,考官不得以招生负责人身份去私揽学生、开设考前培训班,专业课老师不得参与招生和监考工作;三是建立考试现场公开透明的监管设备,完善举报机制,一经举报,必须查处。
五、结语
艺术是简单、纯洁、高尚的。设立艺考政策,原本是为了让那些怀揣艺术梦想的人实现自己的理想,进入大学继续深造,而不应被功利主义的人所利用,也不该盲从的选择艺考,而不考虑今后的专业发展与就业前景。真心的希望选择艺考的人们可以更加理性、纯粹的学习,找到自身真正合适的专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