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城市望头村看当代农村戏曲生态

2018-12-29 09:28张勇风刘俊珍
艺术评鉴 2018年17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

张勇风 刘俊珍

摘要:望头村是著名的上党梆子戏窝,在上党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其考察和剖析,可以看出当代社会变迁对农村戏曲生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民众价值观、现代教育制度等因素对当代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既可以补充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戏曲衰微原因的认识,对当前戏曲传承和发展问题的探讨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戏曲生态 “戏窝” 社会变迁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147-02

“戏窝”,一般谓之“梨园之乡”,体现了较强的当代文化产业建设的色彩,而“戏窝”这一传统称谓更能凸显戏曲生存的原生状态。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戏窝,它既是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也是戏曲艺人和戏曲观众的集中地。“戏窝”孕育了戏曲艺术,也促进了艺术的交流和水平的提升,对戏窝的考察和剖析,可更为透彻地洞悉当代戏曲衰微的原因。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望头村是著名的上党梆子戏窝。该村原名望城头,是李寨乡第二大自然村,位于晋城市西南部,距市区五十余里,距李寨乡政府一公里。清咸丰元年(1851)《五聚堂纪德碑》曾载:“窃人生各有执业,赖以养家糊口。凤邑西南一带,山多土薄,梨园一行大抵皆自幼迫于饥寒所致。业虽不同于农工商贾,而恃以仰事俯畜,则无有不同”①。“凤邑西南”便是李寨乡望头村一带。该村“山多土薄”,乡民无法务农为生,只能另谋出路,李寨、望头又分別为清化古道一大道和二大道的必经之地②。特定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戏曲文化底蕴,孕育出独特的戏窝,如俗语所谓:“秋泉、李寨、望城头,不是唱戏就是赶牲口”。望头村作为上党梆子戏窝,在中国戏曲史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望头村有原泽州一带(现晋城市)戏曲艺人供奉唐明皇为祖师爷的“开元宫”,该庙宇创建于清道光甲申年(1824),重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民国二年(1913)由艺人集资,对“开元宫”重新金装神像,整修房屋。“开元宫”在上党地区戏曲艺人行业神崇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望头村有多名艺人曾外出教戏,上党梆子衍生出山东菏泽枣梆和河北永年西调两个剧种,促进了上党戏曲的传播和发展。2012年山东菏泽枣梆剧团还曾回来演出,2013年国庆期间更有枣梆剧团、西调剧团和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同台演出的盛举。该村历史上先后组织过近二十个戏班,有戏曲世家近三十户,知名艺人一百二十多名,有“望城头行三班戏不到外村请把式”的演员阵容③,有延续至今六辈的梨园世家,1954年甚至成立了业余上党梆子剧团。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望头村也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土地下户,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民忙于自己的农活,与共同作业的大集体时代相比,极大地减少了艺人集中排练演出的时间,业余义务演戏也遭到了冷遇。现在村中所剩大部分为体弱多病的老人,街道、小巷基本看不到中青年和孩子,特别冷清,古屋和老人成为主要风景。村委会小楼侧墙上醒目的“泽州县劳动力市场信息栏”显示了村民关注的焦点。

曾经的戏窝望头村,已然成为今日普遍存在的空巢老人村,这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村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空巢老人村处于消失的边缘,对于村落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和人口的流动,村落的原始性以及吸附其上的文化性正在迅速瓦解④。

当代社会变迁对农村戏曲生态所造成的深刻影响,有助于纠正当代戏曲史上出现的“戏曲的出路在农村”认识的偏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戏曲在城市遭遇困境的时候,很多学者纷纷将目光转向农村,认为戏曲的出路在农村⑤。通过对望头村的考察,可以看出当代农村戏曲生态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可见保护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已迫在眉睫。

当代社会变迁在对农村戏曲生态深刻影响的过程中,电视等大众传媒起到了辅助的促进作用。这既有别于很多学者对大众传媒对戏曲生态影响的过分肯定⑥,也和少数学者对其否认不同⑦。

在望头村土地下户戏曲活动衰退之时,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强势把握住这一时机。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视成为孩子结婚的必备家电,并以节目的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生活性迅速占领市场,进一步促进了戏曲的衰危。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大量占用了人们的农余时间,填补了戏曲消退留出的娱乐空间,也逐渐抹杀了民众对戏曲的记忆。以后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电视产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择业观念、消费观念造成深层次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导致人们娱乐方式的转移和对影视、网络、手机等大众传媒的进一步依赖。

当前大学生的娱乐倾向已然是以电视和网络为主,这些大众传媒所形成的大众文化正在淹没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正如孙玫所言:“随着高科技电子传媒逐步覆盖‘地球村,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正在全方位地剥蚀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文化传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西化的大潮正在淹没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记忆”⑧。

电视等大众传媒对于中老年的影响也非常大。望头村翟支书称自己年轻时也爱看戏⑨,现在也爱看老戏,但更喜欢看电视剧,电视已然成为村里老人主要的信息来源和娱乐渠道。可见,电视所传播的大众娱乐文化不仅淹没了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也淡化着传统文化留给中老年人的印记。

望头村戏曲生态的逐渐衰退与民众传统观念、现代教育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社会,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及第入仕,光宗耀祖,是正统发展路径。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约束下,这一传统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家长的普遍心态。随着社会变迁,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进一步增强,接受正规教育,考取正规院校,成为家长和孩子们的共同心愿。家长为了让孩子能有更为宽广的发展前景,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会不惜代价为孩子不断高涨的教育成本埋单。在教育资源并不均衡的背景下,家长纷纷将孩子转移到师资、设备较为先进的乡镇和城市,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又为人员的流动提供了便捷条件,望头村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就被送往李寨乡和泽州县等地就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逐渐离开了农村,被束缚在学校中,日益沉重的学习压力使他们很少有闲暇时间接触考试内容以外的信息,更奢谈本土文化和自己的村落文明了。

笔者曾与大学生交流欣赏戏曲的心得,学生们坦言小时候还在乡野庙台看过戏,后来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偶有空也只是看看英文电影以提高英语水平,就几乎与戏曲无缘了。戏曲,这一至今仍未被列入普通考试范围的艺术样式,被排除在家长和孩子们的关注之外。学戏尚且不论,即使欣赏机会也越来越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戏曲逐渐衰微,很多研究者认为是戏曲远离年轻受众,实际上,是在传统观念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双重约束下,年轻受众离开了戏曲。戏曲逐渐衰微,后继乏人,也由于戏曲艺人从业群体的变化、当前择业观念的变迁以及戏业之苦。如果新中国成立之前戏曲艺人从事戏业是被迫无奈的话,那么建国之后,尤其在轟轰烈烈的改人、改制浪潮中,戏曲艺人“被迫”的传承方式已被正常的社会职业自由选择方式所取代。在这种背景下,除非对戏曲的特殊爱好,在既需要吃苦又无法获得丰厚收入的情况下,一般民众不愿意从事戏业遂成为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之后,在“一切向钱看”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投入需要更多回报的心理作用下,多投入少产出的戏曲行业遂逐渐落寞。

综上,通过对上党梆子戏窝——晋城市望头村历史变迁的考察,可以看出,社会变迁是农村戏曲生态变化的核心因素,同时,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和现代教育制度等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当前研究戏曲传承和发展所要面临的重要现实。

注释:

①李近义:《泽州戏曲史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②这两条大道皆经过晋城市入河南省境内清化(现博爱县),其中一大道经过望头村,二大道经过李寨乡。

③李近义:《泽州戏曲史稿》,第15页。

④冯骥才:《中国每天消失近百个村落 速度令人咂舌》,《中国新闻网》,2012年10月21日。

⑤朱恒夫:《戏曲的出路在于回归民间》,《大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⑥魏明伦:《当代戏剧之命运——在岳麓书院演讲的要点》,《中国戏剧》2002年第12期;马也:《当代戏剧命运之断想》,《中国戏剧》,2003年第6期。

⑦傅谨:《京剧学前沿》,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杨燕:《电视戏曲文化名家纵横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⑧孙玫:《亚洲传统戏剧的生产方式及其现代命运——侧重中国戏曲之讨论》,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省文化厅:《全球化与戏剧发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⑨翟支书,1948年生,2013年4月20和2017年8月16日两次接受了笔者的访谈,讲述了望头村的概貌、作为上党梆子戏窝的历史、特色以及当前村中戏曲生态现状。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
近代东北地区关内移民对东北社会变迁的影响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论农村家族的现代转型
论社会变迁对刑罚执行制度的影响